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淑萍 王文杰
习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因此,克服学生的消极因素,让学生想写、乐写、会写,成为每位语文教师的使命和责任,也是每位语文教师追求的目标。在多年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就如何鼓励学生进行有创意的表达,打破学生视习作为难的问题,进行了如下的探索和尝试。
一、 注重语言积累,培养学生良好语感
语感的培养与语言的积累有着密切联系。朱光潜曾经说过:“语言的实质就是情感思想的实质,语言的形式就是情感思想的形式”。“求人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要使学生有一定的语感“流”,必须有一定的“源”。无论是口头表达还是书面表达,都是语言积累内化后再创造的过程。只有语言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从语感的“源头”上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文思泉涌,笔下生花。否则,心中纵有千言万语,笔下也只是只言片语,不知如何表达自己的感情。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多读书,储备语言材料,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扩大学生的阅读量,让学生作文时“有话可说”。我通过成立班级图书角,利用早读课、自习课引导学生选读自己喜爱的文章与书目,开展读书活动。以晨会、班会为载体,开展读书比赛,充分激发和调动了学生的读书积极性。
二、留心观察生活,寻找多元写作素材
陶行知曾说过:“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离不开生活”。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只有留心观察生活,才能获得丰富的个人体验,才能为习作积累大量的素材,写出来的文章才不至于内容空洞,让人味同嚼蜡。只有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会观察,学会思考,丰富情感,才能将所见、所闻、所感付诸于笔端,写出富有生活情趣的好作文。因此,作为教师就要做好引导,帮助学生选择自己熟悉的对象,即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写出来,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让他们置身于大自然中,这样他们往往会写出你意想不到的东西。例如,为了搜集有关春天的词语,带领学生去春游,在春游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自然,充分积累丰富的素材。在《乡村的黄昏》一文中有的同学写道:“一只只可爱的小羊羔和一头活泼的小牛犊儿尽情地撒着欢”。有的同学还写道:“几个淘气的孩子骑在牛背上,哼著歌走在乡间的小路上。”这样迷人的乡间图画也只有在农村的孩子们才能看到。
三、增强写作趣味,营造愉悦写作氛围
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通过开展游戏活动,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习作的情感。记得在一堂习作课上,习作的题目是“快乐的时刻”和“难忘的教训”,开始课堂气氛沉闷,学生不知道写什么,也不知道怎样写。看到这种情形,我决定在这堂习作课展开一个“画鼻子”的游戏,课堂气氛一下活跃起来。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小女孩的人头像,只是缺了鼻子,然后让同学用手帕蒙上眼睛给小女孩画鼻子。有的同学不是把鼻子画在额头上,就是画在脸颊上,逗得同学们哈哈大笑。最后,老师让同学们总结画不准的原因,接下来很快地画出来了。同学们在游戏中享受了快乐,在快乐中激活了思维,促使学生想把刚才的游戏用语言表达出来,有的学生在习作中写道:“今天的习作课特别有趣,我完全忘记这是一堂习作课,还使我明白了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认真观察,注意思考,这样才能取得成功。”可见,创造轻松愉悦的氛围,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是促进习作教学发展的重要手段。
四、构建激励导向,让学生共享成功快乐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影响,学生的作文大部分都变成了与个性心灵毫不相干的东西,创意更是谈不上。为了高分,不愿抒发自己的情感,唯恐它是不那么高尚;为了高分,不愿表露自己的思想,惟恐它是肤浅的。作文中成人化的语言,千篇一律的内容,丧失了学生纯真的本性。为了改变学生“习作难,习作难,提起习作心就烦”的状态,教师在习作教学中构建激励评价显得尤为重要。所谓激励评价,就是教师通过语言、情感和恰当的教学方式,不失时机地从不同角度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的肯定、鼓励和赞扬,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信和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进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一种策略。在实践中,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指导,批改,讲评。让每一个学生都享有均等的锻炼机会,对学生的习作要一分为二,多看优点,肯定成绩。特别是差生习作的进步,更要加以肯定和表扬,鼓励学生自由的表达,有创意的表达使学生创新的萌芽一次次破土而出,让他们一起享受成功的喜悦和进步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