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发展与积极作为的中国外交

2014-04-29 02:47陈世阳
理论探索 2014年2期
关键词:中国外交

陈世阳

〔摘要〕 相对于十七大报告,十八大报告外交政策文本既有“不变”的因素,又有“变”的因素。其“不变”体现了中国外交的稳定性:继续保持和平发展,这是基于中国发展的外部环境、发展的战略机遇及发展步骤与目标未发生重大变化;其“变”体现了中国外交发展的新趋势:向着更加积极作为的方向发展,这既是由于中国综合实力的提升为此提供了条件,也是日益增长的国家海外利益及国际政治形势发展的要求。不论是“不变”还是“变”,都是中国特色外交理论的组成部分,都是马克思主义“原则坚定性和策略灵活性相统一”传统在外交领域的体现与应用,都服从、服务于中国国家利益。

〔关键词〕 中国外交,十八大报告,十七大报告,外交政策文本,批判话语分析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4)02-0069-05

十八大报告是一种高度程式化的政治文本,有着相对固定的话题、图式、文体,也有变动的句法和词汇。其中对外政策部分重点阐述了党对国际形势的判断、看法以及应对之策,是国内外了解、解读中国对外政策的最重要依据之一。那么,如何解读十八大外交政策?如何认识十八后中国的外交趋势?笔者以十七大报告为参照对象,对十八大报告外交政策文本进行分析,描述后者的变与不变,解读其所体现出的中央对外政策倾向,并解释文本所反映的国内外社会现实;在此基础上,分析报告文本“变”与“不变”的统一关系,以便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央的外交政策和战略部署。

一、十八大报告外交政策文本的“不变”体现了中国外交的稳定性:和平发展

对十七大报告与十八大报告的外交政策文本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二者高度相似。十七大报告外交部分有八个自然段,共计1575字,十八大报告外交部分有九个自然段,共计1480字,都处于总报告的第十一部分。二者的主题相同,都强调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维护和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框架和内容相同,都涉及到国际局势、对外政策宗旨、发展道路、对外战略、外交布局,而且基本观点都是一致的。从文本分析角度来看,十八大报告与十七大报告外交政策文本在主题、内容、框架、结构上保持不变,体现了中国对外政策和战略的稳定性,以及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一贯立场和决心。

任何话语都是历史的产物,是特定语境下对社会现实的反映。笔者认为,对十八报告外交政策文本的不变主要是基于下述几个原因。

第一,中国发展的外部环境并未发生重大变化。世界局部动荡,总体稳定的态势未变。虽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局部冲突和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全球经济失衡加剧,南北差距拉大,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但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世界局势从总体上看趋向缓和,世界上维护和平的力量仍在增长,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避免新的世界大战是有可能的。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家间相互依存紧密,为世界和平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第二,中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未发生重大变化。正如十八大指出:“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1 〕 (P16 )因为中国持续发展的国内外基本面未变,外部环境有利因素依然存在:全球化、多极化、和平与发展总趋势的持续,世界科技革命孕育新的突破,这都为中国利用有利外部环境和资源,发挥比较优势、后发优势,实现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经济全球化仍处于调整深化中,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的重组和流动进一步加快,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全球产业转移仍在进行,中国仍处在全球产业链条的中段,处于承上启下的相对有利地位。〔2 〕特别值得重视的是,中国实力的增强和影响力的提高为下一步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2013年,中国人均GDP 5414美元,城市化水平刚过50%,中国的人口、市场优势依然存在,对世界的吸引力依然很强。2012年中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1117亿美元,在吸引外国投资总额方面超过美国成为最大的外商投资首选地,这是发展中国家吸引的外国投资总额首次能够与发达国家匹敌。同时,中国发展的内在动力依然强劲。世界发展的历史表明,在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之后到12000美元之间,整个消费、投资结构都会支撑经济较快发展。以上说明,我国仍处在经济起飞阶段,内部因素将是我国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动因。

第三,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步骤与目标未发生重大变化。目前中国正处于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处于大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小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中国现代化建设战略的目标、步骤未变,作为服务于内政的外交,也没有必要作出重大调整和变化。并且实践证明,我国现有的外交战略和政策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十八大报告充分肯定了过去十年外交工作取得的成就:“坚定维护国家利益和我国公民、法人在海外合法权益,加强同世界各国交流合作,推动全球治理机制变革,积极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话语权进一步增强,为改革发展争取了有利国际环境。” 〔1 〕 (P4 )因此,我们应坚持现在行之有效的外交战略和政策,继续服务于现代化建设的大局。这些方针政策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符合我国国情和时代发展潮流的正确方针,构成中国外交的独特品格和精神支柱,将长期坚持。〔3 〕

