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d小调恰空》布索尼改编版的音乐分析

2014-04-29 10:34任喆
北方音乐 2014年2期
关键词:音乐分析巴赫

任喆

【摘要】《d小调恰空》被改编的器乐版本很多,以布索尼的钢琴版本最为著名。本文探析了恰空舞曲的体裁特征,并比较系统地分析了这首作品的曲式结构及音乐特点。

【关键词】布索尼;巴赫;恰空舞曲,音乐分析

费鲁乔-布索尼(1866 1924)“是继李斯特后最伟大的钢琴改编曲作家”。自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以来,许多钢琴家都热衷于改编前人的经典作品。布索尼在早期教育中受父亲的影响,十分敬仰巴赫,并热衷于改编他的作品。巴赫于1720年创造了6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并被誉为“小提琴音乐中的圣经”,其中第二组曲第五乐章的“d小调恰空》更是小提琴音乐文献中空前绝后的杰作。

“恰空”一词源于西班牙巴斯克语“Chacona",意为“秀美”,是一种庄严优雅的三拍子舞曲,一般为大调式。它最早出现在墨西哥,约16世纪传人西班牙,之后又传人意大利。它和大家熟知的三拍子节奏不一样,因为它的重拍在第二拍上,以附点音符为主,习惯上用变奏套曲的形式,并根据一个固定低音或一个固定化的和声进行写成。1606年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出版过的《新创意曲》中为我们展示了恰空最初的和声进行是:“I V VI V"。-

布索尼改编的“d小调恰空》基本保留了原作的结构,全曲由一个主题和30个变奏组成,以同主音大小调相互转换的形式来布局,据此全曲可分为如下三个部分。

一.主题与15个变奏(1 137小节,d小调)

主题:1 8小节,由弱拍上的附点四分音符开始,具有萨拉班德舞曲的特点,在每小节的第二拍上运用附点音符的节奏。它由两个和声进行相同的乐句构成:I SIl2 V56 I VI 116 K46V7 I,其中I V VI V的进行符合恰空最初的和声形态。

变奏1 2:由主题发展而来的旋律放在了变奏1的高声部,根据主题的和声进行,加之附点八分音符的节奏型,增强了其的流动性。但不能忽略其中声部的旋律,因為变奏2中占主导地位的中声部旋律是由它发展而来的,只是力度从piuf变成p。这两个变奏的结构与主题相同,增添了临时变音,在中声部形成八度旋律,并加入柱式和弦,使音响效果更加饱满,增强了乐曲雄伟宏大的气势。

变奏3 4:变奏3由八分音符进入,逐渐缩短为十六分音符,音乐不断向前发展。应该注意的是左手的和弦,表面上看右手的高声部是旋律线条,并且巴赫的原作上也是这样的,但其实左手和弦的高音是布索尼后加入的一条主题式的旋律。变奏4中右手和弦也是为了配合左手旋律,增强和声效果进行编配的。这一变奏在力度上有明显的强弱变化,在第二乐句中将音乐推到了顶峰(bB2)。

变奏5 8:变奏5和6都是连续的十六分音符的八度级进,由左手发展到右手,力度从P f P不断变化。变奏6的右手借鉴了主题中的一个动机,但将其时值缩短一倍,随后连续使用了三次并依次升高,由一系列不稳定的和弦进行到主和弦上:117VIl7、V6 V34、VIl56 16。这两个变奏可以看作是高潮出现前的力量积蓄,而变奏7直接由双手强奏的柱式和弦及八度进入,第二乐句开始复调的形式,四个声部相互问答。经过这个小高潮之后,变奏8并没有平静下来,节奏型缩短到十六分音符和三十二分音符。它们相互交替进行,顿音和连音的频繁切换,产生了强烈的对比,增加了音乐的紧凑感,但又不会显得太匆忙。

变奏9 10:变奏9其实是一个华彩乐段,前两小节是以三十二分音符模进形式的音阶进行,并且是双手齐奏。第二乐句变回了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速度也明显减慢,所以要有风浪过后平静的感觉,从而进入moltop的变奏10开始真正恢复平静。前8小节的调性很不稳定,不断的变化、摸索,直到最后由D解决到T。后4小节要生机勃勃的,好似在平淡中发出一点光彩,柱式和弦与三十二分音符全部强奏,不问断地向上模进,与前后都形成鲜明的对比。

