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贵有“四实”

2014-04-29 15:53朱岩
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 2014年2期
关键词:识字文本课文

朱岩

一、课堂教学的“真实”

1. 用真情的朗读,塑造激情洋溢的小語课堂。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对于文本的解读往往缺乏深入的理解。有时候,他们读完文本,甚至不知所云,在这种情况下听课,说他们是“鸭子听雷”一点儿也不过分。因此,作为教者,首先就要以学生之心读懂文本,读透文本,然后以教师之心研究文本,最后才能带着对于文本的深切体会来组织教学。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真正引领进课堂教学中来。

2. 注重课堂生成,一石激起千层浪。当下的许多公开课其实上成了表演课,事先走什么路子,学生全都心知肚明,甚至那个问题由谁来回答都已经事先预定好了。这样一堂语文课热热闹闹,看似精彩,结果全无意义。我就听过同一位老师给同一班学生讲同一节课不下五遍。这样的课堂,即使再激情洋溢,再融会贯通,也谈不上是有效的教学。

例如,一年级《小动物的家》的教学。本文是一年级小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比较长的课文,应该说学习任务非常重。这节课师生互动,上得生动活泼,教学任务都完成了,学生对于课文中写的小动物的不同动作以及叶子的作用背的烂熟,积累了语言,还体会到了本文的主题——知道了“家”的重要性,知道连小动物也要有家,所以小朋友们更应该热爱家。

做一个有心的教师,随时抓住课堂生成,课堂教学一定会很精彩。

3. 表达思想,我手写我心。语文教学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写一手好的作文。可是,现在真正热爱写作的孩子并不多,原因是他们没有学会细心观察生活。

事实证明,学生只要能认真对待一件事,并且全身心地投入去做,便能很好地把它描述出来。这就是所谓的真情实感。

在教学中,我力求让学生在学校完成作文。比如,在教学《小制作》的作文课上,我亲自领着学生动手操作,制作了一些工艺品。一边做一边提醒他们记住每个环节。结果,作文写出来,都很有条理,而且加进去了一些孩子们的自我感悟,多数表达顺畅,步骤清楚。当然,语言的功底还是需要多阅读、多积累。这不是一日之功,需要水滴石穿的毅力。

二、课堂教学的“朴实”

我听过一节《桂林山水》的公开课,教师播放了15分钟的风光片,学生对于桂林的景色真的有些神往了,并且来听课的老师也都啧啧称赞。但是,冷静下来思考一下,这些风光片对于语文的教学又有多大的意义呢?

《桂林山水》这篇课文的篇章结构很有特点,文字又非常优美,是学生学习写作的一篇很好的例作。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语言文字进行充分想象,从而领悟文字的魅力,体会篇章的结构特点。试想,像上面老师那样处理,是否有喧宾夺主的嫌疑呢?本文的教学目标在多媒体的介入下,被冲淡了。所以,多媒体是为教学服务的,它代替不了教学,更忌喧宾夺主。

因此,传统语文教学存在的朴实性是需要继承和发扬的。

三、课堂教学的“扎实”

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主要学科,其学科教学的重点还是要把知识点教得扎实些。我曾经听过一位年轻老师讲的一节随文识字课《青蛙写诗》。一年级下学期的教学,在30分钟的时间里,老师引领学生采用形近字、数笔画、字族、字理识字这些认字的方法来识字。学生学习的既扎实,课堂节奏又紧凑,教学效果很好。从学生的表现来看,这位老师平时的教学也一定会扎扎实实的。因为一年级的小孩子能把识字的方法运用自如,也就足以说明,他们不仅仅掌握了知识,更掌握了识字的技能;而这位老师,无疑也不仅仅教授了知识,更教授了识字的方法。这样的教学才是有实效的教学。

四、课堂教学的“厚实”

语文,生活中无处不在。

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一本教材的阅读量是远远不够的。在教学一些篇章的时候,有时候,为了学生理解得更透彻,还需要多扩展一些内容,把教材读厚。例如,在教学《七子之歌》一课时,三年级的学生很难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澳门在哪里,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什么事,这首诗里的“妈港”是什么意思?等等,学生们的问题五花八门,为了理解课文,教师需要把这些问题一一去解决,这时候,多媒体教学就显得非常实用而有效。在孩子们解决了这些问题以后,学习诗歌也就很容易了。

猜你喜欢
识字文本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识字
识字儿歌
背课文
识字谜语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巧妙引导,快捷识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