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合唱创作中的民族音乐元素与运用手法

2014-04-29 23:03陈娟娟
北方音乐 2014年16期
关键词:民族元素合唱创作

【摘要】合唱——作为多声部音乐作品的声乐表现形式,是音乐创作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体裁,也是音乐作品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中国合唱是一门很年轻的艺术,在经过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国合唱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并创作了大批优秀的合唱作品。但是从近些年来看,我国的优秀合唱新作不多,而既有民族音调风格又有鲜明民族音乐创作手法、能够广为流传的民族合唱作品就更少了。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作曲家在从事民族合唱作品创作的过程中,能否正视中西文化在音乐审美习惯中线性思维与立体思维的客观差异并真正了解各个不同民族的音乐特色与风格,是否善于从多维的角度去研究和运用各种民族元素及创作手法是关键。文章站在民族合唱作品创作的基点上,对民族风格的构成元素与途径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合唱;创作;民族元素;运用手法

中国的合唱艺术起步虽晚,但成就显著。从十九世纪末受西方合唱的影响,中国合唱从无到有,自以李叔同等人的《春游》《大中华》《归燕》《采莲》为代表的一些合唱曲,作为中国合唱音乐创作迈出的历史性第一步开始,经抗日战争时期以黄自、冼星海、聂耳等音乐家为代表的进一步发展,最先在国内确立了民族音乐在合唱创作中的重要地位。无论是黄自创作的《长恨歌》,还是冼星海创作的《黄河大合唱》等作品均无一例外地将民族音乐的素材、形式以及抗日歌曲群众化音调同欧洲复调技法成功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了富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精神的大型合唱。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当中,更是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民族合唱佳作。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有麦丁根据撒尼族民歌改编的合唱《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罗忠镕根据彝族民歌改编的混声合唱《阿西跳月》、瞿希贤根据东蒙民歌改编的无伴奏合唱《牧歌》等。这些作品大都以生动鲜明的民族特色为素材,用西方和声、复调的创作技法与民族民间音乐的优美、质朴的风格结合起来,成为了我国合唱事业的百年发展中民族风格最浓郁的鼎盛时期。

然而,时间过去几十年,这当中,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已经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变化,音乐位于其中也不例外,进步与发展体现着音乐艺术整体的框架,而唯独作为具有强大社会功能的合唱艺术,却在民族风格作品创作方面表现平平,期间虽也有为数不多的几位作曲家写过几首颇具浓郁民族风格的合唱佳作,但多数为独唱歌曲改编而来,为合唱而作的近期民族风格佳作实在太少!似乎面对半个世纪前的辉煌而无法超越,显现出一种明显的后劲儿不足。

合唱艺术作为最贴近人类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是最富于大众化的艺术,是最易凝聚人心的艺术手段。它不但标志着一个国家、社会的音乐普及程度和发展水平,同时它也反映了一个国家、社会的精神文明进程。不仅如此,由于这种演唱形式广泛的参与性和绝无仅有的大众群体性,使得一首好的合唱作品,不仅能起到净化心灵,启迪智慧,陶冶情操,使人逐渐变得高尚起来的作用,甚至更能起到提高一个民族的艺术修养和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它的这种力量是其他演唱形式不可代替的。然而,合唱,作为具有强大社会功能的一种艺术表演形式,其作品就必须贴近百姓的情感,获取人民大众的精神共鸣,因此,在合唱作品的创作上民族风格与的特色便显得格外重要,如何将民族元素与传统的合唱审美观念完美结合,创作出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上等合唱佳作,是我们每一位从事合唱工作者首先必须认真对待和考虑的一个问题。

本人认为,历经几十年的培养和发展,音乐创作的软、硬实力比起半个世纪前已有极大的提升,有才华的作曲家大有人在,除去个人创作的兴趣爱好与关注点各有不同之外,作曲家在从事民族合唱作品创作的过程中,能否正视中西文化在音乐审美习惯中线性思维与立体思维的客观差异并真正了解各个不同民族的音乐特色与风格,是否善于从多维的角度去研究和运用各种民族元素及创作手法是关键。

