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散文《逍遥游》双线结构的魅力赏析

2014-04-29 13:03王献锋吴萍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4年1期
关键词:逍遥游庄子

王献锋 吴萍

摘 要:《逍遥游》是庄子的名篇,本文主要对其独具特色的结构表现方式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求更好地阐示其主题思想的表现和艺术风格的魅力。

关键词:庄子 《逍遥游》 双线结构

一、简介

庄子是先秦时期的散文大家。《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散文计五十二篇,但留下来的只有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一般定为庄子所著;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道家的作品。在庄子的散文中,《逍遥游》一向被认为是最具有魅力和特色然而又最不容易读懂的一篇非常典型的能够集中反映庄子思想和世界观的文章。

二、何为“逍遥游”?

庄子所谓的逍遥游,其实是在论述如何追求无拘无束、绝对自由的人生观。那么怎样才能达到这样一种无拘无束的绝对自由呢?在庄子看来,就是需要做到“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也就是说,顺应自然规律,把握六气变化,才能自由地遨游于无穷的宇宙。想要具备这种条件,必须要“恶乎待”。什么叫恶乎待?它是指不能依靠任何外界条件的限制和帮助,完全凭借自身的主观修养,从而达到“无己、无功、无名”这种物我两忘的境界。能够达到这种至高境界的人,庄子以为只有“至人”“神人”和“圣人”这种思想、道德、精神的修养都臻于完美的人才能够做到。

三、双线结构

庄子《逍遥游》的通篇可以划分为前后两大部分。前一部分的主旨意在阐释“何谓逍遥游”,可以把它理解为理论阐述部分;后一部分是续篇,基本上可以概括为“例证逍遥游”,很明显,它是属于例证部分。庄子散文的独特性,集中体现在第一个部分。说它独特,就在于它的理论阐述采取了极为罕见的两条并行不悖的双线结构,一条是主题论证线,其内容表现为“逍遥游必须无所待”,这是一条反证线,通过说明世间万物遨游宇宙都因其有所依凭从而不能算作逍遥游;另一条是结构对比线,它通过对于自然界和社会两种形态小大之辨的不同表现,来增强对于逍遥游主旨的阐发。作者的高明之处体现在这两条线索不离不弃、协调一致地并行演进。

首先看结构对比线。从自然界开始,庄子说明了小知不及大知和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那么什么是大知(即大智慧)呢?作者开篇就给我们展示出了大至鲲鹏(它是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小至野马(浮动的雾气)、尘埃的对比,两者虽大小有别,但同样是遨游天际,都需有所待,这个依凭就是风力。由此观之,它们并非逍遥游。庄子在这里还插入了一个比喻:积水不厚无力负大舟,杯水芥为舟而杯则胶。由此来比喻鹏翼同样有赖于大风,从而进一步深化了主题,即均需有所待,所以也非逍遥游。接下来对比一下再看什么是小知。比如蜩与学鸠,二者决起而飞,枪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说明它们同样也是各有所待,不过有自觉与非自觉的差异而已。庄子借机又一次插入了一个比喻:适莽苍者(去郊野出游),三餐而返;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喻旨也是虽有小大之辨,但均有所待,这个待,就是粮食。而所有这些,在庄子看来,之二虫又何知?所以说,小知不及大知。

由此可见,在庄子散文的结构表现中,大知与小知的论证是结构线的发展与对比;而逍遥游必须无所待是主题线的演进。两线一是结构,一是结论;二者一前一后,不离不弃,同时并进。

然后,依旧是自然界——小年不及大年。小年比如朝菌不知晦朔,惠蛄不知春秋;而大年呢?则有冥灵五百,大椿八千,以此说明小大不相知的道理。那么像传闻中的彭祖因其长寿而久特,不更觉得闻之可悲么?其后又有了汤之问棘之说,与先前的《齐谐》之言构成了庄子散文中独具特色的、为强调所说事理有据,而反复引述先哲圣贤言论的“重言”。到了这里,小大之辨在贯穿对比中完成了结构线与主题线的两线交合,即小大之辨,各有所待。自然界如此,社会又如之何?同理,社会的发展是小德不及大德,亦是通过小大之辨来进行阐述。小德者,表现为知、行、德、能;比如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能征一国;这在庄子看来都不过属于小德,它们至多也只能是有似于儒家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抱负。