外交政策是国家行为体基于自身利益与目标的考量而对外部环境作出的一种反应。由于国际大环境并未发生重大变化,中国仍处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目标也未变化,因此中国的外交政策理应保持稳定。十八大报告外交政策文本的不变正是对这种社会现实的映射。

二、十八大报告外交政策文本的“变”体现了中国外交的新趋势:积极作为

与十七大报告相比,十八大报告外交政策文本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出现了一些新的词汇和提法,二是使用了一些具有特定含义的名词、动词和副词。这些变化传递着中国外交的新趋势:积极作为。(1)十八大报告中“国际金融危机、新干涉主义、颠覆别国合法政权、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网络安全”等新提法反映了中国对国际社会热点和重大问题的关切;“新型大国关系”写入十八大报告体现了中国“突破大国兴衰历史宿命、构建和平共赢新型大国关系的政治意愿和历史使命感” 〔4 〕 (P1 )以及主动塑造国际秩序的取向;在报告中特意点明“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等多边国际组织,体现了中国积极推动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在国际社会发挥更大作用,促进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的诉求;强调“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体现了中国对国际政治新形势的积极反应及外交形式的创新;“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的新提法,将中国参与国际事务,承担国际责任的积极负责任的态度鲜明地表达出来。这些新的话语表明中国外交政策将更加积极主动。(2)对于中国的发展道路和对外政策,十八大报告和十七大报告有着相同的宣示:中国政府和人民都将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不同之处在于,十八大报告表述为“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们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决不会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接连用了“坚定”、“坚决”、“决不”三个语气坚定的副词,并形成排比,来加强气势,清晰有力地表达和传递了中国的对外政策和底线,体现了中国外交的自信。(3)十八大报告和十七大报告中关于中国对外经济关系和国际经济秩序的表述,都涉及到南北发展差距、支持发展中国家发展、经贸纠纷、国际经济制度和贸易投资便利化问题。对应这些问题,十七大报告中应用的词语是“支持”、“支持……完善”、“按照”、“扩大”、“依法保护”、“决不做”,更多地强调中国对国际经济秩序和制度的责任、义务,姿态更加内敛和谦和;十八大报告中则应用了“致力于”、“加强……协调”、“权力与义务平衡”、“参与治理”、“反对”等词汇,透露出中国要求平等参与国际经济治理,更加强调自己的合法权益。另外,在党代会报告中,十八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要“维护我国海外合法权益”,体现出中国对自身利益的关注。两相对比,十八大报告文本凸显了中国外交更加务实的趋向。

总之,十八大报告外交政策文本的变化体现出中国外交新的趋向:更加积极作为。这种变化是对现实变化的反映,可以从文本产生的具体社会实践中寻找原因。

一方面,中国综合实力的提升为外交新变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使中国外交有条件向着更加积极作为的方向发展。

过去五年,“我国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显著提高,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 〔5 〕。我国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经济总量连续跨越上新台阶,在世界的排名稳步提升。2010年我国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经济成为带动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引擎。近几年我国实力的提升,特别是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的增长为中国外交更好地维护国家利益,为中国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对外政策提供了更多选择和可能。首先,经济实力的增强使我国在国际经济“竞技场”中处于较为有利的位置。这种优势成为对外交往和促进国家利益的有效工具,由此带来的“外溢”效应,明显提升了中国在国际社会其他领域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可以更好地实现国家利益和战略目标。其次,军事实力的增强为我国外交和国家利益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在全球化的今天,军事手段仍是维护和谋求国家利益的不可或缺的手段。随着实力的增强,中国海军走向蓝海,为维护中国海洋权益,维护海洋通道和海外利益提供了强有力的后盾。例如,2008年以来,中国已经在亚丁湾为国内外船只常态化护航四年多,有效保护了亚丁湾航道安全,充分展示了中国海军维护国家发展利益的实力和决心,树立了中国积极承担国际责任的大国形象。

