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翻译中的文化转向

2014-04-29 19:46魏芳芳
大观 2014年12期
关键词:文化转向

魏芳芳

摘要:戏剧是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这一特征就决定了戏剧翻译的复杂性。国内外学者一直探讨戏剧翻译的可表演性,很少分析其中涉及的文化因素。本文主要从戏剧翻译的特点分析戏剧文本中的文化因素该如何传达给观众,并尝试着提出了几点翻译策略。

关键词:戏剧翻译;文化转向;归化和异化

一、引言

戏剧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其语言既有文学语言的特性又有戏剧艺术的特性。这种双重性就决定了戏剧翻译的复杂性。因此,很多学者就戏剧翻译文本到底应该是演出文本还是文学读本展开了激烈地探讨。

法国著名戏剧翻译研究者Pavis在他的著作中提到了当今戏剧翻译中两种不同的观点:书面文本翻译和舞台文本翻译。他强调说“戏剧文本翻译可以被看作是与舞台表演有着内在联系的活动,因此无论是翻译还是表演,其行为是相同的,都是在符号系统中进行选择的艺术”(Pavis, 1992: 145-146)。然而Sirkku Aaltonen却认为, 戏剧文本和演出文本并非是相同的概念,两者在不同的系统中发挥的作用不一样,并不受系统规范的制约。他说:“舞台演出并不一定要用戏剧文本,戏剧文本也可以存在于舞台系统之外。尽管戏剧和舞台演出是两个相关的概念,但它们应该被区分开来,因为它们不是指相同的现象。”(Aaltonen, 2000: 4)他强调说,“在文学系统中,媒介并没有发生改变,即书面文本经翻译之后仍然是书面文本,而表演系统中得戏剧翻译,媒介却发生了变化,演出文本只是舞台表演的一个成分”(Aaltonen, 2000: 41)。

戏剧文本的创作或翻译本身就有两种功能:一是供读者阅读,二是供舞台表演。戏剧翻译从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在目的语中,它的文学性和戏剧性的本质是不变的。戏剧文本和舞台演出是戏剧艺术相互关联却又互有区别的两种不同的文学形态。就戏剧翻译研究而言,首先要了解和掌握戏剧翻译的特点,之后才能对其做深入的研究。

二、戏剧翻译的特点

戏剧翻译的特点是由戏剧本身的性质决定的,即表演性、舞台性。作为文学翻译的一个分支,戏剧翻译毫无疑问有着一般文学翻译的特征,要遵循一般的文学翻译准则。然而,戏剧翻译在很大程度上都受戏剧艺术本身的限制,所以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戏剧是集语言、音乐、文学等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并以其独特的视觉、听觉冲击力带给观众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就戏剧翻译而言,即时性使得戏剧翻译不同于一般的文学译作。一般的文学作品都是以文字的形式呈现的,读者可以反复阅读;然而戏剧语言在舞台上都是转瞬即逝的,所以一般要求戏剧翻译的语言通俗易懂。此外,戏剧表演是一种大众的艺术,是给观众欣赏的,所以戏剧的语言必须符合当时文化背景下广大观众的文化水平,要易于被观众接受。综合这些观点,可以将戏剧翻译的特点总结为:综合性、即时性、视听性、动作性、人物性、通俗性。

戏剧翻译具有综合性,一个戏剧译本要搬上舞台,适合舞台演出,必须经过数人的改编才能登上舞台,变为视听艺术。舞台演出涉及演员、导演、舞台设计师、音响和灯光师、服装师等演职人员,所以戏剧译本能够成功地搬上舞台,是剧作家、翻译家和所有演职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此外,戏剧翻译还要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文化、社会学、美学、语言学等。“戏剧翻译者如果忽视了戏剧综合性的特点,忽视了纯文字系统以外的所有其他系统,就有可能陷入严重的危险中”(Bassnett, 1980: 131)。所谓视听性是指观众在听到演员说话的同时,还能看到演员的表演、音乐音响效果以及舞台布景的各种变化。对于戏剧翻译者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要认识到演员对白和表演之间的密切关系。

戏剧就其本质而言,是动作的艺术。动作是戏剧塑造人物、表现主题的主要手段,此外戏剧表演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通过人物的姿势、身体语言可以推测剧情的发展。

戏剧译本语言的通俗性是由戏剧的舞台性决定的。其次,戏剧的瞬时性也决定了它的通俗性。戏剧追求直接交流,希望与观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与思考等。当然,观众的文化背景、时空性也决定了戏剧的通俗性,因为观众必须要在有限的时间、空间内理解戏剧表演传达的信息,所以译文语言就必须通俗易懂。

人物性是戏剧语言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戏剧语言的人物性,要求剧中人物的语言必须符合人物的身份、性格、凸显人物个性。戏剧与文学作品不同,它必须通过人物自身的表演或语言来展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剧作家不能通过客观的描述和补充来加强人物形象。所以,人物语言本身要有说服力,要能体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心理活动。

三、戏剧翻译中的文化转向

翻译是语际间的文化交流,不仅涉及语言形式的转换,而且涉及文化的转换。文化的差异必然会导致翻译中可译性的限度问题。翻译学家王佐良曾说过,“翻译最大的困难是两种文化的不同。在一种文化里一些不言而喻的东西,在另一种文化中却要多加解释。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王佐良,1989:18-19)

