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传统的染缬艺术散发着独特的传统魅力,是地地道道的原生态工艺。随着现代文明的高度发展,如何传承、发展染缬艺术越来越受到时尚界的关注。在现代工业化环境下,为了传统染缬艺术不至于走向恶俗、平庸的境界,就要与现代工艺融合创新,从中提炼出民族精华。
关键词:传统染缬艺术 融合创新 保护应用
[基金项目: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课题结项成果,项目编号:J12WK04]
近些年来,我国传统的染缬艺术在世界范围内成了文化研究的焦点,具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但是对染缬的基础认识还没有统一起来,对染缬的研究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我国古代纺织品的防染技术称为“染缬”,最著名的传统染缬工艺有四种,即绞缬(扎染)、夹缬(夹染)、蜡缬(蜡染)、灰缬(灰染)。传统染缬工艺经常被人认为是土里土气的、不时髦的工艺,但是作为原生艺术,传统染缬艺术散发着独特的传统魅力。目前,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在商业化的今天,如何传承、发展传统染缬艺术,传统染缬艺术如何能够走向市场并被人们所认可呢?在当今的设计中,为了使传统染缬工艺不至于走向恶俗、平庸的境界,就要从传统染缬艺术中提炼出精华,与现代工艺融合,创新传统染缬艺术元素,重构传统染缬艺术的时尚性,并以独特的艺术语言,保护传统染缬艺术的发展。
一、传统染缬艺术的内涵
染缬是我国古代传统手工染缬工艺及其制成品织物的总称。“染”是指把棉布放在颜料中着色,“缬”是指运用防染技法染出有图案的织物,是古代防染技术的总称。传统染缬工艺是我国几千年来对服装面料肌理进行染色与防染的主要工艺手段。唐朝时期,传统染缬工艺就开始盛行,到了明清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而目前,传统染缬工艺只在边远、信息闭塞的云贵少数民族地区保留下来。为了传承、发展染缬工艺,我们要将传统染缬的独特审美元素和现代工业设计理念相结合,不能仅仅依靠子承父业、代代相传的简单方式沿袭传统,而是要深入研究,重新审视。唐代时期染缬艺术具有开放、阳刚、厚重、大气等特点,而元明清时期,染缬具有繁复、阴柔、轻灵等特征。唐代染缬汲取了外来优秀文化艺术的营养,艺术风格洒脱、醇厚,是民族性格的结晶,染缬造型是唐代装饰图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飘逸、明丽、自由、古朴之美,如日本正仓院的“对树羊蜡染屏风”。而从艺术风格来看,明清的染缬也浸透着繁复、阴柔、轻灵之气,如江南民间印染工艺。从色彩来看,明清时代的染缬作品如“青花瓷”在总体风格上自然大方,十分富有装饰效果,朴素之中不失明丽,简单的蓝与白的色彩变化使人感到明快。从图案来看,形象富于寓意之美,装饰繁琐,体现了民族文化传统和审美心理。但是在图案纹样的定型中,与民族审美习惯吻合,一般都具有吉祥美好的寓意,归于程式化。并且,染缬艺术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如从藏族的毡房到蒙古族的敖包、甘肃敦煌壁画,染缬都在静谧绽放[1]。
二、传统染缬艺术的融合创新和保护应用
(一)吸收各种民间艺术因素,将传统染缬艺术移花接木、渗透、杂交、糅合
