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致和”,从“停留”开始

2014-04-29 13:50周丹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4年14期

周丹

【摘要】 怎样让我们的孩子学得舒服学得有效,怎样让教者“导”得舒服,“导”有成效,这些迫使教师不断思考自己导的策略,导的艺术,这些思考是对自身的一种新的挑战.本文从三个方面阐述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导的主体如何从“停留”开始让每个层次的孩子都获得相应的数学发展.

【关键词】 教学致和;停留

我们对数学课堂有着“轻负高质”的向往,轻快地前行,没有负担,以学定教,以教导学,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到最好的数学知识. 可是现实的状况却是:一节课四十分钟,除去要练习的十分钟,还余下三十分钟,既要全班五十几个小朋友学习任务完成最大化,又要切实地掌握技能技巧,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很多孩子,跟着跟着就丢了,他们已经找不到学习数学时的思维碰撞了.他们的心情是无奈焦灼的. 当我们在课外美其名约地为他们无偿补课的时候,他们对教室外面广阔世界又该是怎么样的渴望. 当他们内心呐喊“请等一等,我也行的”时候,你是继续前行,还是……舍下你前进的步伐,“停留”才是最美的教学姿态.

一、思维发展未达一定高度,困顿时“停留”

孩子从出生开始,他们的思维水平就会随着他们身体的成长而差异明显,我们的教育是想让这些差异最小化.

如:一年级下册,孩子们学了100以内数的认识以后,有这样一个活动课叫做“摆一摆,想一想”:个位上的数字是2,十位上的数字比个位上的数字多6,这个数是( ).班里有三分之二的孩子是会的,但剩下的三分之一,他们无法理解“数字”与“数”,在他们的眼里,老师明明教了十位上表示几个十,个位上表示几个一,好不容易知道了这一知识,怎么又说82这个数,8比2多6呢?不是该多78吗?在这种想法下,答案五花八门,有的孩子完全找不到方向.如果教师一味地解释“数”与“数字”,不停地反复解释,最终都无法让这一部分孩子懂得,这种情况应该是孩子的思维发展没有达到这个高度,如果非要强求掌握,用“事倍功半,事倍功没”来形容是最恰当的了.这样的状态,到不如就让这些孩子“停留”在这里吧,让“数”与“数字”也停留在这里吧,一段时间后,你再讲这块知识孩子们就容易授受得多了.“三日不见,刮目相看”,小孩子就有这样的能力,他们今天不懂的,或许明天就懂了.而教师,要有等待花开的气度,要有“停留静候”的智慧.

二、另辟蹊径有意外之喜,妙想时“停留”

课上学生突发奇想的时候,真的要好好地停下来,听听他们的见解,也许惊喜就在不远处.

如:二年级下册学了“用除法解决问题”,练习题的一道趣味题,有一只蜗牛想从11米高的井里爬出来,它白天爬3米,晚上又滑下来1米,请问它至少几天才能从井里爬出来?老师让孩子们同桌前后桌互相探讨,想出解决之道.但发现对于二年级的小朋友很有难度,一段时间后,孩子们还没有想到解决之道,老师决定再等等,并提醒小朋友,可以画一画,也可以借助学具帮助思考,这时突然有个孩子站起来,说他有办法很简单地解决,结果他用学具袋里的小棒作为原型,11根就相当于11米,然后爬3米就拿走3根,滑下1米,就放回一根,到了第五天,手上还剩3根,那么第五天爬完了,所以蜗牛一共需要5天才爬完.

当这个孩子讲完,再看其他孩子恍然大悟的表情,真是一次意外的惊喜,在这个曲折的学习过程中,老师停得真的很有价值,有些创新之举,就在这看似无聊的等待中应运而生.

三、豁然开朗方能领悟透彻,深思时“停留”

当孩子们认为某些知识都已经解决,而且都已经掌握,正在沾沾自喜的时候,教师应该让孩子们从前进的步伐中停下来,引导进入深层次的思考,将知识由点拓展到面.

如:二年级上册“简单的排列组合”一课,教师与孩子们一同解决了从三个不为0的数字中任取两个,一共可以组成六个不同的两位数的问题后,又与孩子们一起解决三个小朋友,每两个握一次手,一共需要握三次手的问题后,老师介入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三个数字,三个小朋友,都是三个,为什么前者可以组成六个两位数,而后者只需要三次呢?第二个问题:除了握手,生活中还有别的什么事,也可以这样解决的吗?

这两个问题,一下子让孩子们进入了思索的状态,最后孩子们想到数的排列是有先后顺序的,而握手则没有,所以数的排列有六种,而握手则只有三种. 生活中除了握手以外,拥抱、打乒乓球、挑水等都是没有先后顺序的,都能用同一种方法解决,而拍照片却与数的排列一样是有先后顺序的.孩子们总结出了这样的结论,也就等于对这块知识的掌握由一个点扩展成了一整片,由能解决一个单一的问题发展到可以解决同类型的问题. 孩子们因为老师的“导”而使学习数学的脚步放慢了,但他们的“学”却充满了成长的气息.

佛家有言:有舍才有得,不舍则不得;丰子恺的漫画“小桌呼朋三面坐,留将一面与梅花”. 佛与艺术大家都懂得“取舍”之精髓,那不妨我們也学学其中之道,舍得放慢教学进程,不为短暂的目标所累,“停留”在需要之处,耐心的引导,耐心地守候,与孩子们一起用最好的心情收获数学学习中最美丽的风景,让我们的数学教学,允执两端,求中致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