中国是一个民族众多、地域辽阔、历史悠久的国家,由于各个民族的生活环境,人文风俗,性格特征等不同,因此,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造就了各自不同的音乐语汇与风格,使得合唱作品所呈现出的风格特色也大不相同,广阔无垠的大草原造就的是蒙古族悠长宽广的音乐特色,然而演唱这种合唱作品必须具备蒙古族特有的长调发声方法才能演绎出它特有的气质;而江南的小桥流水的生活环境却造就了南方人细腻、温柔的心理特点,因此,江南音乐风格表现出的是较为舒缓优美,旋律委婉似水的的情调;同样我国北方民族性格直率、粗犷与北方辽阔的地理环境因素是互为因果的,其合唱作品的旋律悠长、音型呈现上下的大跳,正是这种性格特征的生动体现,它同时展现出辽阔、大气、辉煌的艺术气质。

一、在纵横关系上民族风格的体现

合唱艺术本身是一种泊来的文化,在如何将中国的线性音乐思维放到西方多声部结构中去进行“发展”的尝试问题上,对作曲家来说,在中国民族合唱的创作技法上无疑算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例如线性思维如何在多声结构中得到恰如其分的体现,中西方调式体系不同所带来的风格与技术处理问题等。

作为具有多声部特征的合唱艺术,在创作中首先必须要有立体的多声部织体结构,但西方合唱中常采用以四部和声为主体的四部合唱创作方式,显然与中国传统音乐有着较明显的差异,中国民族合唱是在不改变中国“线性”旋律特点的情况下,将原来的单声部织体伸展为多声部织体,不仅主要声部由旋律构成,而且其他声部在多数情况下也是由旋律构成的。通常这类创作方式具有调性稳定,声部的写作处理细致以及旋律性较强的特点。例如:施光南的《在希望的田野上》,女高音声部采用线性的主旋律进行的同时,两个男声部则辅以“呀儿咿儿呦”相同的节奏型做和声铺垫,同样相得益彰。

二、在调式、节奏和弦结构及色彩上体现民族特色

五声(包括六声、七声)调式是中国民族音乐的主要调式,也是中国特有的调式。它体现着中国各民族音乐特有的艺术风格,在中国民族合唱作品中都贯穿着它的身影。因此,在合唱创作中,五声(包括六声、七声)民族调式的运用本身就已经实际成为了体现我国民族音乐风格的首要元素。

一首好的民族风格合唱作品,不但在调式、风格、节奏型等方面千姿百态,绚丽多彩,而且在和弦结构、和声处理、和声色彩等方面,也与西方的传统和声有所不同。在和声序进中,以五声性的调式音为骨干,借鉴西方传统和声的功能体系结合民族风格的旋律因素,处理成带有民族色彩的和声织体。

如:谢功成的合唱曲《阿拉木汗》是根据民歌改编的一首诙谐、热情、活泼的爱情歌曲。它以宫、商、角、徽、羽作为和弦的正音,而只是把“清角”、“变宫”作为和弦的经过音、辅助音来使用。第一段的主旋律与原民歌相同,由男高音声部唱出,作曲家在写作上不仅重视纵向的和声配置,在横向上也加入了女声节奏性伴唱声部做纵向和声的补充,轻快活泼的节奏给人以伴随着新疆的手鼓而偏偏起舞的跳跃感,体现出维吾尔族热情活泼、风趣俏皮的民族性格,同样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变徽”和“闰”则是少数一些地区使用于民族音乐语汇当中的特性音型,偶尔也用来加强乐曲的紧张度。在中国的民族合唱里不用偏音作为和弦音的作品也是有的。

这是一首完全使用五声调式音作为和弦音而创作的,因此它的和弦色彩更加具有中国民族元素。作为平行五度在传统和声中是被禁忌的,但在本曲中民族调式和声的平行五度却增加了和声序进的色彩与民族风格。

