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生活化,数学通俗化

2014-04-29 06:59:22段星浩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4年20期
关键词:通俗化生活化初中数学

段星浩

【摘要】 在生活中,处处闪耀着数学的智慧和光芒,把生活中鲜活的题材引入初中数学课堂,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很好地使理论联系实际,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浅析初中数学中的生活化教学,以期给新课程改革添砖加瓦.

【关键词】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通俗化

数学存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处处都可以领略到数学之美. 教师可以结合数学的特点,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巧妙的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抽象的数学理论相结合,建立生活化的数学课堂. 然而课堂的建立不是信手拈来,需要教师精心预设,选择与教学内容相符的生活素材;建立开放、多元化的课堂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学生对生活的体验,来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领悟生活中的另一种美. 学生在贴近生活中触摸数学,从而实现学生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和提高.

一、精心预设,巧借生活元素

教材,是教师授课的依据,学生获取知识的源泉. 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精心选择生活素材;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将生活元素轻松、自如地植入课堂教学中,使学生不再感到数学的枯燥、抽象,而是更为贴切、自然,具有亲切感、新鲜感,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例如在对“轴对称图形”进行预设时,教师就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观察五角星、蝴蝶、脸谱、树叶等物品,提出问题.

老师:判断它们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并将对称轴画出来.

漂亮的实物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则顺势引导学生由感性触摸向理性思考过渡,了解其中蕴含的数学知识. 老师: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有什么样的区别与联系?

学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叙述的时候也变得简单而有条理,明白了其中线与面之间的关系. 为了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教师以生活为基础建立问题.

老师:请举出生活中的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并将其图形简单地画出来.

学生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在举例和画图中都很积极,画出了各种各样的图形,还逐渐地发现了新的知识.

学生:我发现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学生:我发现有的图形的对称轴不止一条,也可以两条和多条.

通过这样借用生活的元素进行预设,学生不再感觉课堂的枯燥,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也很深刻到位.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1. 开放性的生活情境

生活是课内知识的延伸与拓展,教师可以将学生难理解、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生活中的实践、操作活动. 学生在开放的“生活式”情景中,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针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猜想、验证并最终得出正确的结果,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思考的广度,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和创新.

例如在学习有关“平面图形的认识”时,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学习的方式,建立“我为校园做些事”为主题的课堂,给校园设计一个花坛,利用这样开放性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老师:学校给出一个正方形,但是要求种花的面积是花坛的一半,看一看哪一组设计的最快、最好?

这一问题使学生的热情又上升了一个高度,个个都进入了冥思苦想的状态. 经过小组内的讨论研究,都设计出了非常漂亮的平面图.

老师:学校又给出了这几种草,这是价格表,要求总价不能超过1000元,我们又该怎么设计?

学生在开放式情景的引导下,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学生将综合的图形先差分成自己熟悉的图形,再结合各种图形的性质、特征,相互之间的角的关系、线的关系等相关的知识来解题,不仅让学生系统地整合了平面图形的性质,还增强了它们之间的联系和灵活性.

2. 多元化的生活情境

教师对生活的改编、加工和重组,使得知识的呈现更生活化、通俗化. 在教学中,可以利用直观的实物、多媒体、动手操作和游戏活动来建立多元化的生活情景,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由感性的参与上升到理性的对数学问题的思考,逐步地引导学生的探究.

例如在学习“不等式的实际应用”时,教师可以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结合生活先给学生建立一定的问题情景. 老师:学校组织学生参加为期两天的春游活动,三班男生如果每个房间住4人,则有19人没有房间住;如果住6人,则有一个房间住不满,那么三班有多少男生?有几个房间?

学生对这样的叙述不是很明确,也很抽象,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小木棍和画方块的形式,让学生动手摆一摆,亲自动手分一分,学生会逐渐地明白房间和人数之间的关系,得出其中的一些不等式.

学生:房间数为x,男生数为y,则有4x + 19 = y且6x > y,x,y都为正整数.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动手操作实践、小组讨论等多种途径对问题进行分析,使学生的思维不固定在一种单一的模式里,形成了多元化的解决方式,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思维效率,建立了灵活的课堂教学模式.

