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时间观念以及与雪莱《时间》思想的比较

2014-04-29 07:39张鸿
今日湖北·中旬刊 2014年1期
关键词:敌视雪莱超越

张鸿

摘 要 本文研究苏轼的时间观念,并比较苏轼和雪莱的时间观念。苏轼对有限和无限时间的对比有强烈感触,对有限时间表示焦虑,希望通过修养精神的方式超越有限时间。苏轼对时间的认识经历了从消极到积极的历程。而雪莱的《时间》一诗表现出诗人对有限时间的悲哀和对无限时间的恐惧。雪莱认为无限时间是导致毁灭的原因,所以对时间表示敌视。通过两位诗人时间观念的比较,折射中西文化心理的异同。

关键词 苏轼 雪莱 时间观念 焦虑 超越 恐惧 敌视

苏轼(1037—1101)是北宋著名诗人、文艺评论家,宋代蜀学代表人物。学者们的研究集中于苏轼的人生观、政治主张、自然哲学、诗文风格以及文艺理论。本文重点研究苏轼的时间观念。苏轼的时间观是他宇宙哲学的组成部分。苏轼对于宇宙的思考并不限于哲理思辨,还通过诗文来表现。本文研究苏轼对时间的态度,以明了中国古代文人对时间的一般心理。我们将围绕苏轼的诗文,表现诗人对有限时间的焦虑和对无限时间的向往。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比较苏轼的时间观念与英国诗人雪莱《时间》一诗的思想,发现中西诗人时间观念的异同,折射两种文化心理。

一、苏轼对有限和无限时间的态度

很多苏轼的研究者都注意到诗人强烈的人生虚幻感。王水照先生对此有详细的总结。苏轼诗文反复说到“人生如梦”和“人生如寄”。过去是幻觉,现存的事物也是幻觉。人生如同梦幻一般,或者如同暂时寄寓世间的匆匆过客。苏轼还有著名的“雪泥鴻爪”豍比喻:人生在世仿佛飞鸿偶然将爪印留在雪泥上,痕迹微小。虽然如此苏轼依然要在“生存虚幻性的痛苦中,寻找失落的个性生命的价值,肯定自身是唯一实在的存在”豎。我们认为促使苏轼对人生作如此认识的原因在于他的宇宙时间观念。

苏轼继承庄子思想,对空间大小的相对性有深刻认识。他说 “太山秋毫两无穷,钜细本出相形中。”豏出自《庄子》以秋毫为大,太山为小豐的思想。大小、长短、高下本是相对的,这就是老子所说 “长短相较,高下相倾”豑的意思。秉持相同的思维方式,苏轼认为时间的长短也具有相对性:“朝菌无晦朔,蟪蛄疑春秋。……仙人视吾曹,何异蜂蚁稠。”豒苏轼以长为短的相对主义依然源于庄子,尤其是《齐物论》殇子为寿、彭祖为夭豓的说法。一个早晨就经历生死的蘑菇不知什么是日,蟪蛄过一个季节就死去,不知什么是年。人的生命比蘑菇、昆虫长久,但在仙人眼中我们也和那些动植物差不多。

除了《庄子》的典故,苏轼还常以佛语说明看似长久实际短暂的事物:“笑我荣枯弹指内”豔或“一弹指顷去来今”豖以及“生成变坏一弹指”。豗 “弹指”是佛教用语。“时之极少为刹那”,一弹指顷有“六十五刹那”,“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名一弹指”豘。念、瞬、刹那、弹指都是时间极短暂的意思。“荣枯”是人生的物质享受和精神肉体所受的折磨,是人生的际遇和过程。“去来今”指整个时间。“生成变坏”是天地万物运动的过程,指宇宙的大化历程。以上分别从人生、时间、宇宙的历程三个角度说明宇宙时间流动之快。这是将长久不断化为短暂的思维方式。人生虽短也有百年,宇宙的时间有几十亿年,但在苏轼的心里都是一弹指。宇宙人生变化迅速,宇宙的一切存在因流逝无踪而虚幻。所以苏轼才会发出人生如梦如寄的感慨。化长为短,这是对时间流逝表示畏惧的心理。在无穷时间之流里任取一段,无论其本身的长短,与无穷时间相比,都形成极短与极长的鲜明对照。这就是苏轼对人生有限时间感到焦虑的原因。佛老思想对于古代文人是一种精神慰藉。苏轼信佛却不佞佛。苏轼于佛只取其思想方法,而摒弃其一切皆空的虚幻宗旨。苏轼描写时间常取佛语:“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或“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豙 或“我造无始业,本从一念生。既从一念生,还从一念灭。生灭灭尽处,则我与佛同。如投水海中,如风中鼓橐。”豛或“观法界性,起灭电速。”豜以及“觉来俯仰失千劫”豝。“须臾”、“瞬”、“念”同“弹指”一样,都是佛教指称短暂时间的单位。吾生是须臾,天地是一瞬,生灭如电,在一念间,天地成毁坏空已经发生了一千次。

