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师德理论生成概述

2014-04-29 01:35韩丽佳
今日湖北·中旬刊 2014年1期
关键词:师德

韩丽佳

摘 要 教师在学生成长道路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的专业素养、人格修养、言行举止、气质性格等都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行为、人格形成起着引导作用。这就对教师在师德方面的涵养提出了一个挑战。而对于教师的师德问题,被毛泽东誉为“人民教育家”的陶行知有着深刻的师德理论,研究和学习陶行知师德理论对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师师德的提高有着非常深远的作用。

关键词 师德 形成背景 思想来源 思想逻辑

一、陶行知师德理论形成的背景

(一)陶行知个人的教育背景

陶行知原名陶文睿,出生于1891年10月18日。出生在贫寒的农民家庭的陶行知,自幼聪慧好学,但家里无力供其进入私塾读书。在陶行知4岁的时候,父亲就开始教他认字、读书。歙县旸村蒙馆塾师方庶咸秀才因其聪明好学,免费为其开蒙。受其开蒙后,陶行知继续在家跟随父亲读书识字,接受着传统的入学教育正是各位启蒙老师的崇高的思想境界,高尚的师德情怀造就了童年时期的陶行知,更深深的影响了他,种下了传统儒学中师德情操的种子。陶行知少年时期开始接受西方文化教育,是中国较早接受西方教育的一批学子,在学习期间学业优秀,期间受堂长(唐进咸关照免费在通事(翻译)张觉甫家搭伙)影响较大。这些西方文明的洗礼对他以后扬弃的接受杜威等教育思想埋下了伏笔。

19岁的陶行知升入金陵大学堂文学系。陶行知以第一名的好成绩毕业于金陵大学。随后,去美国留学,先后在伊利诺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学习。留美归来,陶行知到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任教,时年26岁。可以说,他的师德思想都是在这些青年学习经历中慢慢的形成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这是陶行知师德思想的构建阶段。

(二)陶行知师德理论形成的社会背景

出生在清朝末年的陶行知,用四个字形容当时的社会背景最恰当不过:内外交困。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的掠夺日益严重,随着外来资本主义的深入,不断向清朝倾销商品和西方民主思想的深着,冲击着封建统治。中华民族陷入了严重的危机之中,广大爱国志士投身于救国热潮之中。

陶行知在学生时代,就立志要为中国的教育事业而奋斗终生。他在崇一学堂说过:“我是一个中国人,要为中国作出一些贡献来”。青年的陶行知,充满着浓浓的爱国情怀。他信仰孙中山,崇尚民主共和,他深深的理解了爱国救国与读书之间的关系。在金陵大学演说会增设中文演说、发表《因循篇》、《伪君子篇》,都传递着陶行知爱国心声。凡此种种,都奠定了他以后从教的理想和追求。这些都是陶行知师德思想形成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二、陶行知思想理论的思想来源

关于陶行知师德理论的思想渊源,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对西方师德优良传统与成果的借鉴,二是对中国古代师德教育思想的批判与继承。陶行知的师德理论,集中外成果之精华,去其糟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师德理论体系。

(一)中国古代的师德思想

在中国古代的教育史上,涌现出很多的教育名家,他们也总结了很多师德方面的教育内容。这些思想对陶行知的师德理论的形成有着很深的影响。如,孔子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讷于言而敏于行”、“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不耻下问”、“爱之,能勿劳乎?”;孟子的“贤者以已昭昭,使人昭昭”;荀子的“尊严而惮”;韩愈的“传道、授业、解惑”;朱熹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等等。

“有教则无类”简称“有教无类”,这是孔子对于受教育对象的一种教育思想,是指无论贫贱、智愚、善恶等原因,都不能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对谁都要进行教育。这就使教育面向大众,使广大人民都有受教育的机会,打破了教育等级制度。陶行知传承了孔子“有教無类”的思想,提出平民教育、普及教育等思想。陶行知创办的各类学校都是秉承着“有教无类”的指导思想,育才学校就是其中著名的一所。在学校中,他主张教育面向全体同学,公平的对待学生,对学生要一视同仁,不偏不倚,不以家庭门第、服饰容貌以及个人喜好对学生有差别待遇,陶行知用实际行动更好地践行了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

“因材施教”是孔子教学中的一种很重要的教育方法。陶行知在教育过程中,继承并且发展了这一教学思想。更强调在注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二)西方国家的师德思想

陶行知在哥伦比亚大学期间,遇到了对他教育思想影响最大的人——杜威。杜威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社会学家、教育家,是实用主义教育的创始人。陶行知在哥伦比亚大学时期,正是杜威的教育理论发展的最辉煌的时期,这对苦苦探寻中国教育改革出路的陶行知无疑形成了巨大的吸引力。陶行知后来的教育思想,大部分是对杜威思想的批判的继承和发展。

教学论是杜威教学论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学论主张“从做中学”, 杜威认为,“从做中学”也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入它使得学校里知识的获得与生活过程中的活动联系了起来。由于儿童能从那些真正有教育意义和有兴趣的活动中进行学习,那就有助于儿童的生长和发展。在杜威看来,这也许标志着对于儿童一生有益的一个转折点。陶行知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正是发展了这个思想观点。他认为,一切的知识都是经过我们的尝试、都是从我们的实践当中去总结出来的。陶行知的“社会即学校”更是对杜威“学校即社会”合理的批判和继承。

(作者单位:辽宁工业大学)

猜你喜欢
师德
师德 打开班主任队伍建设的“天眼”
致良知与师德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师德的实践思考
吕狂飙:师德建设需警惕从崇高师德简单转向底线师德
师德考核“ 量化”实践与思考
辅导员要做师德的楷模
爱是师德的源头活水
师德“红线”持续发力还需多方努力
师德修养的三个辩证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