三、体验应用,领悟数学魅力

1. 在生活化的问题中获取数学知识

数学的逻辑性、抽象性使学生一时很难理解. 教师可以将知识隐含在生活现象中,在学生对现象的分析、思考、猜想、验证中,透过现象看本质,逐步找到其中蕴含的数学问题,也使得学生的思考有内容、有主题,而不是纯理论性的、空洞的思考,提高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兴趣.

例如在学习有关“函数”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对速度公式的理解,利用生活中的一些元素来建立对函数的认识.

老师:公共客车从学校到市区的行程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其中涉及几个量?哪些量是变化的,哪些量是不变的?

学生拥有坐公共客车到市区的生活经验,加上对速度公式的了解,非常轻松地就会得到答案:路程是不变的,时间和速度是变化的. 教师可以顺势建立函数的概念,引导学生对常量和变量有所了解,进而可以深入研究其中的变化.

老师:从学校到市区的路程是34千米,去了五次所用的时间分别是30、25、29、27、35、40分钟,那么我们计算一下公共汽车的速度?能不能用图示来表示这些数字?

在学生的计算中,反复地利用v = s/t公式,充分地了解了其中的关系,为建立v - t图奠定了基础. 使学生顺利地通过描点、连线建立了相关的函数图. 通过这样的学习,使学生发现了生活中存在的数学知识,摈除了以往单调抽象的讲课,课堂变得生动贴切.

2. 在数学理论指导中解决生活问题

学生对生活中存在问题的圆满解决,强有力地建立了学生的信心. 在数学知识的巩固和应用中,教师可以将问题建立在生活的基础上,使学生能看懂问题的实质是什么,促使学生利用数学知识来分析生活问题,积极地调动自己的知识进行纵向、横向的联系,来圆满地完成对生活中问题的解决.

例如在学习了有关“相似三角形”后,教师可以结合一些生活的元素来建立问题,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体会数学知识对生活问题的解决.

老师:大家看到咱们操场上的旗杆了没有,大家用什么办法来测量一下旗杆的高度?

学生都觉得那么长的旗杆要测量高度是一个很困难的问题,有的同学建议爬上去,有的同学则说要让旗杆“躺”下来,但是这些都不现实,也很困难,被一一地否决了,学生的思考一下子陷入了困境.

老师:我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个工具,这个1米长的木尺.

学生就更觉得不可思议了,除非将旗杆变小. 这不经意的一句话迅速点亮了部分学生的思维,产生了新的办法.

学生:我知道了,借用太阳的光线,在地面上建立木尺和旗杆的影子,我们只要测量出这两个影子的长度就可以了.

学生的回答使全班学生顿悟,立刻想到了相似三角形的应用,从而很快地计算出了旗杆的长度. 通过这样的学习,使学生见识到了数学的魅力和价值,同学们都有了想学好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最终还要为改造生活服务. 在教学中,教师要建立自己对数学的敏感度,能够轻松自然地捕捉、组合生活中的数学,建立数学与生活之间的桥梁,将学生的学习变得生活化、通俗化. 在教师看似信手拈来的生活素材中,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无处不在,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出发建立学生的兴趣和信心,使学生将数学学得更扎实、更接地气,为将来改造和创造生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王丽珍.初中数学教学生活化研究[J].学周刊,2012(28).

[2]杜友明.新课标下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J].考试周刊, 2008(25).

[3]张燕.中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应用研究[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0(11).

猜你喜欢
通俗化生活化初中数学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与秦志存先生《让传统诗词通俗化》一文之商榷
中华诗词(2021年6期)2021-12-31 08:31:24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甘肃教育(2020年2期)2020-09-11 08:01:38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甘肃教育(2020年4期)2020-09-11 07:42:34
让传统诗词通俗化
中华诗词(2019年10期)2019-09-19 09:00:00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活力(2019年22期)2019-03-16 12:48:58
古典音乐广播节目的通俗化表达探析
新闻传播(2018年5期)2018-05-30 07:02:51
例谈数学教学中的“顿悟”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1:00:03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8:59:50
学案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8:5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