首先,染缬艺术的创作可以杂交中国画观察世界的方法。经过仔细观察,找出表现物象的规律,采用“目识心记,以形写神”的方法,然后用默写的手段表达主题,把客观物象与作者的艺术思维相融合,不是对物象做纯客观的描摹,在进入作者描写的对象后,作者的思想把自然现象变成了“艺术形象”。其次,在创作全过程中,染缬艺术可以渗透中华民族悠久的审美意念。在创作中注重物象的内在精神和作者主观情感的表现,面对无生命的山水和花鸟的时候,强调“立意”和“传神”,赋予它们人格化的精神气质,寓情于景,寓情于物,赋予它们活泼的生命和灵气,从而创作出具有丰富精神内涵的艺术作品。另外,在染缬创作过程中,要用染缬的语言再现汉唐盛世的文明和雄强,从汉画像石、画像砖等的造型纹饰,从染缬的特殊工艺出发,以唐代雕塑、壁画艺术图式为切合点,通过作品把汉唐雄风的文化精神内涵表达出来。同时可以把染缬的制作工艺和西方绘画中的色彩联系起来,吸收西方绘画中对光影的色彩感觉,吸收“印象派”的艺术成果,如:塞尚、康定斯基等,关注光影,强调色彩的想象力,从绘画的点、线、面、色中找到抽象的视觉音符,强调色彩产生的心理作用,从构成形式美的法则入手,吸收西方现代设计理念,深入研究染缬技法的应用与拓展。通过对染缬艺术形式的理解和感知,从艺术创作的方法论入手,利用现代艺术观念、方法,与染缬的艺术语汇沟通、对比、映衬,从而逐步形成染缬特有的色彩语言,改变人们原有的审美定势,进而完成对现代艺术理念的消化超越,完成对染缬艺术的心理体验、升华,实现传统染缬艺术的全面振兴。
(二)传统染缬艺术元素的时尚性重构
首先,传统染缬图案蕴藏着浓厚的文化内涵,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区别于现代图形的独特标志。因此,可通过提取其精神内涵和技艺精髓,体现出视觉肌理审美。在传统图案文化内涵和技艺精髓的基础上,提取部分图形元素,结合现代构成学中的打散并列、渗透交错等方法,进行新的图案设计重组,不但表达出了设计师的流行理念与时尚个性,也保留了染缬艺术所蕴含的传统神韵,不但秉承了图案表象上简单的形式化传统符号,还在符号背后的传统脉络中,真正发扬和继承了所体现的精神文化。染缬各种图案都具有独特的魅力,相互是不能替代的,不管是从染缬的图案的艺术审美角度,还是染缬工艺技术特点,为了使原来单一的传统染缬图案更富有创意,更加丰富多彩,就要取长补短,综合运用多种染缬技法。如:扎染图案是面料系扎皱褶出现的,其缺点是没有具象的描绘,制作不出相对工整清晰的图形,部分细微精致的图案无法精确展现,往往隐没在褶皱中,而这正是蜡染的优点。那么可以先用扎染作出泼彩晕色的效果,然后利用蜡染绘蜡相对容易控制的特点,将扎染朦胧梦幻的感觉作为图案背景,使作品具有随意自由的意象之美,又具有清晰有力的图案,从而表现出清晰精致的主题。
其次,为了面料能够永久定型,经过高温湿定性和焙烘等整理工艺,面料工艺中的扎皱热定型将皱褶打结捆扎、堆积、平缝抽皱,从而使触觉肌理相对被保留下来,面料具有浮雕感。绞缬来源于传统绞缬工艺,在生产流程中,一般情况下,将布料扎成许多疙瘩的状态,随着布料染后,打开熨平而消失。绞缬的折叠、褶皱工艺体现出了面料的触觉型肌理的凸凹感,而缝扎、系扎、打结等工艺体现出了三维立体浮雕感。如日本服装设计大师三宅一生的“一生之褶”缩皱服装创新出具有节奏韵律感的肌理形式,运用博大包容的东方禅意内涵,创新出具有立体浮雕感的肌理形式。而第十届全国美展金奖作品《紫原戌彩》中,服装设计师凌雅丽则在几种具有不同色彩名都和微妙肌理变化的麻质布上,为了创造出立体浮雕般的触觉肌理之美,用白色的布料和亮片切挖堆砌地龙凤工艺造型,同时,为了营造出泼彩晕色的视觉肌理之美,运用了层叠的渐变色彩。而在现代艺术思潮和创新理念的影响下,蜡染艺术从二维空间向三维空间转变,蜡染材料也从单一的纺织面料扩展到了铁丝纸张等非纺织材料,形成了相当精妙的线条,具有厚重感的裂纹肌理,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蜡染[2]。