变奏11 14:这4个变奏全部是各种形式的分解和弦,由十六分音符发展到三十二分音符,流动感极强。其中前3个变奏主要是在力度上的变化,由p mp mf,在变奏13的最后到达高点。变奏14是由两个相同和声进行的乐句构成,旋律都在低音声部,不同的是力度从f到ff,且后一句的和声织体更加丰富了。这个部分都是分解和弦的进行,技术性较强,但不要忽略其旋律线条。

变奏15:经过4小节的完美衔接,主题第一次再现。低声部加入了八度音,中声部也增添了和弦音,和声织体饱满,仿佛再现管风琴的音响效果。最后通过加入颤音效果的节奏型,增加属到主的和声倾向,完美地解决到主和弦上。

二.变奏16-变奏24(138-213小节,D大调)

变奏16 18:乐曲的色彩变得明亮起来,经过前面的主题再现,这里马上回到dolce,采用了复调手法和主题中的动机。变奏16和17可以看作是力量积蓄的过程,从三声部到四声部,再到柱式和弦,浑厚的和声进行慢慢地增强,就是为了烘托出下一变奏。变奏18的前4个小节更像连接句,而后8小节引用变奏16的旋律并放在了中声部,低声部加入柱式和弦,增强了和声效果的饱满度。

变奏19 20:两个变奏采用了相同的和声进行,织体和变奏手法都是以分解和弦的方式进行,力度由弱到强,速度由慢到快,音响也是由轻巧变得浑厚,整体看就是力量的积蓄,情绪不断高涨,迎接下一高潮的到来。

变奏2l 23:这三个变奏是第二部分的高潮,采用了主题的动机和复调的手法,配以柱式和弦向前推进,夹杂着复杂的织体,使其声部层次分明,音乐流畅,气势宏伟。变奏22的第二乐句是这个高潮的最高点,采用双手柱式和弦,力度达到ff。随后进入第23变奏,柱式和弦的强奏向上级进,速度稍慢一些,和声织体复杂化。第二乐句开始变化,中声部的十六分音符变为左手八度分解和弦并向下级进,预示着D大调的部分即将要结束。

变奏24:速度突然加快,两只手交替进行,因为节奏型的改变,音乐上变得更加灵活,最后两小节减慢进入终止式。这里用了类似于颤音效果的音型,延长了属和弦的时值,加强向主和弦上的倾向。 三,变奏25-30(214-261小节,d小调) 变奏25 27:乐曲回到d小调,力度变为mf,旋律优美动听,情绪上只有一点点起伏。变奏26延续了上一变奏的情绪,力度更弱一些,织体变得简单、平淡。前四小节带有一点暗淡的色彩,后四小节只剩下十六分音符的单音旋律。变奏27实际是一个短小的连接,起过渡作用,预示着乐曲即将发展到新的高点。

变奏28 29:变奏28有12个小节,共分为三个乐句,在骨干和弦I V VI V的进行中加入了线条装饰。变奏29的前四小节高声部采用了三连音式的分解和弦向上级进,后三小节则是三连音的下行级进与前面产生鲜明对比,最后以一小节的华彩句连接进入全曲的尾声。

变奏30:全曲的尾声,也是主题的再现。它的第一乐句和主题基本相同,只增加了部分的和弦音,和声效果更加浑厚。最后一句的音域特别宽阔,为了营造出更加粗犷、宏伟的音响效果,最低到大字二组的A音,最高到小字三组的降B音。全曲最终在D T的进行上完满终止。

作为一名闻名于世的钢琴演奏家,布索尼在改编这首作品时,基本保留了巴赫的创作特点,尽可能地丰满音响效果与和声色彩,使其适应现代钢琴的乐器特点。笔者希望通过本文可以让演奏者对这一作品有更深一层的认识。

猜你喜欢
音乐分析巴赫
布赖滕巴赫景观酒店48°Nord
巴赫
如何弹奏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中的赋格
OEHLBACH(奥勒巴赫)MATRIX EVOLUTION
浅谈《黄河怨》的音乐处理
柴可夫斯基钢琴曲《dumka》的音乐分析及演奏技巧
歌剧《女人心》中咏叹调《年轻的姑娘应该懂得》的音乐分析
孤独与诗意的交织
Schubert Sonata in A Major D664 Op.120(1825)第一乐章音乐分析
简论区域民族音乐田野调查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