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立荣
内容提要 民国时期,在外敌入侵与生态环境恶化的双重压力之下,国民政府掀起了开发建设西北的热潮。关中地区因为其重要的战略及经济地位成为民国植树造林活动开展的重点区域。陕西当局在国民政府的支持下,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如成立相关机构、创办农林学校、制订法令章程、组织植树活动等,取得了优于他地的成效。这次植树造林活动,既是当局为应对政治困局采取的开发西北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局因为生态环境恶化而不得不采取的应对措施,可视作环境与文明之间“挑战与应对”互动关系的实例。
关键词 民国 关中 植树造林 开发西北 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K2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14)12-0087-07
在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的今天,植树造林以改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政府与民众的共识。实际上,早在百年前的民国初创时期,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就已经相当严重了。为应对环境挑战,国民党在国统区积极推行植树造林活动,受各种因素影响,各地取得的成效不一。学界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不多。①此外,在西北开发与外敌入侵的政治背景下,关中成为国民政府和陕西省当局建设的重点地区,因而其植树造林活动与其他地区有所不同。但关中地区在民国植树造林活动中的特殊之处并未被充分重视,学界针对这一重点区域的研究尚属空白。本文认为民国关中植树造林活动既与政治局势息息相关,又是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挑战与应对的互动。
一、民国关中开展植树造林活动的缘起
1生态环境恶化
人与森林等自然资源,往往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关中地区的情形可以佐证。清代以来,关中地区人口屡有升降变化,大致在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达到671.65万人。②为解决民食,清廷大力号召民众拓展耕地,从嘉庆朝起,政府明确允许民众对秦岭北坡深山天然林进行采伐,以扩大耕地面积。嘉庆皇帝曾在嘉庆四年(1799年)谕令:“朕意南山内既有可耕之地,莫若将山内老林,量加砍伐,其地亩既可拨给流民自行垦种,而所伐材木,即可作为建盖庐舍之用”。 《清仁宗实录》卷53嘉庆四年十月戊戌。此道谕令说明,嘉庆时期,可垦辟为耕地的浅山林地几乎耕垦殆尽,因此不得不向秦岭北坡老林要地。
事实上,秦岭山区木材采伐业早在康熙时就已经开始,此后绵延未绝。但康熙年间,秦岭森林还比较茂盛。康熙《盩厔县志》记载,“南山夙称陆海,林木之利取之不穷。”乾隆年间,木商与居民在河滩争夺木材的事件层出不穷。 广西省乡贤遗著编印委员会:陈宏谋《培远堂文檄》卷39《颁示厢木禁约檄乾隆二十二年六月》,1934年。伐木业的发展需要森林资源作为支撑,自康熙年间开始,百余年的采伐使秦岭森林资源趋于匮乏,到清末,“比年以来,老林空矣,采木者必逾岭南”; 杨虎城、邵力子纂修:《续修陕西通志稿》,民国二十三年铅印本,卷34。咸同年间“南山材木近已砍伐殆尽,做厢者寥寥无几”。 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选辑》第2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57年,第180页。
