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甸男子19岁白手赚回200万 什么赚钱做什么

2014-04-29 00:44
今日湖北·中旬刊 2014年1期
关键词:武汉

记者从东湖边出发,历经近两小时车程,抵达黄陂姚集镇王家庙村的一处小山头。

从山脚顺着坡边的茶园往上走,两旁鸡群不时扑腾着,拍起漫天尘土。六米多高的树杈上,三五成群的鸡正在打盹晒太阳。不远处的两层小楼前,一个精瘦的背影正在电机旁埋头忙活着,二楼房间里,两只藏獒偶尔发出几声沉闷的吼声。

一个人,两只藏獒,遍地奔跑的鸡,连成片的山头……这就是田世俭日常生活的全部。

田世俭何许人也?他曾是蔡甸名噪一时的少年大款。早在1988年,国企改革的大潮来临,年仅18岁的他凭着精明头脑,牢牢捕捉住身边的每一个机会,在那个万元户都罕见的年代,通过开服装店、电脑培训学校、俱樂部等,挖到人生第一桶金。

年少得志,田世俭的自信心膨胀到极限,被成功冲昏头脑的他渴望攫取更多的财富。于是,他铤而走险,搞起了倒买倒卖。可想而知,在钢丝绳上行走,每分每秒都冒着巨大的风险。一次失误,让他一夜间倾家荡产,还欠下了累累债务。

这对于年轻的田世俭来说,是一个致命的打击,他一天天颓废消沉下去。爱面子的他自觉在当地抬不起头做人,于是远走云南躲债。他在一处偏僻的小地方落脚,隐姓埋名,过起了和过去有天壤之别的宁静生活。一晃,就是十多年。

在云南的那段日子,田世俭默默经营着云南武汉两地间生鲜物资的销售生意。

然而,身为最早一批的商海弄潮儿,远在云南的田世俭从未放弃过东山再起的念头。去年一次偶然的发现,让他看到了翻盘的希望。他带着几百只滇越一带特有的原鸡鸡苗,重返武汉,在黄陂姚集的一处山头流转了土地养鸡。

一身名牌享受别人羡慕的目光

18岁大款的风光岁月

驱车前往姚集的路上,记者听人聊起田世俭的往事,一句点评颇为精辟:“他呀,18岁就辉煌了!”

这句话之后,该知情人话题一转,“不过他现在啊,那是满脸的沧桑。”在外人眼中,43岁的田世俭有着与年龄不相称的沧桑:整日与鸡为伴,灰头土脸,孤零零在乡间当了一年多的“鸡司令”。

第一眼见到田世俭时,感觉他果然不负“沧桑哥”的称号:光头,双手沾着泥,单薄的格子衬衫,外套一件翻毛麂皮夹克。在寒风凛冽的冬日里,他还敞着怀,颇有几分西部牛仔的做派。

向记者介绍起他的农场时,他得意地指着一旁的电机等设备,“门口的滑动铁门,从买材料,到设计焊接,都是我一手搞定的。像房子里安装电器,走线路,也是我自己动手。”

在田世俭的农场里,有池塘、茶园、薄荷、蕨菜,当然,这一切都是为农场的一号主人——“凤太祖”当配角。

谈起遥远的当年,田世俭至今还感慨不已。

“我14岁就进厂学钳工开始挣钱了。”1984年,家人托关系,让田世俭进了武汉市半导体器件五厂上班,当起了小学徒。他年纪虽小,脑袋却格外灵光,很多东西一看就会。干活儿时,师傅还没张口,他已经麻利地把师傅需要用的工具递过去。

师傅因此特别喜欢这个机灵的小徒弟,悉心传授他手艺。当了2年的学徒后,田世俭不仅出师了,还开始自己带徒弟,成了厂里最年轻的师傅。

1986年,第一轮国企改制的大潮来了,单位鼓励职工承包搞个体。16岁的田世俭人小胆子大,找家里借钱承包了厂里的小餐馆,第一次当起了老板。

“那时候,我只知道把菜做好把客人招呼好,根本不懂经营。好不容易借来的本钱很快就亏光了。”初战失利,田世俭并未气馁,不服输的他暗暗下决心:不能再当工人了,必须去经营部门才能学到“实战”经验。

不久,蔡甸区供销社办了一个财务班,教授一些基础的商务知识,田世俭学习了3个月,开始去土产公司站柜台,“每天卖各种土产,秤刚出来,我的价格就同步报了出来。”

又是3个月,田世俭被派往汉办上班,在那儿,他开始接触到大宗贸易,“接触的都是大单子,我的眼界拓宽了,心也变大了。以前站柜台时,每天只有几千元的营业额,但在汉办,一个车皮的货都值五六十万。”

开了眼界的田世俭开始思考,发财的机会在哪里?

