黄乐
[摘 要] 西方经济学课程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旨在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然而,该学科是对西方市场经济的系统概括与总结,植根于西方市场经济的土壤,高校对《西方经济学》课程讲授时极易脱离我国的经济实践,不能达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教学目的。基于此,本文对本土化视角下《西方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究和分析,首先从理论层面分析了高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本土化,又分析了高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案例本土化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提出了本土化视角下《西方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模式的路径选择,以期为其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本土化;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10. 076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10- 0110- 03
1 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的本土化
本土化又称为本地化,是指将某一事物转换成符合本地特定要求的过程。本土化是显示各种异质多样性和特定情境要素的过程,资源本地化的最佳效果是既能适应本地要求,又尽可能地保持资源原有的特定情境含义。值得一提的是,人们常说的“汉化”其实所指的是“中国本地化”,即从其他语言文化系统到汉语言文化系统的转换过程。本土化应该理解成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目的。一个事物为了适应当前所处的环境而做的变化,通俗地说就是要入乡随俗。本土化这一概念也广泛地用于不同的领域。本文所研究的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本土化就是此方面的具体表现。李晓西研究认为,西方经济学在中国的本土化就是要求中国学者创建自己的模型、分析方法,中国学者要相互承认、建立起一套理论框架,而不是过多地去标新立异、追求自己的发明、创造,要形成相互承认、相互借鉴、相互学习的习惯和风气,中国实际上有许多超前的经济思想,需要挖掘,并且推向国际①。
西方经济学课程是高校经济学专业基础的课程,它研究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机制,是各经济现象和变量的有效概括与总结。该课程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旨在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然而,该学科是对西方市场经济的系统概括与总结,植根于西方市场经济的土壤,高校对西方经济学课程讲授时极易脱离我国的经济实践,不能达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教学目的。当前,我国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着下述问题:传统案例教学的思维定势是本土化改造的主要障碍;传统教材上案例编写与教学需要不相适应;部分高校过度热衷于案例教学的“国际化”潮流;部分高校教师并不重视西方经济学案例本土化改革。
探究本土化视角下西方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问题,对培养我国高校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经济学原理解决我国经济中所存在的具体问题,从而促进我国国民经济持续、有效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针对当前出现的问题,我国高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亟需一定的理论先导,从而为其教学提供一定的实践指导。基于此,本文对此研究方向进行深入探讨。本文在吸收和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文献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结合相关理论并基于本土化视角对高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模式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以期为其教学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本文具体结构如下:第一部分为高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本土化的理论分析;第二部分是西方经济学课程案例本土化教学的必要性分析;第三部分为本土化视角下西方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模式的路径选择;第四部分为总结与讨论。
2 西方经济学课程案例本土化教学的必要性分析