需要注意的是,嘉庆之前的木材采伐与嘉庆年间谕令砍伐南山森林作为地亩耕种对环境的影响是不同的。前者是以砍伐树木为赚钱手段,砍伐之后,多数抛荒,森林还有自我修复的机会;而后者,是经官方批准,且砍伐森林后的空地被垦辟为耕地,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要更严重。
陕西段秦岭北坡是关中的水源涵养地,其森林植被的好坏对关中地区的影响深刻。秦岭北坡的滥砍滥伐不仅影响山内木材采伐业,使其因资源枯竭而难以为继。韩城县:“五池森林已经濯濯,其它川原亦皆日寻斧斤,绝少种艺,以致木料缺乏”。 赵本荫、程仲昭纂修:民国《韩城县续志》,民国十四年石印本,卷1。还使分布在秦岭峪口河流附近的农田深受其害,如咸宁县:“然闻乾隆以前,南山多深林密障,溪水清澈,山下居民多资其利。自开垦日众,尽成田畴,水涝一至,泥沙俱下,下流渠堰,易致壅塞”。 高廷法、陆耀遹、董诚佑纂修:嘉庆《咸宁县志》嘉庆二十四年刻本。咸宁、韩城二县并非特例。晚清之时,秦岭北坡各处童山濯濯,“南山老林弥望,乾嘉以还,深山穷谷,开凿靡遗。每逢暴雨,水挟沙石而下,淹没人畜田庐,平地俨成泽国。” 民国《续修陕西通志稿》,卷199。
2时人环境意识的觉醒及西方林学思想在国内的传播
每况愈下的环境状况引发时人的关注与思考,部分有识之士认识到保护林木的重要性,或以文载述,或采取行动。
清时,郃阳人贺雨霖自幼随叔父客居鄠县涝峪口,后来做木材生意资财上万。当时村南马尾坡峪,每遇暴雨,就会引起山洪。贺雨霖捐钱千缗,买山地数百亩,培养成防洪林,水患平息。村中人感激他的恩德,为他挂匾刻石。官方也采取了行动,道光十六年(1836年),御史陶士林即上疏,请禁止棚民开山种植,以防水土流失。左宗棠任陕甘总督时,因军务从潼关经西安、长武,到甘肃、新疆修筑道路,沿道路两旁,栽种杨柳,所植之柳被称作“左公柳”。这是清代官方在西北进行的规模浩大的植树活动。宣统二年(1910年),陕西省劝业道制《陕西省造林区域图说》,对陕西42县(厅)的森林分布、林业生产及规划造林范围和树种等做了简短叙述。 田培岳:《陕西植树造林史料》,《陕西林业》1995年第3、4期。资产阶级维新派人士更是重视绿化工作,郑观应很早就提出在田地四周种树以治旱的观点。 罗炳良主编:《影响中国近代史的名著:郑观应〈盛世危言〉》,华夏出版社,2002年,第530~532页。
民国建立后,陕西当局面对的就是晚清以来的环境困局。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在晚清即接受西方林业思想影响的民国领导者,和以梁希、凌道扬、姚传法等为代表的留学归国的林学家们对农林建设非常重视,通过刊发文章、实地宣讲等方式广泛开展对植树造林活动的宣传。
1912年,孙中山主持制定了《林政纲要》。1916年,国民政府在农商部设林务处,管理全国林政,并在各省设立林务专员,颁布《林务专员规则》。为了营造植树造林的社会氛围,国民政府将清明节定为植树节。1929年,国民政府为纪念孙中山,将总统逝世的3月12日定为植树节,全国在植树节前后开展植树活动,至今沿袭。民国时期,刊发的关于森林学、森林保护学、森林水文学、森林地区分布、树种学等著作不下十余种。 北京图书馆编:《民国时期总书目》《农业技术、工业技术、交通运输缉》,书目文献出版社,1993年。为了以浅显易懂的方式向民众说明森林对水流有缓冲作用,可以减免水灾的道理,凌道扬在一次演讲中这样说,“尝作最浅显的比喻,如手中斜持木板一块,以喻荒山之峻坂,淋水其上,以喻大雨行时,随注随倾,不稍留滞。继取毛巾一段,幂于板上,以喻山有森林,仍如前法淋水,则仅涓滴徐下矣”。 凌道扬:《论近日各省水灾之剧烈,缺乏森林实为一大原因》,《东方杂志》第14卷第11号(1917年11月)。这种讲解通俗易懂,给民众留下深刻印象,对林学知识的普及作用巨大。