戏剧翻译同其他类型的翻译都会面临语言和文化的问题,戏剧翻译家Zuber Skerritt说:“戏剧翻译可定义为把戏剧文本从一种语言和文化译成另一种语言和文化,并将翻译或改编后的文本搬上舞台”( Zuber Skerritt, 1988:485)。当涉及文化问题时,戏剧翻译将面临更多的限制。因为戏剧文化因素的传达需要考虑舞台表演的即时性和大众性,对于仅供阅读的文学文本,读者完全有充足的时间来了解文化差异从而适应陌生的文化;然而在转瞬即逝的舞台表演中,戏剧观众却不能达到相似的适应或者接受的效果。演出必须在瞬间将信息传达给观众,观众没有第二次机会对演出内容进行分析、消化和吸收。因此,在戏剧翻译中,译者往往会采用“文化移植”的翻译策略。

Sirkku Aaltonen指出,在源语和目的语二者的关系中,后者占主导地位。翻译是以民族为中心的,因此外来戏剧文本的选择是受目的语文化主要话语的相融性支配的,或至少具有潜在的相融性(Aaltonen, 2000:6-7)。“在翻译中,外来戏剧植根于新的环境,接受语的戏剧系统为其设置了限制。戏剧文本必须在某种程度上传达内容,并被人理解,即使它背离了现有的标准和常规”( Aaltonen,1993:27)。她还强调,“归化能使异国的成分变得更易处理,使观众更能理解舞台上发生的一切,还能消除异国文化的威胁”( Aaltonen,1993:27)。Aaltonen使用“跨文化戏剧”来指称戏剧文化之间可以相互转换(Aaltonen,2000:11)。她说,“跨文化戏剧不会把异国文本,甚至异国文化作为出发点,通过自己的舞台进行传递,而是立足于自己的戏剧和文化的需要,因此异国文本或异国戏剧传统常常依据其相关的情形被选择、改编和重植”( Aaltonen,2000:48)。她甚至认为,戏剧可以部分翻译或进行改编,进行再创作。源語文本可以变换,甚至颠覆,以适应目的语文化(Aaltonen,2000:8)。

然而,Venutti却在其《译者的隐身》中持相反的观点,他认为翻译的目的不是在翻译中消除语言和文化的差异,而是要在翻译中表达这种语言上和文化上的差异。Nord也提出过类似的观点,他指出,有时翻译目的主要是创作“源语文化交际的目的与文本”,而不是“目的语文化的交际文本”(Nord,1991:11)。

Pavis认为,文化差异可以被“文化普遍性”消除。他在其“Problems of Translation for the Stage: Intercultural and Post-Modern Theatre”一文中用符号学理论对戏剧翻译进行了阐释。他认为,戏剧文化翻译的最佳方法是采取折中的方法,其译文应该是“两种文化的向导,既能处理文化亲近,又能调和文化疏远”(Pavis,1989:37-39)。“译者和译文文本在不同程度上处于它们所属两端的交叉点。译文文本是源语文本和文化与目的语文本和文化的构成,如果这种转换同时包含了源语文本的语义、节奏、听觉、内涵和其他方面的意义,并在必要时改变为目的语语言和文化”(Pavis,1992:137)。

Susan Bassnett也主张归化与异化之间的平衡。她认为虽然戏剧翻译过程中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文化移植,但她更赞同多文化戏剧翻译,这样可以避免由于完全归化或异化产生的令人费解的语言。“译者的作用就是在两种文化之间占领有限的空间,促使戏剧传统之间的某种接触”(Bassnett,1998:106)。她认为,“戏剧翻译应根据源语文本在源语文化中所起到的作用,力求使译语文本在译语文化里实现与源语文本文化功能的等值”(Bassnett,1990:4)。

四、结语

一个剧本的文化背景和交际目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戏剧翻译过程中采取的翻译策略。真正的戏剧翻译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绝对的归化或异化,只是在对剧本文化转向问题方面做的一些调整或补偿。在戏剧翻译中,当需要对原文获得最大的相似度时,异化是理想的翻译方法。如果翻译莎士比亚的作品时,因为原作已经是经典,而且出于对原作者的尊重,观众往往喜欢观看忠实于原文的戏剧表演。然而,异化在戏剧翻译中是十分有限的。由于戏剧翻译的特殊性和各民族文化的差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演员和观众交际的同步性一般都要求译者对原作进行改编,便于观众的理解。即使这样的编译与原作相差甚远,但是却达到了交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Aaltonen, S. Time-Sharing on Stage. Drama Translation in Theatre and Society [M].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2000

[2] Bassnett, S. Translation Studies [M]. London: Methuen & Co.Ltd, 1980 Bassnett, S. The Translator in the Theatre [J]. Theatre X, 1981(40)Bassnett, S. Translating for the Theatre-Textual Complexities [J]. Essays in Poetics, 1990, 15(1) Bassnett, S. Theatre and Opera [A].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3] Nord, C. Scopos, Loyalty and Translational Conventions [J]. Target, 1991, 3

[4] Pavis, P. Theatre at the Crossroads of Cultures [M]. London: Routledge, 1992Pavis, P. Dictionary of the Theatre: Terms, Concepts and Analysis [Z]. Toronto; Buffal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1998.

[5] Venuti, L.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A History of Translation [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5

[6] Zuber-Skerritt, O. Towards a Typology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Drama Translation Science [J]. Meta, 1988, 33

[7] 王佐良. 翻译:思考與试笔[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猜你喜欢
文化转向
传播学范式危机的学术转型与路径拓展
简析翻译学中的文化转向
探讨文化转向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启示分析
文化转向:新文化史学对教育史学的方法论启示
试论文化转向后的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的关系
全球化语境下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
当代西方心理学的文化转向研究
从西方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看归化与异化
旅游文本中的显性翻译和隐性翻译
翻译与文化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