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叶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069-01
实践证明,只有学生亲身经历了生活,才能将切身的体验入脑入心,珍藏永远,这种体验对他的成长与发展会起到巨大的引导作用。经历教育作为一种大德育观,符合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规律,让德育回归生活,是当前学校德育工作改革与发展的价值取向。
一、抓住个体经历实施经历教育
生活是教育的源泉。学生的生活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就其个性而言,发生在学生个体中的经历也是千差万别的,一种特殊经历可能会改变一个人一生的命运。因此,教育工作者决不能忽视学生个体经历,要走进学生的生活,捕捉学生真实的直接经历,从中获取珍贵的教育素材,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否则,就容易丢掉身边鲜活的教育素材而不用,误入冥思苦想、刻意为学生设计教育活动的歧途。调查研究表明,有严重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学生,多发生在单亲家庭、经商家庭、无业家庭和贵族家庭之中。如果教师做生活的有心人,尽早地洞察影响学生的各种因素,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了解学生的喜怒哀乐,捕捉学生生活中的真实的个性经历,进行梳理、升华,使之成为教育的鲜活素材,那么就能够从学生不同的经历入手,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实施正确的引导,解开他们的心结,利用他们的特殊经历,实施积极有效的教育。这样,将会使整个教育过程充满真情实感,收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例如,我校三年级的一名学生,父亲得病瘫痪在床,母亲无业,家庭贫困使他丧失了学习的信心。班主任知道后,主动找他谈心,并组织学生组成爱心小组,共同帮助他,使他坚定了学习的信心,坚强了生活的意志。整个三年级的学生也因这种用特殊的经历,变得团结而有爱心。
二、开发生活隐形经历,实施经历教育
做生活的有心人,除了要善于捕捉学生个体经历外,还要善于发掘生活中隐性教育素材。可以说生活中处处有德育,事事见功德,只不过因为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经历,具有随意性、细微性和重复性,所以才会使学生不以为然,没有了情感体验。例如,有些家长接送孩子上下学可以说是风雨不误,父母爱子情怀至深至切,可反过来看孩子呢?他们中大多数似乎对别人的关爱熟视无睹,司空见惯。因此,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以此为契机,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使他们养成爱己爱人的良好道德品质。开发生活中隐性经历,要求教师要有敏锐的眼光,善于发现学生日常生活中有价值的隐性经历,通过组织和设计,使这些隐性素材显性化,成为开展经历教育的良好素材。
三、利用学生挫折经历,实施经历教育
顺境能陶冶人的性情,逆境更能培养人、锻炼人。在一个人的一生中,会遇到许多次挫折,经历许多次失败,能否正确认识和对待挫折失败,对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挫折和失败发生时,归因于自己,会使人吸取失败的教训,渴望下次成功;归因于他人,能使人产生报复和怨恨心理。因此,当学生在生活中一旦置身于逆境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勇敢面对困难和挫折,培养他们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热爱生命。例如,我校二年级的一名学生一向活泼开朗。一天,她突然变得沉默寡言,经常独自呆坐,不愿和同学交往,学习成绩不断下降。通过了解,班主任得知她父母经常吵架,正在闹离婚。得知这一情况后,班主任耐心开导她,教育她自爱自立,鼓励她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气。同时,老师还做了她父母的思想工作,让他们尽量给孩子以更多的关爱。经过一段时间,这个学生又像从前那样爱说爱笑,学习成绩也提高了。在逆境中实施经历教育,让学生感悟、体验、承受挫折和失败的压力,让学生经受逆境的磨砺,将有助于学生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对培养学生责任心、同情心、爱心以及战胜困难的勇气都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