陕西方面,1933年,戴季陶在西安讲话时就中华民族的农业文明与森林破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吾国夙称以农立国,我汉民族,素来认开辟草莱,披荆斩棘为文明大事业,然只讲开辟,而未培植之事宜,则其害亦随之而生。今日西北亢荒之现象,其最大原由,即在开山为田。秦中各处高原地带之森林,除借宗教力量保存些许外,其余凡有森林以养水源之地,皆成畎亩,以致灾荒频仍,无术挽救。” 戴季陶:《中央关于西部开发之计划———二十一年四月二十一日在西安对各界人士讲话:〈关于西北农林教育之所见〉》;西安市档案馆:《西安档案资料丛编·民国开发西北》,2003年。这类宣讲对西北灾害频仍、经济凋敝与森林破坏之间的关系认识深刻,对陕西植树造林观感改变无疑有促进作用。
3开发西北与抗战时局需要
任何一个政权,为了维护其统治,除了对内镇压反对者、对外抵御侵略者外,都不能不执行组织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等的公共职能。
民国初年,孙中山在其《实业计划》中,就提出了建设西北铁路,开发西北资源的一系列设想。从1929年开始,鼓呼开发西北的刊物和文章大量涌现。1931年“九一八”事件后,随着日本的步步紧逼与国防建设的需要,国民政府不得不将建设的重点向比较闭塞的西北转移,西北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凸显。许多爱国人士发出开发西北的疾呼,认为在“东北则藩篱尽撤,东南则警号频传”的形势下,想图谋恢复中国版图,则非集中全力开发建设西北不可。 邵元冲:《西北建设之前提》,《建国月刊》1936年第2期;朱铭心:《九一八与西北》,《西北问题》1934年第1期。1932年3月,国民党四届二中全会通过决议,决定以西安为陪都,定名为西京。1934年,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决定,设西京市为直辖市,其范围东至灞桥,南至终南山,西至沣水,北至渭水。⑥⑦ 西安市档案馆:《西安档案资料丛编·民国开发西北》,2003年,第175、51、48页。而拟建设的西京市所在的关中,正如戴季陶所说:“若就历史上、政治上、经济上之地位以言,则建设国防,自当自西安始。关中之建设既毕,乃经营兰州,而以甘肃为起点,完成整个中国之国防建设。”⑥
大敌压境的局势下,国内经济建设更有加强的必要。1932年1月,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中央农业试验所,简称中农所,内设农艺、森林、蚕桑、植物病虫害、土壤肥料、兽医等系或室。同时成立中央农业推广委员会(简称中央农推会),专门掌管全国农业推进事宜。对于地方政府,国民政府亦要求设立相应的农业试验及推广机构。
被学者称为“中国土木水利(交通)建设之父”与“孙中山建国方略实施第一人” 的国民党政要曾养甫,在《建设西北为本党今后重要问题》的文章中指出,“森林与水利互为表里,讲求水利,即不可不同时讲求森木……西北各地……童山濯濯……因此水源不能涵养,气候不能调和,土壤也无法改良”。⑦类似曾养甫这样对森林重要性有深刻认识的不乏其人。
“卢沟桥事变”后,抗战全面爆发,国民政府在1938年3月29日在武汉召开临时全国代表大会,次日通过《非常时期经济方案》,将农业放在了发展经济的首位。方案指出:“在此非常时期,……推广造林、增加副业等也应由政府规定办法积极推进”。 秦孝仪主编:《非常时期经济方案》,《革命文献第102辑抗战建国史料——农林建设一》,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6年,第198~199页。
二、民国关中植树造林活动的开展
1陕西林业机构的架设
民国建立之后,陕西省政府对农林机构进行了调整与重新架构。1919年设立实业厅,掌管农林工商政务。1922年,为了推进陕西实业发展,省实业厅在西安西关创办陕西农业试验场,内设苗圃。1927年,合并省立的三个苗圃,在西安西关创建陕西省立林业试验场。1934年10月陕西省成立了省林务局,德国林学博士芬茨尔(Dr. G. Fenzel)受邀出任省府森林高级顾问兼林务局副局长。省林务局先后设立了西安、草滩、平民、槐芽及西楼观、终南山森林公园、关山林区七处林场,从事育苗造林工作 。1938年10月,陕西省政府对农业机构进行了改组,将原有陕西省棉产改进所、林务局、农事试验场、棉花掺水掺杂取缔所、草滩垦殖畜牧场、第一果园等单位,合并为陕西省农业改进所,隶属于陕西省政府建设厅。此后对内部机构还做过调整,但林业始终占有重要地位,之前省林务局下设的七大林场一直存在并进行了实际工作。陕西国民政府在应对环境问题、制定政策时表现出前瞻性,不但在关中各处设立林场,还请国外林学专家指导工作,并筹划设立农林学校,培养林业人才,制定法令以保护造林成果,树立植树造林的社会风气。