1987年满17岁后,自认为理论和实践都学到手的田世俭开始单飞。在街上找了家小门面后,他去银行开了个账户,拿回一本现金支票、一本转账支票,盖好章后,找到以前的老客户,用支票换货,做起了无本生意,“卖货的钱在几个商户之间倒腾,就产生了盈利。”

渐渐摸到生意门道的田世俭开始放开手脚,越做越大。“见事做事,我开服装店,骑摩托车到汉正街打货,衣服在店里的时间从没超过3天,常常是一上架就被人买走了。很多人跟着学,我进什么货他们抢什么货。后来,我又开茶庄,开录像厅,什么新鲜就做什么。那时候生意好做。”

作为当地的第一批个体户,田世俭尝到了经商的甜头,仅服装店每月的纯利就接近万元,而当年,普通工人的月工资不过五六十元。

不过一年多时间,18岁的田世俭成了当地远近闻名的年轻大款,“每天出门,全身都是那年头的时尚顶配,不晓得几玩味……”回忆起那时的心态,田世俭用“翻上了天”来形容,“腰里别着几千元买来的BP机,有事没事,时不时自己CALL自己一个电话,看着周围人投来羡慕的眼光,那感觉真爽!”

机会“猎手”什么赚钱做什么

玩转“钱生钱”的游戏

18岁就成了富翁,田世俭成了当地人眼中的能人。当厂里第二轮承包即将开始时,他被公司领导喊去谈话,“领导说,把工厂的门面承包给我,条件是,让我养活10个工人,每年交厂里5万元钱。”

在领导眼中,5万元硬指标是个难题,但田世俭一口答应下来。“拿到门面干什么?如果我告诉你什么规划什么远景,那都是吹牛。那时,我压根就没想到下一步该做什么,有些盲目地开了家土产综合商店,铺上地砖,装上玻璃柜台,装修那叫一个豪华!”

偌大的综合商店,几千元钱的货摆上去,显得空荡荡的,田世俭正发愁该做点什么时,机会找上门来了:东莞的一家公司运了一车皮当地特产红江橙到武汉,想借综合商店的场地代销。田世俭一听,喜上心头,红江橙是健力宝的原料,当时颇为有名,在武汉一定能打开市场。

更幸运的是,就在田世俭寻求红江橙的销路时,一场大雪恰到好处地来临了,“那天大雪封路,外地的水果进不来,我一开门,卡车在门口排起了长队,一天就进账50多万!”

眼见销路打开,东莞方面开始不断发货,很快,田世俭手中的钱越滚越多。

如何让钱生钱?年轻的田世俭不断想心思,空调、自行车、电脑……什么俏销,他就进什么卖,得知电脑培训有钱可赚时,他立刻租了房子装修成校舍,空调电脑配置齐全后,找到学校合作。

当年一开学,想学电脑的学生和家长们开始在电脑培训学校门口排队交钱,每人6天课程收费248元,又让他赚了个盆满钵满。

学校办成了招牌项目后,区里的领导开始找上门来,要把经贸公司的物业交给田世俭经营。这一次,拿到了更優质的资产,他开始更为大胆地运作,不久,红极一时的蔡甸太阳红俱乐部开门营业。当时能上太阳红办酒席是件有面子的事,一顿饭消费千余元是常有的事。田世俭的个人资产很快超过了200万元。

那一年,田世俭不过19岁。

欲望膨胀一夜间一无所有

远走云南隐居深山沟

时代造英雄。在还没有企业家这个说法的年代,田世俭轻轻松松地成为蔡甸区最年轻的富商。“狂躁、轻浮、目中无人,别人与我喝酒,我都不端杯,只喝矿泉水。一夜暴富,让我的自信心和欲望都膨胀到极点。”

就在田世俭陶醉在成功的喜悦中时,危险悄然来临。

自视成了“大人物”,年少轻狂的田世俭开始爱在外面讲面子,与人争高低,招惹是非。1995年,受政策影响,他因为倒卖汽车与香烟,被罚款。如同当初一夜暴富,几乎一夜之间,他从云端重重跌落尘土,变得一无所有。

在武昌放鹰台睡了两天两夜后,田世俭自觉没脸回家见人。于是,他随便买了张火车票,开始了漫无目的的流浪生活。走累了,最后,他的脚步停留在云南屏边一带,一呆就是上十年,与边境线上淳朴的少数民族相处,他的生活开始慢慢回到原点。“那里的新鲜蕨菜很不错,本地卖1.2元/斤,武汉却卖8元/斤,是门不错的生意。”田世俭在云南与武汉之间,继续做起了熟门熟路的贸易生意,冬天经营蕨菜,夏天卖西瓜。

不过,十多年间,他始终没踏进故乡一步,“我生性要强,想着得做出点名堂,再回武汉。”

