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国忱
〔摘要〕 我国哲学学科分类比较细,彼此之间缺乏交叉,其设置处于分离状态。哲学横向与纵向的交叉、各学科的碰撞和互补、发展阶段的差异、彼此的分离与隔绝,客观要求我国哲学学科从分离走向整合。实现我国哲学学科整合发展,必须坚持研究思路的系统性、理论旨趣的指向性、观点表达的思辨性、整合方法的合理性,采用空间整合法、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研究方法、社会实践法、信息共享整合法,使哲学学科在更高层次上走向整合。
〔关键词〕 哲学学科,分离,整合,要求,方法
〔中图分类号〕B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4)02-0012-04
一、目前我国哲学学科的设置处于分离状态
我国传统哲学学科的重点是马哲、中哲、外哲,后来在哲学学科之下包含八个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伦理学、逻辑学、美学、科技哲学、宗教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虽然作为二级学科,但指导地位没有动摇,基础性、龙头性特点没有改变。近几年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从二级学科正式确立为国家一级学科,“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哲学”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重要变化。从内容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因而把“部分”与“整体”都作为一级学科或都作为二级学科显得有些牵强。从功能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与灵魂,起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其具有一级学科的性质也有据可查。如何给马克思主义哲学定位已成困扰难题。当前出现了哲学与具体学科的连接:或者把哲学理解为具体学科的后缀、展开和应用,具体学科是其中的主词;或者把哲学理解为主词,把具体学科作为前缀或前置词,以便使哲学更加细化和具体验证,但它却不能包括大量丰富内容。社会哲学、政治哲学、价值哲学、经济哲学、实践哲学、科技哲学、文化哲学等都属于此类范围,似乎它们相当于二级学科之下,但又都难以归属到某一二级学科。以前认为马哲的地位至高无上,对西哲进行评判,从对立达到相互观望和彼此吸纳。究竟把哲学作为具体学科的概括总结,还是把具体学科作为展示哲学的一个窗口,或者把哲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各种观点纷至沓来,但却形同虚设。尤其重要的是,把我国纳入世界框架之内,就会发现我国经济稳中有进、稳中向好,而在哲学领域虽然功不可没,但其差距却十分悬殊。其原因在于,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或“最新成果”作为最高标准,阻碍了哲学的全球胸怀和国际视野;或者在“论坛”具有较大的宽松余地,但在“讲坛”却不可越界,忽视了观点重复形成的负面效应;或者在基层提倡学科交叉,但却担心上级检查出现违背学科边界再次返工的可能性嫌疑;或者打破学科界限实现研究成果共享,但却担心出现政治风险而自我约束有加。所有这些,说明我们的哲学研究还没有完全纳入世界版图,我国的哲学研究与世界发展进程存在着时间差,这个时间差随着我国社会发展正在不断缩短,排除人为因素干扰,主动地把我国哲学研究与世界列车接轨,更加切实可行。甚至可以说,我国哲学学科的分离,比古典哲学有进步,哲学整合比哲学分离又有新的飞跃。当我们切入哲学分离的内部,就会发现哲学分离过程经历了适应、不适应和哲学研究范式生成三个阶段,现在正处于从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的过渡期。这一过渡期也是哲学整合在哲学分离内部从萌芽到成熟的转换期。哲学分离越来越细,尤其对那些社会重大问题的分析与解决,已经出现了哲学学科之间以及哲学与现实问题之间的交叉与融合,更加限定哲学用语的应用范围,开拓哲学的研究空间,提高哲学思维的正能量。哲学的深层结构预示着哲学整合的合理性、合法性和可行性,就会“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列宁),驰入哲学整合的快车道。只有坚持多元、开放、包容和互惠,进行学科交叉,把哲学的触角伸向各个领域,及时感觉时代跳动的脉搏和时代精神,多种哲学学科相互交叉渗透就会呼之欲出,学科划分的难题就会迎刃而解。
在更深层次上,哲学表现为理论“形态”,即形状神态、形状姿态、表现形式、事物形状、结构要素,是外与内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是一种社会现实存在的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总体。不是个别表述,而是外部世界的概念表述和逻辑体系;不是文字堆砌,而是符号和思想的统一;不是单纯的知识罗列,而是渗透时代精神的哲理思想。