2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风气培育
在林业人才培养及研究方面,国民政府及陕西省政府也不遗余力。1915年,西北大学农科改为陕西省甲种农业学校,后几经改设,于1938年迁至郿县,成为建国后陕西省林校的前身。1932年春,西北农林专科学校筹备委员会成立,校址选在武功县张家岗。在学校筹建过程中,多方延揽海内外名流来校任教,1934年4月20日,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正式成立,于右任任校长,聘请了著名的德国林学博士芬茨尔为森林组教授,并兼学校林场场长 。在芬茨尔的指导下,林场展开了测土壤酸碱度,并记录空气温度、湿度等试验,以确定不同的土壤条件适宜种植的不同树种,使其成活率更高。1937年7月,陕西省林务局主办了林业科技刊物——《陕西林讯》,次年停刊,共出19期。
社会风气培育主要通过制定规章、公告以及立法并令林业警察执法等方式来实现。陕西省政府及陕西省林务局先后出台多部规章办法,不仅使林务工作有法可依,还营造了植树造林、保护森林的社会风气。1929年2月,陕西省政府发布《护林公告》,公告称“对任意折伐或盗伐树木者,按惩治盗匪法从严惩处”。1932年6月25日,陕西省政府公布《陕西省各县农村林业公会章程》,1934年10月颁布《陕西省奖励造林及保护办法》,1935年3月及12月分别颁布《陕西省公有荒地承领造林规程》及《陕西省行道树植护及奖惩暂行办法》,并颁布农林部修定的《狩猎法》以及《狩猎法施行细则》。此后还颁布过《陕西省立南山森林公园私有土地处理规则》《陕西省林务局森林警察服务规则》《陕西省管理林木办法》等。
3关中七大林场的主要工作 此部分参考陕西省档案馆藏,陕西省农业改进所编:《本所事业计划纲要一》,档案号:73-2-71.1。
关中七大林场场址的选择,经过了林学专家的实地考察。除西安林场外,均在靠山或者临河处选址,这是因为:民国时期,虽然关中大多山麓植被破坏严重,但具备树木生长的条件,尤以关山林区为典型;临河设置林场可防飞沙固河流,且便于将林场培育的树苗移植到沿河流更远的地方。陕西省建设厅拟订的1931年建设计划中,提及沿渭河设立保安林的原因:“渭河两岸,滩地甚多,种植则潦旱不时,不种则废弃可惜。拟于各滩地完全造林。” 西安市档案馆:《西安档案资料丛编,民国开发西北》,陕内资图批字(2003年)095号,第186页。从其后的记载看,不但在渭河滩的槐芽、草滩设立了林场,还在德国林学专家芬茨尔的考察与主持下,在朝邑黄河滩地也设立了林场。西安林场选址在西关,是因为距离市区较近,便于绿化城区。以下分别述之。
西安林场:位于西安西关,1929年成立。西安林场有苗圃三处,面积约220公亩,分别培养臭椿、白榆、中槐、洋槐、苦楝、扁柏、梧桐、合欢等普通苗木以及桃、杏、胡桃、苹果、梨、李、石榴、葡萄、柿等果树林。因为西安林场地处西安郊区,没有大面积的可造林地,林场育苗主要是用来补植西京市街行道树及环城风景林的。
槐芽林场:位于郿县槐芽镇,1934年12月成立。有苗圃136亩,该林场位于渭河南岸,在此设立林场,是为了防止河水不时改道,淹没农田。其中造林面积288725亩, 多系荒山辟为林地。苗圃地面积计232亩,是购买农地建设的。苗圃有三处,设于磨石沟者面积较大有180亩;设于井索沟者40亩;在车场凹林区内,设一临时苗圃,20亩。各苗圃地均可利用山水灌溉。所育之树苗,除椿、榆、楸、槐外,核桃树之幼苗尤多。
西楼观林场:位于今周至县楼观镇,成立于1934年12月。有苗圃二处,一处在山麓,一处在平原,共74亩。主要培育适宜山坡地、适宜军用的胡桃苗,及适宜河滩地的橡、榉、栗、桑、椿、楸、梧桐、杨、柳、洋槐、中槐、桃、杏等树种。