三赴越南让原鸡飞进武汉

“沧桑哥”东山再起

就在去年,田世俭终于找到了他看得上眼的“名堂”。

在云南生活期间,边境线上少数民族的医疗条件比较落后,略懂一些医学常识的田世俭,帮了村民们不少忙,“高血压啊,刮痧啊,一些简单的处理方法我略知一二,每次帮了忙,淳朴的村民们会请我去家中做客,他们会炖上一只娇鸡。我问他们娇鸡是什么,他们也答不上来,只说祖辈上条件好的人家才吃,属于很补的食材。在当地,一只娇鸡要卖到120元钱。”

渐渐地,田世俭对娇鸡产生了兴趣。他上百度一查才知道,原来娇鸡是野生原鸡的一种,是家鸡的祖先,本草纲目上有补肾食疗功效的记载。继续查下去后,他发现,关于原鸡的人工养殖,在国内并不多见。

这个发现让他眼前一亮,“如果能实现大规模人工养殖,这种有食疗价值的鸡祖先一定大有市场潜力!”他决定抓住这个翻身的机会,开始四处寻找鸡种。

田世俭四处托朋友打听后得知,这种鸡多分布在越南边界,于是,他带着几位当地人从红河州清水河口岸出发,沿着牛路(牛踏出来,30厘米的窄路)往山腰上进发,先后去了三次,走遍不知名的寨子,这才凑足300只种鸡,带回武汉埋头搞起了养殖。

把来自越南的原鸡迁至武汉大规模养殖,田世俭面临着无数次挑战。第一次,由于免疫程序不到位,300只种鸡死得只剩10只;第二次,当鸡群出现轻微腹泻时,有人出主意说,把稻草铺上去或许有用,谁料,鸡的排泄物和稻草混合后产生厌氧菌,200只种鸡再次全军覆没。“身边没人成功过,我只能边摸索边尝试,只要技术成熟,就能实现大规模养殖。”失败了,田世俭又从头再来。然而,第三次的结果却让他倒吸一口冷气:150只小鸡成功孵化出壳之后,他喜出望外,把小鸡放回鸡圈和种鸡放在一起混养,然而,3天过后,150只小鸡竟然被种鸡吃得精光!“我没意识到,它们是野生鸡种,天生好斗,放在一起就打架。”

经历了一次次失败,上个月,田世俭的15000只原鸡终于繁殖成功开始进入市场。“我们给原鸡取了个名字,叫‘凤太祖,目前只在几家大型酒店有少量供应,仅一家连锁餐馆就和我们签了150万/年的销售合同。我现在最大的难题就是迅速达到10万只的存栏量,到了这个数,离过亿的年产值计划就不远了。”

对于市场定位,田世俭给“凤太祖”开出了160元/只的定价,而状如鸽子蛋大小的鸡蛋,他定价4元/只。

对于前阵子的热门新闻——某证券公司副总辞职养“邱处鸡”的故事,田世俭深有感慨,“做农业,哪一个项目不是几百万地往里面砸钱?一旦生物循环按照预期目标实现,产值还要翻番,现在,这就是我最大的人生目标,把这件事做好,这辈子就算没有白折腾了。”

【语录】

走在市场的前面,走在别人的前面,看准市场空白点,快速下手,才能抢占市场的制高点。

经商就是做人,做人诚信最重要,有诚信才有朋友,有朋友才有生意。

当生意失利时,多在自身找原因,对朋友要宽容,不要得理不饶人。

对话

不服输的男人才能绝地反扑

记者:从成功的巅峰跌落谷底,到如今重新站起来,支持你的最大动力是什么?

田世俭:一种精神吧,男人不服输的精神。我这个人有股子犟劲,只要找到一个支点,我就要全力以赴,撬动最大的市场。

记者:搞养殖是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你认为最大的难处是什么?

田世俭:最难的是技术关。一开始很苦,我什么都不懂,每个环节都得自己查资料,不停学习。现在我摸索出了一套经验,无非是卫生条件第一,食料配比第二,免疫程序合理。这三项搞好了,即便是鸡生病,也在可控范围之内。像鸡舍里如果鸡粪的数量过大,就会产生过量氨气,导致呼吸道疾病,不懂的就会猛下药,却完全没用,合理疏散和通风就行。

记者:你认为,你和别的生意人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田世俭:当你看准一件别人没做过的事情的时候,一定有很多聪明人与你一样在观察,在犹豫,在考虑什么时候出手。这时,比的就是速度,只有占到先机,才可能引领成功。我觉得,我比别人出手更快更狠。

记者:对于滇越娇鸡在武汉的养殖前景,你是如何规划的?

田世俭:我现在专门负责养殖,经营方面交给另外的公司来做,我们的预计是两年做到一个亿,当然,养殖业需要资金做后盾,但我们对市场前景有信心。

(来源:楚天金报)

猜你喜欢
武汉
去武汉“过早”
武汉加油
别哭武汉愿你平安
我们在一起
Food is the problem, food is the solution
武汉 我们在一起
我在武汉
武汉加油
武汉挺住
Un rival colosal para el COVID-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