西方经济学的实际概念是按照发达国家市场经济经验与实践整合而成的,同时也是将发达国家的经济问题及经济条件当作背景发展而来的。在这里,不管是新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货币主义和凯恩斯主义,还是以马歇尔为主要影响人物的新古典经济学,他们的发展与产生莫不如是。然而,跟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目前的国情与其相差很多。这就说明了不能完全套用西方经济学理论,需按照我国目前的基本国情,应细致地分析、研究西方经济学原理,研究发达国家的经济条件是和哪些内容条件紧密相连,研究哪些内容反映出市场的一般规律,而哪些内容又反映出了市场经济的共性,以此为前提,我们要确定哪些内容可以直接为我们所用,而哪些观点是必须修订的,哪些观点及内容应当弃之不用,哪些内容短时间不宜应用,哪些内容是我国现阶段经济领域当中不具备的。
我们大家都知道“橘生淮北则为枳”,两者其实都为同科目类植物,却出现如此差异,就是因为两者所处的土壤、气候、温度等差异,则造就了淮南的“橘”变成淮北的“枳”。同样的道理,西方经济学变了经济土壤就会产生差异,西方经济学的经典案例在教学过程中直接照搬过来,就会达不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甚至出现“西橘”变“中枳”的后果。因此,在西方经济学的经典案例教学中,要把握两者的理论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关注理论的假设前提、研究结构和逻辑、经济体制等方面,因其差异造成各个经济主体参与经济活动的目标和动机有很大差异:在国外是正确的,在国内可能与经济实际不符;经济政策国外有效,而国内则可能效果很小。下面就用一些西方经济学的经典案例进行此方面的说明和阐释。
代理关系在西方等国家的经济学理论当中是尤为重要的,他们重视怎样应用产权制度来处理好企业的管理者与所有者之间的关系,怎样将所有者利益损失降到最低,怎样充分调动企业管理者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忽略了怎样处理好工人与企业管理者之间的关系以及怎样调动普通劳动者主动工作的性质。其根本原因是,西方经济学的学者主要是基于雇佣劳动制度与私有产权制度来分析、研究企业相关问题,而我国只认为产权是重要问题,忽略了企业工人的劳动权等相关问题。我国学者认为,雇佣劳动者并非是我国国有企业的主人,只要唤醒企业内工人的主体意识,将其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在应用新制度经济学观点及理论时,才能理清思路进行更为准确的判断与选择。
现阶段,我国的企业类型有个体经营户、股份制企业、外资企业、国有企业以及私有企业等,这些企业可能存在不同的目标函数。但是其共有的通性为,国有企业由于各种思想的束缚未能将企业利益最大化当作主要目标,他们还需要承担安定社会、稳定经济以及解决就业等社会责任。倘若我国学者应用西方生产者行为理论或者是企业理论来分析我国的企业,那么最后的结论可谓南辕北辙,不得实际要领。
现阶段,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居民与我国居民不管是在生活习惯还是在消费习惯等方面均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其消费函数自身所富含的消费函数与自变量也或多或少地存在差别。因此,我们不难看出,我国居民的储蓄量问题也难以应用消费函数理论解释清楚。
宏观经济学经典教科书中所研究的利率是西方市场经济竞争化下的利息率,然而在中国目前经济环境中,利率是国家高度管制下的利息率,它们市场经济中的决定方式、运行机制、作用机制是具有很大不同的。因而,在我国目前经济环境下,完全照搬西方经济土壤成长起来的西方经典理论解释经济运行现象在某种情况下是脱离我国经济实际的。西方宏观经济理论中认为,当政府增加公共投资Ic时,此情况下就会使得投资利率上升,结果就是私人投资Is会受到很大排挤产生对私人投资的挤出效应。投资产出IS—LM模型同时也分析通过增加货币供给量M影响利率R,从而使利率降低进而增加产出,然而这是在假设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与目前中国的实际经济政策、环境有很大的出入,不能直接解释我国目前的经济现象,指导经济建设。这就需要我们在课程教学中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对经典案例和理论进行分析和改造。
3 《西方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的本土化路径
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目前已经初步落成,现如今,需不断强化市场经济的内部调节功能,随着深入研究市场经济理念及其实际运行情况,在具体的教学与研究活动当中,西方经济学的应用面临着实践案例及理论观念的本土化现状。倘若应用西方经济的实际经验或者是经济理念,必须推动案例教学活动趋于本土化,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3.1 从战略高度认识案例教学本土化
(1)应改变当前的教育方式,若想丰富案例教学的实质内容,令其能够更加稳定、长远地发展,那么改善教学效果可谓是解决问题的根源,但是我们更加应该关注案例教学的本土化,这不管是在教育教学方面,还是在经济理论方面,都是通往成功的重要渠道。现代化经济学教育,要求本土化和国际化两者相互结合的原则,经济学教育的现代化与国际化,必须严格遵从国际规范进而开展经济教学与研究活动。
(2)本土化的经济学教育,不仅采用了本土化的应用教材,还逐步套用我国本土经济的实际案例。用本土的故事来演绎西方经济学观念及理论。实际案例活动的开展,一方面在应用与开发问题上不仅要反映出我国当代的经济实况,还要符合经济学的一般特性;另一方面要采用经济学领域被认可的经济实例。
3.2 积极开发本土案例资源
可以说,实施案例教学的前提就是应用丰富的本土案例,倘若没有这类资源,那么也就侧面反映出案例教学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套用西方经济学理论所应用的景点案例途径来讲,具体有以下内容:
