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应喜
摘要:新的课程理念倡导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发展,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差异相统一,强调加强学生的四种基础能力:学会求知的能力;学会在应变中做事的能力;学会共处的能力;学会生存和发展的能力。也就是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又是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因此,在实施新教材时,教学过程应做出相应的变化,以适应“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对教育的挑战。
关键词:教育理念;求知欲;探究教学;创新精神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5-0023
孩子在呱呱坠地时智商相差无几,为什么有的孩子经过学习能够成材,而有的孩子不能成材?成材的孩子有些是有用之才,而有些是高分低能的庸才?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绝不能像第一个孩子的父亲那样扼杀孩子好奇的天性,也要尽量避免第二个父亲那种“填鸭式”的教育方式。第三个父亲给了我们一种过程教学、创造性教学的启示,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孩子具有动手、动脑的能力,有了这种能力,才能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才具有发展的希望和资本。
一、构建全新教育理念,迎接教改挑战
1. 变“一桶死水”为“一渠活水”
新教材特别强调“师生互动产生新知识”,这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学识渊博、厚积而薄发,教学才会得心应手,常教常新,所以我们只有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的,要有“一渠水”。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把自己知识的百分之一用于教学就够了的教师,才是真正热爱自己学科的人”。
而作为新教材的教授者们,要想有一渠活水,就必须紧跟科学发展的大趋势,吸纳最新科研成果,必须深入实际,向社会现实生活学习。“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让我们一起朝这个方向努力吧!
2. 变“权威教学”为“共同探讨”
新教材告诉我们:学生要获得知识必须通过自己的感知、实践、分析,从而使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所以,他们必须在课堂上动嘴、动手、动脑,这个过程是教师不能替代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宽松、愉快的课堂环境,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在每一节课上都感受到热烈的、沸腾的、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在课堂上,只有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活”起来,学生的热情才会高涨,创造力才会加强。
3. 变“单一媒体”为“多种媒体”
今天,世界已进入信息网络时代,计算机及网络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网络教学、远程教育的出现已经给我们的教育和教学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从学生角度来讲,获取知识的方式从单一的教科书变成了多方位、多视角、多渠道,学生的发展也由过去单一的学校教育走向了更大的空间。因此,教学必须改变“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块黑板”的传统教育状况,成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积极开发媒体课件,在网站中收集一些学习教材,下载与教学有关的内容,以便更有效地吸引和帮助学生进行数学学习。
二、精心设计导入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的确,数学教师知道课堂教学中导入的方法很多,有直观启示法、教具演示法、实验导入法、问题启示法、巧设悬念法、创设情境法、揭示矛盾法、练习引导法、温故知新法、类比导入法等。但很少想到要用优美的语言去打动学生、吸引学生,听了这些话之后,笔者也颇有想法。因此,在设计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的导入语时,做了一些尝试。
如在设计第一节课时,笔者用了这样的导入语:
生活中的图形五彩缤纷,美不胜收,你知道这些图形的构成吗?当你看到这些图形的时候,难道不会产生丰富的联想?比如直线向两方无限延伸,无始无终,无边无际,代表着果断、刚劲和一往无前的毅力;而曲线则轻快流畅,犹如一条静静流淌的小溪,蜿蜒、曲折,犹如人生历程的轨迹。学习了这一节,你一定会感叹: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
三、密切联系实际生活,充分体验成功愉悦
我们知道,数学来源于社会,又服务于社会,所以,数学除了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外,还具有广泛的应用性。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讲,“有用”是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直接动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笔者注意加强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愉悦,从学生能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出发,精心设计教学程序。
比如,在教几何体部分时,笔者鼓励学生深入到生活中去寻找或制作教材中的几何体,并拿到课堂上来,让学生用萝卜、马铃薯雕塑成各种各样的几何体,如正方体、长方体、锥体、柱体等。在寻找和制作的过程中,学生就开始对几何体有了感性认识,当学生寻找、制作的东西成为课堂上的教具时,不仅学生情绪高涨,而且教学效果也远比教师拿来现成的教具要好得多。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学生对数学知识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一定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充分体会成功的喜悦。
四、加强直觉思维训练,培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能力
让学生动手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获取感性知识,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经历了知识的发生与形成的过程,从中体会“做数学”的方法,它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和谐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除了要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操作的机会外,还应留给学生更多的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时间。
在学习“从不同方向看”这一节时,笔者从学生熟悉的事物(乒乓球、暖瓶、茶杯、粉笔盒、铅笔盒等)中选取素材,让学生形成对几何体的直观感受,设计了下面的活动:请四名同学分别从四个方向观察同一个物体,先把自己看到的画下来,然后组织学生交流,猜一猜某幅画是谁画的?他坐在哪个位置?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想象,体会到在不同的方向看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在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基础上,使学生认识到从不同方向看几何图形可以得到不同的结果,进一步体会生活中不能片面看问题,应多侧面观察了解,辨证对待。
五、挖掘教材资源,引发学生深层次思考
北师大新教材紧扣《数学课程标准》,提供了大量的学习情境,所有数学知识的学习,都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学生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引入学习主题,并展开数学探究,引用了许多真实的数据、图片和学生喜欢的卡通形象,提供了众多有趣而富有数学含义的问题,突出“数学化”的过程。同时,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活动经验,提供大量的操作、思考与交流的机会;设立“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等栏目,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形成新的知识,包括归纳法则与方法、描述概念等;每一章的回顾与思考、总复习也以问题的形式出现,可以帮助学生通过思考与交流梳理所学的知识,建立符合个体认知特点的知识结构。另外,通过对一个个问题的研讨,逐步展开相应的学习,让学生经历真正的“做数学”和“用数学”的过程,领会重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应努力做到:1. 根据学生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让学生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2.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3.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征和所学知识的特点,灵活采用多种教学形式,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
总之,教材在改革,教学方式也应有新的突破、新的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没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民族,是难以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未来需要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而我们作为培养人才的教师,更应具有创新意识。新教材给了我们一个新的天地,我们要紧紧抓住课改的特点,敢于发现、善于创造,让数学新教材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塑造理智上进、求实创新、勇于独思、善于合作的新型人才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因此,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做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努力寻找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角度。我们相信,经过不断的教学探索,我们最终可以使学生达到: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也只有这样,我们的课改目标才能实现,我们的教育才能成功,我们的国家才能充满生机活力,我们的未来才能更加美好。
(作者单位:贵州省遵义市第十六中学 56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