每当感到天地人生的短暂,苏轼都会向往一种永恒的存在。诗人羡慕长江无穷,希望能与明月一样长久、与万物一样无尽、与佛相同,这些都是向往永恒。有限时间令人焦虑,时间流逝令人恐惧,但可以从精神上追求永恒的个体存在。“遨游”、“抱明月”、“投水海”都是达到永恒的方式。其实质就是庄子的物化,与万物为一,与物同化于自然,取得自然的永恒价值。苏轼说“阅人此地知多少,物化无涯生有涯。”豞或者说“与物适”,比如“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豟或者说“若有思而无所思,以受万物之备”,豠都是苏轼说明与物相适的感觉。还有 “万物储”、“万象入”、“万物供我”等多种表达,都是物化并得自然之道的说法。生命有限,而物化的个人可以达到无穷境界。苏轼认为人能够在时间上永恒,不仅是在一念之间物化,最重要的是使自己具有为后世景仰的精神:“博大古真人, 老聃关尹喜。独立万物表, 长生乃余事。”豣或“浩然天地间, 惟我独也正。”豤老子、关尹子就是精神永恒的代表。形体的消灭不足为患,精神能够万古流芳才是真正的永恒。如果能够获得高尚的精神,则浑身充满浩然正气,独立于天地之间。精神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得以长存。

苏轼对有限时间的认识促使他思考如何获得无穷时间,并认定只有从精神上才能追求永恒。江河的川流不息以及明月的永恒照耀帮助人认识无穷时间。焦虑和恐惧并非导致颓废,悲哀的情绪化为追求无限时间的努力。这是从消极转向积极的中国古人的时间观念。

二、雪莱《时间》诗的思想与苏轼时间观念的比较

苏轼和雪莱之间虽然相差八个世纪,但他们都有时间主题的诗。两者无实际影响却进行比较是所谓平行研究法,研究美学价值关系。雪莱是英国十九世纪浪漫主义诗人。雪莱有一首写于1821年题为《时间》的诗。雪莱时间观念源于古希腊哲人对待时间的心理。吴国盛先生认为古希腊人恐惧时间,因为时间总是和变化捆绑在一起,因为变化引起毁灭,所以古希腊人将毁灭的后果归罪于时间豥。雪莱的时间观念仍然延续古希腊哲人对时间的态度,所以时间同变化一样受到雪莱的敌视。我们将雪莱与苏轼相比较,会发现中西时间观念的异同。雪莱和苏轼虽然只是单个主体,却从某种程度上能够代表两种文化心理。

雪莱《时间》豦一诗:“深不可测的海啊!岁月是你的波浪,/时间的大洋,充满深沉的辛酸,/人类眼泪的盐分已经使得你咸涩难尝!/你浩渺苍茫的海水啊,无边无沿,/起伏涨落的潮汐把握着人生的极限,/虽已腻于捕猎,却仍呼号求索无餍。/不断把沉船的残骸喷吐在它荒凉的岸上 /平静时胸怀叵测,风暴中恐怖猖狂。/啊,深不可测的海洋,/谁该在你的水面出航?”根据这首诗我们可以总结出雪莱时间观念的几个特点。第一,时间被比喻成深不可测、无边无沿的海,说明时间的深邃和长久。岁月这些时间的单位是组成时间海洋的波浪。第二,时间像海洋一样,即使平静也因为幽深给人不可知的疑惑感和恐惧感。第三,时间根本上是一种狂暴的存在,因为海上经常掀起风暴,所以时间像风暴一样猖狂。第四,时间和人密切相关,人始终处在时间之中,因为时间把握着生命的极限。海洋象征时间的广大和强悍,相对于时间的强势,人渺小软弱。第五,人被时间折磨,就像海浪摧毁了航船。沉船的残骸象征人的尸骨。而时间对人的死亡没有任何怜惜。“捕猎”和“喷吐”说明时间也像一头野兽将人吞噬,并将人骨弃之不顾。第六,海水咸涩比喻时间的长河里充满人类的苦难和眼泪,所以人类的痛苦远远多于幸福欢乐。并且人类的痛苦非常剧烈,能够改变时间之水的味道。第七,雪莱面对时间的狂野,怀有微弱的希望。“谁该在你的水面出航?”汹涌的海面上依然可能有勇敢的水手,敢于航行在動荡的时间之海里。从总体上讲,雪莱对有限时间有清醒的认识,明白人生的极限。他对无限时间表示恐惧,就像恐惧一头野兽。时间造成了毁灭和人的痛苦。人与时间的关系在于,人永远不可能驾驭时间,超越时间,就像船和海的关系。所以时间意味着痛苦和毁灭,时间是不祥的,凶恶的,是需要与之斗争的对象。但是斗争胜利的可能性非常微小,雪莱用一个问题表示他怀疑胜利的可能性。人终将死在时间的海洋里,出航、航行都只是短暂的过程,航船终将被淹没。从这些意义上看,雪莱继承了古希腊的时间传统,对时间表示敌视。

