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课堂纪律:模式、反思与重建

2014-04-29 18:07邓卓
关键词:重建课堂纪律反思

邓卓

【摘要】 课堂纪律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保证课堂教学有序进行的必要条件。从已有研究来看,课堂纪律存在着教师视角的纪律模式和学生角度的纪律模式。在我国教学实践中,大多强调的是教师视角的纪律模式,因此对课堂纪律的反思和重建也从学生视角来进行分析。

【关键词】 课堂纪律 纪律模式 反思 重建

【中图分类号】 G6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10-026-010

一、课堂纪律的模式

课堂纪律是指课堂中使学生从事正常学习活动而限制无关活动的准则或控制力量,是教学正常进行的基本条件,也是教学的目的和结果。依据对“准则和控制力量”是以教师为主还是以学生为主的认识不同,在课堂纪律的模式上易产生一定的分歧,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纪律模式:教师角度出发的纪律模式和学生角度出发的纪律模式。

1. 教师角度出发的纪律模式

教师角度出发的纪律模式起源于弗里茨·雷德尔和威廉·瓦滕伯格的处理群体问题的模式,这一模式强调教师首先要明确危机行为的起因,然后依据“通过影响群体行为维持纪律”的逻辑。这一模式奠定了教师角度出发的纪律模式研究的范畴,为后人从教师角度进行研究提供了思路。在其后,一大批研究者借鉴不同的理论建构了多种模式,试图从教师视角来分析课堂纪律。如斯金纳的理想行为塑造模式强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使用强化来转变学生的行为;雅各布·库宁的课程和课堂管理模式强调教师“通过课程管理改善课堂纪律”。

2. 学生角度出发的纪律模式

针对教师角度出发的纪律模式中存在的弊端,一些研究者开始从学生的角度对课堂纪律的模式进行研究,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模式有以下几个。鲁道夫·德雷克斯的强调民主因素重要性的民主纪律模式;阿尔菲·科恩建议用“集体感”替代纪律的超越纪律模式。

从本质上来看,教师角度出发的纪律模式认为课堂纪律是通过强迫顺从命令来监督学生的行为,是防止学生破坏学习的途径,强调权威和群体的需要,更多的强调外部力量的作用。学生角度出发的纪律模式认为个人的需要比群体的需要或权威的需要更重要,更多强调从学生自身出发来看待纪律问题。

二、对中小学现行课堂纪律的反思

虽然已有上述众多的纪律模式可供教师借鉴,但是教师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在课堂纪律管理中仍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1. 课堂纪律实施中缺乏对学生心理的研究

学生违纪行为的原因多种多样,有生理的、心理的各种原因。例如,寻求教师和同伴更多的关注,利用违纪行为表达不满等。一些教师疏于了解学生违纪行为背后的原因,只是整齐划一、简单粗暴地对待所有的违纪行为,无法从源头上解决问题。一些教师缺乏相应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不能从学生的心理层面对违纪行为进行分析。

2. 课堂纪律忽视发展性目标

发展性目标是从学生的正向估价出发,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各种能力的发展,所确立的管理措施偏重激励,立足于激发学生内在自主的要求和自我管理的动机状态。但是在课堂纪律管理中,许多教师倾向于运用“指令”来控制学生。使用“指令”虽然可以提高管理的效率,节省时间和精力。但是,这样做的结果会忽视学生合乎社会和自身发展的某些需要。

3. 课堂纪律追求奖惩性评价

奖惩性评价是指教师以学生是否安静或听话来衡量课堂纪律的好坏,并在此过程中采用奖励、惩罚等手段。在这种评价制度中,学生是一个丧失了话语权的局外人。运用奖惩性评价虽然使得学生暂时服从教师的指令,但对于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不能起到有效的作用。因为奖惩性评价更多关注外部因素,奖励和惩罚措施不能改变行为的情绪和认知因素,滥用惩罚也不利于民主的师生关系的发展。

三、中小学课堂纪律重建的策略

课堂纪律管理的有效性是因人而异的,没有一套在任何情况下对所有人都适用的课堂纪律管理策略,但是,我们可以提出一些供教师参考和借鉴的共性策略。

1. 创建一个有利的课堂环境

创建一个有利的环境有助于学生在课堂中更加专注于的学习活动,教师可以通过展示自己的行为模式和态度引导学生的行为。例如,利用学年开始阶段学生对教师风格以及学习状况的不确定性来计划一个好的开始;有效利用课堂时间,减少混乱发生;使用一种有效的交流方式以便于学生可以在一种舒适的、无威胁的环境中进行学习,不用害怕犯错误和受到伤害。

2. 实施发展性纪律

真正的纪律应该是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应由规范学生行为、束缚学生成长的外在工具转变为促进学生内在发展的教育因素,实现从工具性纪律向发展性纪律的转变。这种而转变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由外在向内在转变,更加关注人的发展和学生的内在价值;由静止向活动转变,不以牺牲学生的个性为代价追求“良好”的纪律;由被动向主动转变,学生有权参与规则的制定,在集体感和归属感的驱使下积极主动的遵守纪律。

3. 教师自身观念的转变

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也是学生行为的积极引导者。教师的行为会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到学生行为。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把学生当作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以平等的姿态面对学生,以公平、公正的态度应对学生的课堂纪律问题。教师要有正确的纪律哲学观。树立纪律不是强迫和惩罚,而是要帮助学生发展的信念。课堂纪律的实施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符合他们的年龄和个性特征。

[ 参 考 文 献 ]

[1]袁运开等著.简明中小学教育词典[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67.

[2][3][4]C.M.Charles[美]著.李庆等译.建立课堂纪律[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237-241.

[5][美]威廉·K·弗兰克纳著.黄伟和.包连宗译.善的求索——道德哲学导论[M].辽宁: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159.

[6]杜威著.姜文闵译.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281.

[7]宫红霞.我国中学课堂纪律重建策略[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2008(6),281-286.

猜你喜欢
重建课堂纪律反思
快把动物放进冰箱
基于课堂纪律管理的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研究
关节镜下腓骨长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研究
红十字骑士的死亡与再生
用镜头“重建”徽州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中学生早恋案例分析及反思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
课堂纪律应具有育人功能
课堂纪律应具有育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