另外,传统染缬艺术元素时尚性重构要求我们要改进生产设备的工艺技术,提高产品的创新设计水平和市场意识,才能走向国际市场。如以手指尖撮布扎结的“鱼子缬”在转入日本后,逐渐发展成了使用工具“扎勾”来制作,依然费事费力,并且价格昂贵。而在20世纪90年代,为了使工作效率提高上百倍,根据“鱼子缬”的工艺原理,日本研发了一条机械化生产线,大大改进了扎染工艺的现代化和工业化。而中国江苏华艺集团顾鸣在《艺术染整工艺设计与应用》中提出,扎染、拓印、转移压绉、等新型手工工艺集群的总称就是艺术染整。由此可见,传统染缬工艺工业化之路,就是将传统染缬手工艺应用于大规模机械产业化生产中。
(三)创作主题要观照天地人融贯一体,观照东西方,观照过去与现代
首先,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要把天、地、人视为一个统一整体,把意念渗透于其中,要想到肉眼看不见的那些东西,将自己融入自然中,崇尚自然,尊重自然物象,不放弃自己顿悟的精神体验,从而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如管兰生的绞缬作品《大漠》就达到了这种境界。在风中肆意乱舞的尘沙,把黄土高原变得浩瀚无垠,微小平凡、默默无闻的尘沙就像尘世中的人们一样,在落日熔金的黄昏中,洞穿灵魂。人的精神来源于宇宙自然,最终又回归到宇宙自然中,尘沙广袤无边的精神在宇宙自然地交融,从而使艺术得到了永生。
其次,染缬艺术与“东西文化”具有密切的联系,随着“丝绸之路”的传播,中国染缬丝绸传到了西亚、东亚,甚至更远的地方,如蜡缬就是从印度传入中国后与中国染缬技术交汇融通。而日本的正仓院也收藏着唐代染缬精品,并且在新疆民丰尼雅东汉墓中发现了带有中西亚女神伊什塔尔头像的蜡染棉布。由此可见,染缬艺术是世界人民共同拥有的艺术瑰宝。因此,在文化时空上,我们要观照亚洲、欧洲等五彩缤纷的染缬作品,从中汲取营养,观照其染缬的方法和文化,从而保护传统染缬艺术的发展。如十一届全国美术展览上,《融》的画面基调就侧重于绞染特殊肌理,艺术形象沐浴在风雨的荒漠野花上,在染缸中,两个代表冷暖气团的色调互混和侵占,蓝色和黄色气团衔接得“天衣无缝”,鬼斧神工地交融与并置在一起,其中,蓝色呈现出难得的“荧光色”,形成了一个“宛若天成”的精品,具有自然融合的态势{3]。
另外,作为一种传统的造型艺术,染缬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精华,传承了华夏民族特有的艺术精神。图案变化万千、风格种类异彩纷呈。而在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复杂的制作工艺、程式化的图案,以及濒临失传的技艺,制约了染缬的发展。因此,我们要从传统艺术、现代艺术中横向移植创新的活力,吐旧纳新,寻找再生的基因,才能使染缬艺术恢复勃勃生机。
注释:
[1] 韦凯,王坚,刘静伟等.服装面料肌理美感的构成[J].四川丝绸,2000(04)
[2] 刘咏清.略论染缬[J].丝绸,2005(12)
[3] 黄隽,辛艺华.一次图形重构课程的思考——蜡染纹样与德国设计大师形式语言的碰撞[J].艺术与设计,2007(09)
作者简介:
李骏,齐鲁工业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设计艺术学服装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