三、在演唱方法和声音观念上体现民族化

合唱,脱胎于宗教,来源于西方的教会音乐。其祖根决定着在一般情况下绝大多数合唱队都会沿袭自身的血缘脉络,参照“阿里路亚”似的庄严、肃穆,用所谓“美声唱法”去树立合唱的声音观念和确立发声方法,这是情理之中的。而作为“洋为中用”的民族合唱则不然,它更加追求的是民族风格的韵味以及情感表现的细腻化。例如:在中国合唱作品中有一些是有领唱部分的,它要求领唱应充分自由发挥出、表现出旋律色彩的魅力,并且根据不同民族的特色去应用不同的声音色彩(包括合唱队)。如杨鸿年、黎英海根据四川民歌改编的《太阳出来喜洋洋》:原型是四川南部和东部一带流传的“啰儿调”,声音高亢是其突出特色。编曲者巧妙地利用和保持了这一特点,因势利导地采取了领唱与合唱相呼应、高亢和柔和相对比的风格和手法,加上大量融于其中的“郎得个……”、“匡匡扯”等模仿锣鼓声的方言特点的衬词,在大大增添了民族合唱的欢乐气氛,使其极具中国民族合唱音乐元素气息的同时,极大丰富了作品的民族风格表现力。

又如,时乐蒙、孟贵彬根据云南民歌改编的合唱曲《小河淌水》,也是采用了领唱与合唱对应的写作手法,节奏上运用“长与短”的对比设计,音色上在合唱队相对朦胧的长音衬托下,领唱用甜美、明亮的民族音色演绎着赋予浓郁云南地方特色的优美旋律,缠绵、柔和,清澈、流淌,山歌情调十足;而由王世光根据王洛宾收集整理的维吾尔族民歌改编为混声合唱的《青春舞曲》,则在作品的节奏和演唱风格中充分强调了维吾尔族热情活泼、风趣俏皮的民族性格,体现出了维吾尔族青年的诙谐、风趣和豪放。可以试想,如果上述作品均用西方合唱中“阿里路亚”似的庄严、肃穆,和所谓“美声唱法”的浑厚饱满的音色来演绎,不免会让人感觉到有点牵强附会,也体现不出我国民族风格合唱作品特有的民族韵味,因此,也因无法引起听众的情感共鸣而失去它应有的社会功能。

四、伴奏形式上民族元素的灵活运用

合唱在不断发展与创新过程中,它的伴奏形式不再像以前单一的使用钢琴伴奏了,而是不断地加入了一些特色的民族乐器,如碰铃、木鱼、三角铁、沙锤、马头琴,也有的合唱作品加入人声来模仿动物形象或用人的肢体发出的声响做伴奏等等,例如孟卫东《雕花的马鞍》在编配上就利用了男高声部用“打舌头”和“打手指”来模仿马蹄声作为乐曲的伴奏,既生动活泼,又增添了作品演唱的趣味性。

这些伴奏形式在合唱中的参与不仅使其表现形式得以丰富,也使合唱作品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在听觉上得到进一步的美化,给作品的表现增添了浓郁的民族气息。

五、结语

面对合唱这一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泊来文化艺术形式,秉承“洋为中用”的原则精神,要想达到它社会功能的最大化,让这一高雅艺术在中国的沃土上根深叶茂,发扬光大,就必须将其“国产化”,这其中,民族元素是十分丰富的,手法与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中国是一个民族众多、地方民族民间音乐元素极其丰富的国家,只要我们善于使用这些多彩的特色元素和巧妙运用这些民族音乐写作手法,我们完全可以肯定地说,合唱这一特殊的艺术表演形式一定能在中国绽放出有别于西方的、独特的灿烂与辉煌,中国也定能迎来民族化合唱的更加兴盛的新时代!

参考文献

[1]胡德凤.中国合唱歌曲选[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

[2]于捷,陈娟娟.合唱与指挥[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5.

[3]钱大维.中国合唱曲经典[M].上海:上海百家出版社,2005.

[4]聂中明,李汝松,车冠光.百首中外合唱歌曲集[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民族元素合唱创作
《一墙之隔》创作谈
浅析艺术设计中民俗元素的应用
民族元素在文创产品中运用的教学改革
合唱艺术普及中老年人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合唱教学的美育功能
论影响合唱作品音准的因素
通俗歌曲改编为合唱的几点建议
艺术设计教学中民族元素的引入及渗透
融入民族元素的《创意化妆》课程建设
创作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