(1)在推演经济学理论观点中重新凝练。分析、比照我国经济学当前在市场中、国际中的优势,得出推动经济学发展的是发展经济学与转型经济学两个概念。所以,在创新活动中,极有可能形成具有我国特色、典型的经济实例。若是成功应用之后将其推广到全球,那么极有可能成为国际上的经典案例。
(2)在本土开展的实践活动当中提炼。自我国改革开放到现在,社会经济活动发生明显的转变,市场经济在历经一系列的改革之后也随之发生改变,给我国开展经济学理论活动提供了鲜活的素材。将发生在本土的故事进行提炼、整合与归纳之后,可以将其列入宝贵的本土案例教学资源学库。
(3)在历史文化典籍中发现。在我国,即使将经济学当作一种舶来品,但是,我们却不能否认事实,在我国历史遗留的文化典籍当中,蕴藏着难以想象的大量的、丰富的、经典的经济学案例及思想观念,对其加以挖掘、整合和梳理便是一个典型的经济实例。譬如说,“田忌赛马”可以将其当作博弈案例。
3.3 精心组织本土化案例教学
开展案例教育本土化要逐步落实到实际课堂当中,通过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加上教师的精心组织来开展与实施。在西方经济学理论当中,实施与组织本土化案例教学,并非是随便举例,而是要通过一系列的流程,充分满足课堂需要,才能加以实施,特别是以下几个环节,需要教师和学生把握好,具体如下:
(1)细致选择适宜经济学本土化课堂的案例,呈现案例,根据所述本土故事来提出问题。教师将在课堂之前已经备好的案例发给学生,或者是选用诵读或者是多媒体等手段让学生了解案例。不仅如此,还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将案例叙述出来、表现出来,在体验过案例的实质内容之后,教师再提出教学要求或者是问题。
(2)对案例加以讨论与分析,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在课堂上,学生要将自身的主体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让学生基于独立思考以及对案例仔细阅读的前提下,应用与其相关的经济学理论,细致、研究地对案例当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寻求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式。营造出一种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教师可引导学生开展小组讨论的方式,发表不同的意见,让学生在交流过程当中对问题有一个深入的了解,从而寻求正确的解决方案。
(3)对案例总结、点评,深化案例的实际意义。此环节基本上交由教师完成,同时,指出学生在讨论案例、分析案例过程中的不足与最终成绩,并说出应该怎样提高与弥补;引导学生总结案例讨论的结果,归纳出自己的理论观点;另外,还可以延伸或者是拓展经济学案例,以此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学习知识的层面,如此一来,可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4 总结与讨论
本文对本土化视角下西方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究和分析,首先从理论层面分析了高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本土化,又分析了高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案例本土化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并基于以上的分析,提出了本土化视角下西方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模式的路径选择,以期为西方经济学课程案例本土化教学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本土化视角下西方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模式是值得我国高校教学中积极探索的新路径,但在具体实践中必须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对于出现的一些新问题必须进行积极处理。对于西方经济学的课程案例教学,还有很多问题值得学者进行深入探究,本文仅是在本土化视角下对其做了初步分析,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万欢,陈有禄.浅析西方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本土化改革[J].华章,2013 (17).
[2]陈俭.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企业导报,2013(17).
[3]万欢,陈有禄.西方经济学教学本土化问题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2(9).
[4]杨国才,张支南.西方经济学经典案例教学特点、问题与本土化路径[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
[5]徐瑞.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本土化探析[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2(5).
[6]朱富强.西方经济学心理基础与中国经济学思维本土化——经济人假设的特殊性和局限性探析[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8(12).
[7]方福前.新时期的西方经济学如何“中国化”[J].学术月刊,2006(3).
[8]李含琳.中国经济学本土化发展的创新基点[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