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玲
【摘 要】台湾作家三毛一生的创作风格变化很大,前期忧郁空灵,中期传奇浪漫,后期寂寞沉静。她的创作风格透过她传奇的一生和她的作品鲜明地表现出来。
【关键词】自卑;自闭;自信;乐观;寂寞;悲凉
三毛,原名陈平,是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文坛上最受欢迎的作家之一。从十七岁起步,四十八岁离开人世,三毛的创作生涯共三十一年,她出版了二十三本书,三册译作,还有两盒卡式录音带,四个剧本。三毛的文学创作生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可以称为雨季文学时期,作品集《雨季不再来》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体现了悲苦,忧郁,迷惘和空灵的艺术特色。沙漠文学时期是三毛创作的第二个阶段,是她创作生涯最辉煌的阶段,作品风格健康、明朗、诙谐。其中,《哭泣的骆驼》达到了三毛创作的巅峰。从1979年到她与世长辞,共出版了十二部作品集,这是她创作的第三个阶段——都市文学时期,这时期的作品风格寂寥、落寞、婉丽和悲凉。让我们从她的创作心理和作品入手,来解读她前后创作风格的变化吧。
一、空灵忧郁的雨季文学
三毛十七岁发表了处女作《或》,在以后的三年里陆续发表了《秋恋》《雨季不再来》《极乐鸟》《月河》等共计七篇作品,均以“陈平”真名发表。这些作品不同程度体现了悲苦、忧郁、迷惘、和空灵的艺术特色,可以统称为“雨季文学”。童年时代是人的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它往往会在无形之中渗透到作家终生的创作活动中,显示出他们的创作风格和作品的个性特色。据三毛的父亲陈嗣庆回忆说:“三毛小时侯很独立,也很冷淡”。童年的三毛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敏感,五岁那年见到远道而来的父亲的朋友,即看出这个客人家里刚刚死了亲人,而父亲与朋友的言谈竟然证实了三毛的话。可见三毛从小就有着比一般人敏感细腻的感觉,这种难能可贵的天赋造就了以后的文学天才三毛。
初二那年一次数学测试得了零分,被老师用墨汁在脸上画了两个黑圈。这件事给三毛留下了很深的心灵创伤,她患上了少年自闭症,这种自卑自闭真实折射到了她的文学创作上。处女作《惑》描述了一个自闭少女痛苦的内心世界。“天黑了,我蜷缩在墙角,天黑了,天黑了,我不敢开灯,我藏在黑暗里。是了,我是了,我是在逃避,在逃避什么呢?”《雨季不在来》是三毛雨季文学的另一篇代表作,塑造了一个被初恋烦恼缠绕的苦闷忧郁的少女形象。失恋少女的痛苦、寂寥被描写的细腻准确,体现了这一时期三毛的创作风格。三毛的雨季文学期的作品,无论是《初恋》中的爱情故事,《月河》中的空想情缘,还是《极乐鸟》中少女的爱情呓语,《星期一的早晨》中伤感寂寞的少女,全都处理得细致入微,诗意朦胧,悲凉忧郁中透着空灵。尽管作为一位少女,她这一时期的作品题材比较狭窄苍白,感情细腻敏锐又不够深刻。但雨季文学毕竟奠定了三毛的创作基础,三毛表现出在文学创作上的天赋,同时这也是她自闭生活的写照。她曾经说:“我的文章几乎全部是传记文学式的,就是发表的东西一定不是假的”。愁苦、忧郁、迷惘、空灵,既是她这一时期自闭的内心世界的写真,也是她创作风格的体现。
二、传奇浪漫的沙漠文学