另一方面,日益增长的国家海外利益及国际政治形势的发展也要求中国外交向着更加积极作为的方向发展。

首先,日益增长的国家海外利益需要中国外交政策作出调整。随着对外交流频繁,中国在海外形成了庞大的利益。(1)中国经济的原料和市场严重依赖国际市场。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高达60%,原油的51.3%,铁矿石的69%,都依靠进口。(2)中国的海外投资规模日益扩大。规模庞大的央企投资涉及境外单位达数千家,而央企境外资产更是超过了4万亿元。在世界各地矿山、森林、集装箱码头等中国海外资产多的时候达六万多亿美元。(3)中国的出境人数庞大。中国是全球第三到第四位旅游大国,现在一年出境人次达到了七千多万,中国籍留学生占到全世界留学总量的1/7 〔6 〕,中国还有大量海外务工人员,并且这些都还在快速增长中:仅2012年一年,全年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额77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8.6%;全年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完成营业额116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7%;对外劳务合作派出各类劳务人员51.2万人,增长13.3%。 〔7 〕与此相伴生的是中国海外利益的安全面临巨大压力和挑战。商务部有一个估算,仅在2011年利比亚危机中,中国直接受影响的各种工程企业、项目初步的估算合同金额超过一百八十八多亿美元。日益增长的海外利益是中国国家利益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对维护国家安全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都需要中国外交提供强有力的维护和保障,需要中国外交更加积极主动务实。

国家利益是决定外交政策和行为的根本因素。中国海外利益的全球拓展和面临的挑战要求中国外交的方式、策略进行调整以满足现实的要求。中国需要正确界定自己的国家利益,在维护和实现国家利益方面要有全球眼光,要具有多维性、系统性、战略性和前瞻性,使中国在海外利益的实现、拓展和维护的进程中,不是一个被动的“刺激—反应”过程,而是一个积极参与的过程 〔8 〕。

其次,国际政治新变化要求中国外交作出相应的应对。十八大报告外交部分中“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网络安全、反对颠覆别国合法政权、二十国集团、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公共外交和人文外交”等提法体现了国际政治的新变化。(1)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网络安全已成为威胁人类安全与发展的全球性问题,需要国际社会高度重视,共同努力解决。其中,网络安全问题较为突出。随着网络的进一步发展,人类对网络依赖的加深,网络成为各种力量较量的新战场,维护网络安全成为人类共同的重大利益。2013年斯诺登揭露的 “棱镜门”事件再次向世人敲响了网络安全的警钟。中国网络安全形势并不乐观,中国是遭受网络黑客攻击最多的国家之一。并且,中国网络的关键设备和技术严重依赖进口。这些进口的网络技术和产品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安全漏洞,使中国经济发展和网路安全等存在巨大的安全威胁。(2)“反对颠覆别国合法政权”是针对2011年以来一些国家在未得到联合国授权的情况下推翻西亚北非地区合法政权的新霸权主义而言的。这些霸权行径在国际上造成了恶劣影响,严重违反了联合国宪章和宗旨,加剧了该地区矛盾和动荡,与中国一贯的外交立场不符,因此中国在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反对。(3)二十国集团、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这三个国际组织的主要成员是发展中国家,也是中国发挥国际作用的重要多边舞台。发挥这些组织的作用,有利于提升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和作用,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多极化进程。中国应充分利用好这些多边舞台,推动世界和平、发展、合作,为自身的和平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4)公共外交和人文外交是针对国际政治和外交领域的新变化提出的。随着国际社会的发展,外交出现了多元化趋势。国际上公民社会的出现使民众成为重要的外交主体和对象,针对民众的语言、宗教、民族、思想、文化、教育、科技、旅游、体育、人口等社会领域的跨国交流成为外交的新领域。国际社会行为体的多元与外交领域的扩大,使传统的政府间外交已不能适应新情况。这就需要对外交形式进行调整。公共外交和人文外交就是针对这种新变化提出来的,并且中国在这些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工作,例如举办奥运会、世博会,设立孔子学院等。中国崛起的过程中还需要开展大量的公共外交、人文外交来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获取国际舆论的理解、支持,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

三、十八大报告外交政策文本“不变”与“变”的统一体现了中国外交的理论依据

除了对立与区别外,还应看到十八大外交政策文本的“变”与“不变”都是中国特色外交理论的组成部分,都是马克思主义“原则坚定性和策略灵活性相统一”传统在外交领域的体现与应用,都服从、服务于中国国家利益。

第一,外交文本中的“变”与“不变”都是中国特色外交理论的组成部分。中国特色外交理论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础上,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外交的实践而形成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部分。十八大报告中关于外交部分的论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理论” 〔3 〕,是中国特色外交理论的组成部分。一方面,它继承了十六大、十七大以来中国外交中的总体思想、战略思想和政策思想,坚持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强调全球化、多极化的趋势未变,重申中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全面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另一方面,根据新形势,它又提出了一些新思想、新论断和新观点,发展了中国特色外交理论。十八大报告提出,“中国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提倡“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8 字旗帜”和“12 字精神”使我国对外政策的内涵更加丰富,目标更加明确,体现了中央对国际形势发展的正确判断,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针对性 〔3 〕。此外,十八大报告中“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网络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扎实推进公共和人文外交,维护我国海外合法权益”等新提法,反映了中国对国际形势的新判断和外交政策的创新。