中西时间观念的共同点在于对有限时间的焦虑,对有限和无限时间的对比都有明确的认识,并都表现出悲哀和痛苦,苏轼说“哀吾生之须臾”,雪莱说“深沉的辛酸”。不同点在于对无限时间的态度。苏轼对无限时间并不恐惧,时间并非一张贪婪吞噬的大嘴。随着时间的流逝富贵成为冷灰,但是物质的毁灭不是时间的罪过,物质的毁灭是物质本身变化运动的结果。时间是一种没有感觉的独立的存在,并非存心和人作对。时间如流是中西共有的比喻,但狂暴的海水和滚滚江流之间的区别在于前者有意志,后者没有意志。雪莱还将海水和猛兽并列来比喻时间,可知雪莱的时间有意志,而且是敌人的意志。中国古人经常思考怎样超越有限时间。庄子有“旁日月,挟宇宙”豧,以生死为昼夜,囊括宇宙万物的那种与无限时空为一的意识。或如苏轼那样用精神战胜有限时间,所谓“独立万物表”、“抱明月而长终”。与此相对照,雪莱的无限时间实在太强大,人无法超越有限时间,更不能想象自己变成无限时间那种吃人的猛兽。人只能趁着时间心情好的时候航行一段路程,最终是要被吞没的。这与苏轼“抱明月而长终”相比,气量小得多。

苏轼对时间的态度从悲哀到超越,从消极到积极,而雪莱的时间观念始终充满忧郁和恐惧,对时间持有悲观的态度。究其原因,苏轼对时间的无限性和有限性都有理性的认识,他冷静而且欣然地接受有限时间的现实,而且向老子、关尹子看齐,通过高尚自己的精神来超越有限时间。雪莱则认为无限时间是导致毁灭的原因,所以对时间引起的万物以及人的生命的变化表示敌视。这从猛兽捕猎和海洋吞没航船的比喻都可以体现出来。

注释:

孔凡礼点校.和子由渑池怀旧.苏轼诗集[M].中华书局,1982:96.

王水照.苏轼的人生思考和文化性格.中国苏轼研究第一辑[M].学苑出版社,2004:10.

轼在颍州,与赵德麟同在西湖,未成,改扬州。三月十六日,湖成,德麟有诗见怀,次其韵.苏轼诗集[M]. 1876.

【晋】郭象 注,【唐】成玄英 疏.庄子?齐物论.庄子注疏[M].中华书局,2011:44.

【魏】王弼 注,楼宇烈 校释.老子第二章.老子道德经注[M].中华书局,2011:7.

九日次定国韵.苏轼诗集[M].1906.

庄子·齐物论.庄子注疏[M].44.

龟山辩才师.苏轼诗集[M].1295.

过永乐文长老已卒.苏轼诗集[M].566-567.

次韵吴传正枯木歌.苏轼诗集[M].1962.

査慎行注苏轼引《翻译名义》关于弹指的内容.苏轼诗集[M].567.

孔凡礼点校.赤壁赋.苏轼文集[M].中华书局,1986:5.

东坡喜禅集 · 一目.冷成金.苏轼的哲学观与文艺观[M].学院出版社,2003:314.]

东坡喜禅集 ·二目[M].同上。

百步洪二首其一.苏轼诗集[M].892页。

次韵钱穆父紫薇花二首其一.苏轼诗集[M].1708页。

赤壁赋.苏轼文集[M].5页。

书临皋亭.苏轼文集[M].2278页。

和陶杂诗十一首其六.苏轼诗集[M].2275页。

过大庾岭.苏轼诗集[M].2056页。

吴国盛.时间的观念[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48-63.

译文出自江枫.雪莱诗选[M].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183.

庄子·齐物论[M]. 46.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外文系)

猜你喜欢
敌视雪莱超越
本期导读
宽容
解读越裔作家阮清越的越战小说《同情者》中的“中国形象”
书摘
跨界与超越
蝴蝶之美在于超越
论电影《暮光之城》的哥特文化
论跨文化交际教学中文化定型的利用与超越探讨
一诺30年
名言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