在撒哈拉,《沙漠中的饭店》的发表,标志着三毛开始了她文学创作生涯的第二个时期——沙漠文学时期。三毛的沙漠文学,改变了创作风格。《撒哈拉的故事》里共有十二篇作品,每一篇都洋溢着健康、自信、乐观的思想情趣。这些作品,都是她平凡的家庭生活的小故事,十二篇作品,就是十二个小喜剧。《沙漠中的饭店》,写幸福的小两口,在吃饭问题上的种种乐趣,其中穿插着俏皮幽默的夫妻对话。《素人渔夫》《天梯》是夫妻俩人打鱼消遣和三毛考驾照的趣事。《白手起家》是写他们如何相濡以沫,艰苦创业,最后建起沙漠中最美丽的家庭的过程,女主人苦中取乐,洋溢着自信、洒脱、乐观的情趣。《悬壶济世》《娃娃新娘》《沙漠观浴记》《爱的寻求》和《芳邻》都取材于沙哈拉威人的生活,包括他们的爱情,医疗卫生和他们的婚俗。三毛向我们展示了一个闻所未闻但却极真实的生活领域,这里的山峦、荒野、和鬼魅似的海市蜃楼,让三毛的沙漠文学蒙上了神秘浪漫的传奇色彩,沙漠中健康快乐的小女人代替了雨季中悲苦忧郁的少女。十年的流浪生活让三毛丢掉了忧郁和伤感,变得乐观而洒脱。三毛回顾说;“十年来,数不清的旅程,无尽的流浪,情感上的坎坷,都没有使她白白地虚度一生最珍贵的青年时代,这样如白驹间隙的十年,再提笔,笔下的人,已不再是那个悲苦、敏感、浪漫而又不负责任的毛毛了。”风格转变的另一个原因是她拥有了爱情,她与荷西相互欣赏,爱情和家庭几乎成了她生活的全部,没有职业竞争和学业压力,她的作品风格变得轻快明朗,写作技巧日臻成熟。《哭泣的骆驼》是三毛一生所有的沙漠作品中最优秀的一篇。小说用倒叙的手法描绘了在动荡的撒哈拉一对情侣的生离死别。始于《哭泣的骆驼》,三毛的作品不再以轻松活泼的喜剧和一些居家旅行的小品为主,避开了《撒哈拉的故事》中的浅白,开始揭示悲剧,诉说一些沉重的故事。三毛已经拥有成为一个伟大作家的天才和潜力,沙漠文学是三毛创作最辉煌的一个时期。
三、寂寞沉静的都市文学
荷西死后,三毛回到了台北。这一时期,她共出版了十二部作品集,有声书《三毛读书》《流星雨》《阅读大地》,剧本《滚滚红尘》和三本译作。三毛的文字依然优美灿烂,但作品风格重新变得寂寥、落寞、婉丽、悲凉。这是三毛创作生涯的第三个时期,可称之为都市文学。这时期的创造风格与沙漠时期的明快、诙谐不同,在成熟中透着忧伤。台北的生活让三毛重新感到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社会压力,她于是再度自闭,专心投入文学创作,逃避现世。《梦里花落知多少》和《背影》创作于一种尚未平静的巨大悲痛之中,作品中直抒感情和写实部分描写过多,因而显得凄婉悲凉。《倾城》则是这一时期最出色和最优秀的作品,包括九篇文章和十一篇随笔,这些作品取材于三毛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的故事,写得趣味盎然,真切细腻,但透着苍凉和寂寞。
三毛天生孤僻、敏感,三毛在《滚滚红尘》中剖析了自己的性格,她说:“影片中的韶华,是内向的我,内在灵魂的我。里面的月凤,是外向的我。我把自己分成两个女人,即编剧,在两个女人的个性里面偷渡我自己的灵魂”。尽管三毛一再对自己说:“在你的生活里,你就是自己的主宰,你是主角”。但她仍然会常常“因为不能满足身边所有爱你的人对你提出的要求而沮丧。”她的疲惫,她的伤感让作品染上了浓重的寂寞和沉静。
三毛自幼孤僻自闭,热闹喧嚣的台北并不适合她居住。作为台湾的畅销作家和“青春偶像”,三毛总逃不开那些又热又浓的欢迎场面。三毛自嘲说,到台北月余,除了餐馆之外,可以说没有去过别的地方。“回到台北不过三四天,一本陌生的记事本都因为电话的无孔不入而被填满到了一个月以后还没有在家吃一顿饭的空档。”喧嚣的崇拜,从小就积聚起来的自卑自恋,以及内心深处的空虚寂寞,随着三毛创作技巧的成熟,渗透进了三毛的作品,沙漠文学中的自信、乐观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忧郁和悲凉。综观三毛一生的文学道路,雨季文学时期的作品在忧郁迷惘中透着空灵。沙漠文学是三毛一生创作最成功的阶段,健康、明朗、乐观、自信成为作品的主要风格。然而,三毛创作的晚期,其作品笼罩上了沉静与寂寞。风格的改变,与她复杂的人生经历,自卑自闭的创作心态有关,通过她自传式的文學创作,我们看到了一个文学天才,也看到了一个具有悲剧色彩的传奇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