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兴翠
生活处处皆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指出:“数学学习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运用. 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 ”明确指明了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体会数学,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数学的魅力.
为此,在数学教学活动中,需本着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教学思想,紧紧围绕“把生活中的数学引进课堂”,找准每一节内容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诱发学生学习解决现实问题的欲望,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反思等数学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从而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一、创设生活情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同在
在数学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体验,科学有效地创造生活情景,让学生在熟悉的数学生活情境中愉快地探究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规律,使学生感受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成功和乐趣.
例如,在学完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后,可创设此类情境活动:学校现在想用48米长的栏杆在教学楼前设计花圃,请你帮忙,画出你设计的草图,并求出它的面积. 帮助学校设计方案,大家肯定都愿意,同时,校园是学生所熟悉的环境,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很浓. 可能有的设计成长方形,有的设计成正方形,有的设计成“日”形……个个都会很努力,很投入地画图、演算,调动一切创造性思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寻找问题的最佳答案. 然后请学生说出自己的设计理由,再安排小组互相评价,学生在自然而然中学会了知识,同时会深切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同在. 再如,在教学“角”的概念时,我们可借助同学们都熟悉的钟表、墙角、张开的圆规等生活题材,启发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自主地提出数学问题:角有几个顶点?什么叫作角的边?角有几种?……这样让教材内容“走进”生活中,让学生在生活空间中学习,在生活实践中感知,加深理解教材所学内容,从而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体验自己生活中存在的数学,体验数学的无穷魅力,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发现生活素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会到身边有数学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而且有必要地还原数学知识的生活背景,把书本上的知识放在生活中来学习,让数学问题生活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在教学“线段”时可设计这样的一个问题:将弯曲的道路改道,怎样才能得到最短的道路?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从而总结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再如,教学“圆的周长”时,可准备一个孩子们非常熟悉的玩具——铁环(或呼啦圈等),并精心设计问题:“做这样一个铁环,你知道需要多长的钢筋吗?你是用什么方法知道的?”根据学生回答让学生分别用滚动法和绕绳法测量出它的周长,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就会发现,这样量很麻烦,而且得到的结果不准确. 这时,教师顺水推舟引导学生探索“圆的周长”究竟与什么有关呢?它的计算有没有规律呢?此时,学生就会自觉地通过小组间的合作、实验、交流,很快理解圆的周长与直径(或半径)有密切关系,并通过计算推导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 这一系列活动就会让学生切实体会到生活中处处面临数学问题,原来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身边就有数学,而且离得很近,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
三、联系生活实际,创新学生思维,探索解决数学问题
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具有形象性和启发性,它能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增强学习的动机和信心,有助于引导学生进入数学情境,也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画面,让数学贴进管理生活,在组织学生活动中,引导学生讨论解决数学问题. 例如,在“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的教学时,可在课前布置学生调查:明天我们要学习“百分数”,谁理解“百分数”,找找哪些物品上有“百分数”,想想表达什么意思. 这样布置后,学生一方面通过预习了解了百分数的表现形式和意义,另一方面又知道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用到百分数. 在教学中注意选择学生身边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数学问题,把生活内容引进课堂,让课堂教学生活化,使整个学习过程更活泼、生动,充满生活气息,使学生学会借助生活经验思考探索问题,培养他们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根植于生活. 我们把研究的目光注视到学生的生活中去,学生的生活是五彩缤纷的,充分利用起来将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学源泉. 让数学课堂成为生活化的课堂,让数学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