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婷婷
摘 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社会各界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并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在现代中职计算机的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式已远不能满足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亟待变革。因此,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必须提高中职计算机教学的效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本文就如何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等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了一些意见和看法。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教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
中职计算机教学大部分是以公共课的形式向学生开设计算机课程,安排的课程时间较少,在有限的时间内,难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同时,在这种集体授课的环境下,教师也不可能照顾到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为了实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应该积极对中职计算机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中职计算機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教师应积极转变教育观念,与学生建立平等关系
传统的教学模式给中职计算机教学工作带来很大的不利影响,师生之间的不平等关系,传统的“你教我学”的状态,不仅抹杀了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兴趣,而且还抑制了学生潜能以及创新思维的充分发挥,再加上评价标准的过于单一化和统一性,阻碍了学生自我个性和特色的发展,导致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一直难以提高。因此,为了适应新课标的新要求,教师必须积极转变教学观念,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学生的计算机学习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于质疑教师的权威,和教师积极探讨和交流学习方法和内容,教师也能更加了解学生,明白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困惑之处,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手段,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高学生的探究技能和创新能力
在中职计算机课堂教学中,当教师提出某一问题并要求学生进行讨论时,由于结果具有未知性,就使得学生不得不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上网或去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在收集并整理好相关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的讨论,在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各抒己见,积极吸收和听取别人的意见和看法,并进行汇总,研究出解决方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提高了学生的探究技能和创新能力。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传统的单一落后的教学方式已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计算机教师除了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外,还应该加大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力度,以便从根本上打破“我教你学”的师生传授方式,使学生摆脱对教师的依赖,学会独立自主地学习。
第一,学生必须明确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学生在计算机学习的过程中,可以联系和应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课本知识进行理解,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明确自己在计算机上的学习目标,不一定是教材所规定的词汇和句子。这样便可以使学生对学习计算机词汇产生兴趣,为了达到自己所规定的目标而不断努力,从而逐渐提升自己的计算机水平。
第二,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认知水平和身心发展水平也不尽相同。传统的一刀切的学习方式不能满足全体学生的要求,抑制了学生的健康发展。学习方法不当直接导致学生学生学习能力上不去,事倍功半,从而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得学生计算机独立学习能力难以提高。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采取适合自己的方式进行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第三,在中职计算机学习过程中对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进行自我调控。教师在教学中不要规定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在学习中总会有自己的学习方式,即使对同样的教学内容,学生吸收和消化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也是不同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根据自己的具体学习情况进行调整,以便逐步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第四,学生对于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及时的自我反馈。在中职计算机的学习过程中,及时复习一直是很重要的环节,而大多时候学生的复习工作都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进行的,而且大多也只是对知识重难点的简单复述,使得学生的复习效率难以提高。学生一定要学会自主复习,对自己的学习成果及时进行总结和反思,以便巩固所学知识,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使自己对计算机的学习充满信心,提高自己的计算机能力。
综上所述,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各界对中职计算机教学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只有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才能促进中职计算机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能否进一步加强对中职学生计算机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于广大教师来说,仍然是一种严峻的挑战。
参考文献:
[1]郑光荣.浅谈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3,19(20):125-126.
[2]邱前绮.浅谈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多媒体教学,2013(19):103-104.
[3]詹毓灿.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职教探索,2013(4):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