草滩林场:位于今西安草滩现代农业开发区,成立于1935年1月。面积约80亩,位于渭河南岸,沙地土壤,因此主要插植杨、柳、洋槐等树,用来护岸保岸。沙地树种的选择,是在芬茨尔指导下,结合土壤酸碱度试验做出的。
平民林场:位于今朝邑县严家庄。1935年5月,芬茨尔考察了黄河滩地地形地貌,提出了植树造林以控制流沙、保护堤岸的观点。此行考察后,陕西省林务局于7月设立平民林场。林场位于黄河西岸,共占地359亩,林地全为飞沙,因为飞沙经常侵吞农田,遇到河水暴涨,堤岸崩塌,国防工事也难保安全。在此设林场就是为了固定飞沙,保护农田及国防工事。培育的林木主要为杨、柳、洋槐、白榆、椿、楸、中槐、合欢、桃、李、杏、柿等。
关山林区管理处:1935年春,芬茨尔曾至关山林区考察,对于陇县森林植被特别注意,他在考察报告中写道:“此县境内肥沃之黄土遮被山丘,人烟稀少,所呈景象,实可重建旧之黑松林,为白皮松、油松、桧柏、侧柏等,均有生长之可能”。1936年夏,芬茨尔先生又在《关山森林政策之刍议》一文中,提出关山林业建设的目的,建议省政府设立由省林务局管理的关山林场,建立苗圃,保护经营公有林,防止砍伐与火烧。他提出的育护关山天然林的方法,对陕西其他天然林区都可起到借鉴作用。后来陕西省关山林区管理处的成立就是按他所拟的重在保护、兼行造林和试行私有林管理的方针进行。 《我校历史上的第一位外教——芬茨尔》,http://yjshy.nwsuaf.edu.cn/alumni/infoSingleArticle.do?articleId=1231.1936年11月,关山林区管理处在陇县固关镇设立。占地40亩,为了避免关山林区和国内其他山区一样,变成童山秃岭,关山林区在原林木保留相对较多的基础上,又培植胡桃、洋槐、桃、杏、华山松等林木,并在荒坡栽培党参、大黄、川芎等中草药。
南山森林公园:位于长安南部太乙宫,设立于1937年8月。占地20亩,培育树种主要有橡、栗、桃、杏、椿、木瓜、七叶树、梧桐等。
各林场均设计正、技术助理,以及林警等技术及管理人员,由计正兼任林场主任。林场的任务主要有:培育树木、实施造林、试种国药、研究及实验、指导各处推进林务、保护森林等。
关中地区除设立七大林场之外,还重视风景名胜区的植树造林,在陕西省建设厅制订的有关陕西农林事业的发展计划中,在华山、骊山等处营造风景林多次被提及。
陕西省档案馆保存的民国档案中,有陕西省农业改进所卷宗,其中有“各省省立农林机关工作概况、造林育苗成绩调查表及农情报告”。笔者据“陕西省各区县民二十八年度(1939年)征工造林成绩查报表”中记录的民国二十八年及二十九年关中地区植树造林情况加以叙述。 陕西省档案馆藏,陕西省农业改进所编:《各省省立农林机关工作概况:造林育苗成绩调查表及农情报告》,档案号:73-2-195.1。
1939年,陕西省报告植树造林成绩的共有20个县,按造林面积大小排列依次为醴泉、郿县、长安、陇县、蓝田、盩厔、郃阳、澄城、武功、白水、邠、平民、咸阳、大荔、旬邑、韩城、高陵、乾、蒲城、兴平县。各县造林的数目、面积、树种都不尽相同。其中醴泉县造林面积最大,4346公亩,绿化昭陵公路20公里,参与造林人数最多,共计1452人,植树时间从当年10月8日起至11月19日结束,共计44天。长安沿灞河两岸植杨树和柳树,共计54000株,种树株数最多。草滩林场在东滩林地种植了1929.29公亩的洋槐,共计19099株;槐芽林场在槐芽镇渭河滩种植3054.5公亩的白榆,共计33600株;西楼观林场种植2112.5公亩胡桃和榆树,共计25200株。
从档案资料可知:民国时期关中各地植树时间多选在春、秋二季进行,秋季比春季多;植树地点以道路两旁绿化为主,兼有河道、渠道以及部分庙宇、公园等;树种多选择本地常见或繁殖较易的杨、柳、榆、椿、洋槐等。
植树造林活动在1940年继续展开。陕西省农业改进所记录的各林场造林育苗成绩调查表中,记录了上述七大林场的造林株数、树种、育苗株数以及苗木去向。
以上是民国档案中记载的植树成绩,除了实际植树育苗工作外,陕农所的林务行政工作也一直在展开,主要有审核各林场处及各县的业务计划、工作报告,对各林场及各县的林务工作进行随时视察,并予以技术上的指导。
三、民国关中地区植树造林的成效
1影响植树造林成效的因素
影响到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