第二,外交文本中的“变”与“不变”是马克思主义“原则坚定性和策略灵活性相统一”传统在外交领域的体现与应用。从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以来,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就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传统,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历来坚持和倡导的基本方法。马克思、列宁、毛泽东和邓小平都是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的杰出典范。邓小平明确指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则,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违背,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一定要和实际相结合,要分析研究实际情况,解决实际问题。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这是一切共产党员所必须牢牢记住的最基本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 〔9 〕 (P114 )十八大报告中外交政策文本中的“变”与“不变”正是马克思主义“原则坚定性和策略灵活性相统一”传统在外交领域的体现与应用。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时代主题依然是和平与发展等基本未变,这些都规定了此前中国推行的行之有效的外交战略和原则应保持不变。同时,国情、世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必须对新的形势作出应对。十八大报告外交政策的变化说明:为了更好地贯彻外交的基本原则和战略,在新形势下,中国外交在具体的方式、方法、策略上作出了灵活调整。这既保证了中国外交的正确方向,又有利于解决中国外交面临的实际问题,体现了原则性与策略性的辩证统一。

第三,外交文本中的“变”与“不变”都服从、服务于中国国家利益。一方面,十八大外交战略和政策的“不变”有利于树立中国负责任、讲信誉的大国形象,有利于中国和平发展。良好的形象是国家追求的目标,是国家利益的组成部分,也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构成。树立良好国家形象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保持外交战略或政策的稳定性。1982年邓小平指出,中国在国际上,“有两条大家是信得过的,一条是坚持原则,一条是讲话算数” 〔10 〕 (P415 )。讲信义最主要是言行一致,政策稳定。十八大的外交政策继承了改革开放以来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对外开放战略,坚持维护、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宗旨,以及一贯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立场,体现了中国负责任、讲信誉的大国形象。特别是在中国与国际社会关系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中国强调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给予国际社会明确的行为预期,减少国际社会的误判,减少中国和平发展的外部阻力,从而为国家的和平崛起争取更为稳定、友好、合作的外部环境。

另一方面,十八大外交战略和政策的“变”有利于在新形势下更好地维护国家利益,维护世界和平发展。由于国家利益的调整和国际局势的不断变化,外交政策应保持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以应对内外局势的变化,更好地维护国家利益。针对国际政治、经济、安全形势发生的新变化以及中国面临的新挑战,十八报告对未来中国外交工作提出一系列新要求,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和现实性。针对近年来中国面临的领海争端的复杂局面,报告强调“中国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决不会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明确地向国际社会表明,中国绝不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绝不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 十八大报告在原有的“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之上,增加了“共赢”二字,主张在国际关系中合作共赢。这是中国基于全球化的发展和人类共同利益的增多提出来的,是针对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而言的,也是针对“中国发展威胁论”而言的,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表明了中国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立场。这不仅有利于维护中国的利益,还有利于增进人类共同利益,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总之,话语与社会之间互相建构。以上分析、解释表明话语是对社会的反映,社会塑造和影响着话语。但是话语作为一种社会实践,“不单纯反映社会,它直接参与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的构成” 〔10 〕。话语通过社会认知这个中介,影响行为体的行为选择,从而参与到社会过程。对话语分析、解释的意义之一就在于此。对十八大报告外交政策话语的分析,目的就在于力图揭示政策话语背后的社会现实,使大家更清楚地认识、理解中央的对外政策,把握中央外交政策的原则和新动向,从而在实践中指导自己的行为,自觉地服从和服务于中央的外交部署。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王在邦.试论战略机遇期新阶段内涵与条件的变化〔J〕.现代国际关系,2013(2).

〔3〕杨洁篪.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 做好新形势下的外交工作〔J〕.国际问题研究,2013(1).

〔4〕袁 鹏.关于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战略思考〔J〕.现代国际关系,2012(5).

〔5〕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2013年3月5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EB/OL〕.新华网,2013-03-05.

〔6〕王逸舟.十八大与战略机遇期〔EB/OL〕.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12-11-10.

〔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国家统计局网站,2013-02-21.

〔8〕刘新华.论中国的海外利益〔J〕.当代世界,2010(8).

〔9〕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0〕辛 斌.语言、权力与意识形态:批评语言学〔J〕.现代外语,1996(1).

责任编辑 周 荣

猜你喜欢
中国外交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外交顶层设计
中国外交语篇中的概念隐喻分析
中国外交的战略构想
全面从严治党为中国国家形象“加分”
中国的G20领导力
发展中的中国和中国外交
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对外交往空间广阔
2015中国外交理念、实践盘点
南南合作框架下的中国气候援助
改变全球格局的战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