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甜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探究性语文课堂上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发挥着主要作用,教师进行知识讲述,学生被动接受,整个学习过程中是单向传输模式。而探究性课堂模式的构建,就要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诵读,体会和感受作者的写作意图,同时学生在探究中逐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在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构建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艺术就在于能够适时对学生进行引导,而真正引导课堂节奏的是学生的思维。
二、语文课堂中要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课堂中,首先,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欲望。教师要用激情澎湃的语言来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课堂上要亲切温和、热情洋溢,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教师要善于表情达意,因为教师的教学行为能够直接传递作品的情感。
其次,教师在语文教学环节上要精心设计,可以采用多种渠道引发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兴趣,如情景教学法、导读学习法、游戏教学法等。
三、巧妙的课堂质疑在学生探究式学习中闪现火花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中学生只有在符合他们身心发展特征的探究活动中才会兴趣盎然,情绪高涨,接受知识的效率也会提高,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巧妙地对学习内容设置疑问,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其思维处于积极主动的活跃状态,从而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进行深入的阅读与思考。
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鼓励并教会学生学会质疑。陶行知说:“行是知之路,学非问不明。”培根说:“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一半。”这都说明,问是何等的重要。如讲授《奇妙的克隆》一课时,讲了最后一部分的内容后,有学生认为最后一部分有矛盾的地方:“小标题是‘克隆技术造福人类,而结尾处却说“克隆”牵涉到道德伦理问题。说完,就同学表示赞赏,也有同学反对,他们认为不矛盾,造福人类是主要方面,而道德伦理问题只是次要的。当时因为质疑而产生的讨论是激烈的,闪现出无数的思想与智慧的火花,更能够激发学生潜在的探究欲望,学生会迫不及待的想寻求答案,从而对文章进行深入的阅读。
四、采用分组辩论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式学习欲望
通过初中语文教学实践可以看出,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激活学生发散思维与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的纵深发展,分组讨论是比较有效的形式之一。首先,有效的课堂模式离不开课堂讨论与课堂辩论,教师要做到对文章内容进行深入剖析,着重讲解学生存在疑问的地方,而学生理解的知识点可以一带而过,不必面面俱到;其次,对于学生存在争辩的地方,教师不要直接公布答案,而是借此争论点进行讨论,把意见不同的同学进行分组,各组分别表达自己的意见,在争辩与说服的过程中,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将会加深;再次,教师要实施引导,引导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质疑,在质疑的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让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五、教师的导向作用在探究式语文课堂中至关重要
探究式学习过程中更多的强调的是学生的自主學习,但是,教师的引导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如果学生的自主学生偏离了正确的轨道,教师没有适时进行引导,那么对于学生的学习是非常不利的。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自己独立思考的习惯,在这一良好习惯的形成过程中,教师的导向作用非常重要。教师要设定教学目标,学生的活动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学生的探究式学习则有章法可循,教师的引导作用不仅表现在学习的初期,而是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教师要定期进行学习效果检查,及时纠正学生学习中存在的误区以及盲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