大德者,宋荣子也!宋荣子对于其小德的能量不过是一笑了之。因为他能够做到常人所不能的“定乎内外”“辨乎荣辱”,达到一种“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的超常境界。即便如此,在庄子看来,他的内心深处仍然有所追求,未能树立至德。那么列子呢,又当如何?列子在行为上的修行可谓御风而行,泠然善也;近于遇仙学道,不食人间烟火。然而庄子以为,虽然可免徒步之劳,但毕竟有所依持。如此观之,凡此种种,虽各以不同方式遨游于天地间,但均非逍遥游。

那么何为逍遥?又何谓逍遥游?经过千回百转,庄子终于推出其主旨:所谓逍遥,即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何者逍遥?能够达到在思想境界、道德修养、精神操守的修炼都臻于完美的至人、神人和圣人。它们的内心世界已经到达了一种无己、无功、无名的所谓“恶乎待”的至高境界。而先前所表,鲲鹏待风而飞,蝉鸠夸愚,斥■识短,世间诸物虽强弱大小悬殊,智愚寿夭迥异,却都受制于外力,牵累于内欲。只有完全摆脱这两方面限制的圣人、神人和至人,才能逍遥地遨游于天地间,获得绝对的精神自由。

此后的论证转入了例证逍遥游。在例证中,明线结构表现为驳、证两种命题:证“圣人无名,神人无功,至人无己”观,驳“大而无当,大而无用”论。而伏线结构依然保持着小大之辨。

首先例证的是名位观。其例有“尧让天下于许由”。尧与许由之间,谓小德大德之比。所谓名位,圣人无名;于是许由借“鹪鹩巢林”“偃鼠饮河”之喻来说明天下对圣人无所用之。其次例证的是功业观。借肩吾与连叔之谈,凸显其小知大知之别。其谈有姑射山之神人,标其具有超越现实的特异能力,所以神人不需要在人间建功立业;又借宋人资章甫而无所用之,来比喻天下对于神人也是无所用之。其三例证物己观。通过惠子与庄子的对话,说明小用大用之比,有用无用之争。以五石之瓠说,和不龟手之药的故事来揭示小用与大用的区别;还有无用之樗以及狸牲中机、■牛能大之寓言,进以说明用——无用即为所用,它集中體现了庄子的超功利的境界。所谓至人无己:无所可用,安所困苦。于是全章的主旨又完美地回归到逍遥游。

四、艺术风格

庄子散文《逍遥游》的结构表现,可以概括为汪洋恣肆、文思跳跃,而又变幻莫测。尤其令人叹服的是双线结构的表现形式,更是让人着迷,不可思议。

《逍遥游》在艺术风格上的浪漫特色也着实让后人望尘莫及,奉之为楷模。它意境宏伟、想象丰富,而且这种想象异乎寻常,近似于怪异荒诞。文章开篇描绘的“鲲”,其大不知有几千里,确实是庞然大物;化而为鹏以后,更具非凡气势,“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实在是令人惊叹!但是,根据前人的训释,“鲲”只是微不足道的鱼子,庄子的描绘纯出于想象。庄子为了表现大鹏展翅高飞时宏伟的气势和开阔的意境,又虚构了“野马也,尘埃也”之说,以自然界生生不息的背景来衬托大鹏,而他凭空设想大鹏由高空俯视地面的感受,说“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即怀疑天空的蓝色并非它的本色,而且认为天空是无边无际的,竟然与我们今天所了解的自然之理相合,使我们不能不惊叹庄子想象力的丰富。

庄子《逍遥游》在构思表现上也堪称奇特,借用了超现实的手法,夸张惊人。在文章中庄子吸收了上古的神话传说,并加以改造,为己所用。在他笔下,姑射山神人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的外貌,有“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的本领,甚至还具备“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的特异功能,这真是一种超乎现实的极度夸张,从而构成了本篇中浪漫主义特色的主要因素。

当然,《逍遥游》还有许多其他方面的表现特色堪称绝妙,比如寓言、重言、比喻的运用;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多样化的对比等。总而言之,庄子散文《逍遥游》确实有太多的内蕴值得我们咀嚼和玩味,借用鲁迅先生的一句妙语作结:作者未必然,读者何不必然?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更深入地探幽其中。

作 者:王献锋、吴 萍,石家庄经济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学语文、文学欣赏以及广告传播。

编 辑:赵 斌 E-mail:mzxszb@126.com

猜你喜欢
逍遥游庄子
《庄子说》(二十三)
《逍遥游》中“而”字的用法与读音
庄子的人生境界探析
大鱼海棠——中国动画的逍遥游
《庄子说》(二十二)
宋荣子:《逍遥游》中不应被忽视的人物
《庄子说》(二十)
以《逍遥游》为例简析庄子自由观
《庄子说》(十八)
《庄子说》(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