在国外,哲学不仅仅区分为许多学科,而且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1994年葡萄牙组织了世界跨学科大会,颁行了“跨学科章程”,提倡“‘横跨和‘超越不同学科以求达到语义和实践上的统一性”,号召超越专门学科,加强对话,以跨学科智力形式迎接世界复杂性问题的挑战,用多层次、多纬度的研究弥补单一学科研究的缺陷。在国际上成立跨学科研究协会,召开联合国会议,有力地推动了科学的发展。通过初步统计,在目前比较成熟的5500门学科中,交叉学科总量已近2600门,占全部学科总数的46.8%。若以1901~2000年之间每25年为一阶段,跨学科为背景的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人数占整个诺贝尔奖获得者人数的29.73%、38.64%、40.56%和49.07%,上升趋势十分明显。最早由哲学家、语言学家和人类学家开启的多元论的讨论,现在已经找到了进入政治和社会科学、心理学、文学和文化研究、历史和教育的通道。“在这种对多元论的兴趣爆发背后,是转变观念的激动——认识到关于一个既定的主题,不只一种‘正确的或‘真实的论点。这样理解的话,多元论就是对旧的哲学信仰的挑战,因为那种信仰认为,关于存在的东西、构成知识的东西和道德涉及的东西的问题,只有一种正确的答案。” 〔1 〕 (P1 )
现代西方哲学思潮,其流派之众、队伍之庞大、著述之丰盛,为历来所罕见。时代越发展,问题也就越多,哲学探索就越广泛和深入。西方哲学并非杂乱无章,而是促进了科学的大分化和大综合。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渗透,整体性观点和方法不仅为自然科学家,也为人文思想家所重视,因而,科学主义思潮中的有些派别开始从更广阔的社会背景和更深刻的人文价值上研究科学哲学问题,而人本主义思潮中的某些派别也开始用系统的方法和结构的方法来研究社会和人。由此可见,现代西方哲学已经不停留在众多哲学学科和哲学流派,而是多向度、全方位、立体化描述世界图景,以哲学整合的庞大气势与经济全球化相呼应。
二、我国哲学学科整合的必然性
在哲学领域进行交叉研究,说明哲学研究达到新的发展阶段。在此之前,分门别类和各自为政,说明不同哲学学科、哲学与具体学科处于笼统状态,没有达到整体把握。后来不同学科逐步分离出来,以便于专门研究。同一学科的范畴、内容长期变化形成了谱系,对于独立学科的发展起推进作用。但自我封闭、唯我独尊,缺乏吸纳百川和概括提升。为挽救危机,论证自身的合法性,解读经典文本和外文资源,这种从目的论出发进行自思和苍白无力的“独白”,缺乏山涧溪流涌动,不仅没有体现哲学的开放和批判精神,而且引用权威话语,其结果适得其反。
坚持己见、满足自家之言,在文化领域也有反馈。我国文化长期逆差,存在“文化赤字”现象。这种巨大的文化逆差已经妨碍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对外文化交流,最终会影响中国的和平崛起。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改变哲学学科分布,是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层原因。正因为文化是哲学的展开,哲学是文化的核心。促进文化与哲学的彼此渗透与交相辉映,形成巨大的软实力,才能推动社会的繁荣昌盛。
第一,哲学纵向和横向交叉发展已成为时代的需要。通过对CSSCI数据的分析,寻找问题之所在,进行宏观梳理,有参考的必要。唐正东教授指出我国在“学科领域内跨机构合作的比例相对还较低(35.54%),这与以国家目标为导向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的研究需要来说,还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因为重大课题的研究往往需要多个机构之间的跨机构合作。” 〔2 〕在“理论分析层面的关键词应当说至今还被关注得不够。这说明,怎样完成从对象域到问题域的深化,依然是摆在本学科学者面前的一项任务。” 〔3 〕郭华提出“对学术前沿问题的追踪能力还不强,对本学科基本问题域的界定还不够清晰,健康的学术批评制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等。” 〔4 〕总的来说,我们的不足:一是成果数量多,但质量不高。二是没有系统掌握哲学的精髓,反而将自己的话语加给马克思。三是对马克思哲学的研究还停留于表层,对理论剖析和拓展的层面仍然有限。四是GDP增长速度高于西方,但在理论透视“现实”的社会影响力严重滞后于西方。根据数据显示:文化产业与GDP的比重,美国30%,日本12%,印度6%,而我国还不到4%。2011年2月10日在新浪网、国际在线、新华网、网易公布以《我国论文数量居世界第一 引用率排在100名开外》为题的新闻报道,是对这一问题的有力旁证。
马克思主义哲学既需要密纳发猫头鹰的历史反思,也需要高卢雄鸡的未来报晓;既需要具体学科的哲学提升,也需要哲学的基层寻根;既需要哲学的文化撞击,也需要哲学的社会辐射;既需要哲学的问题意识,也需要研究的范式创新;既需要哲学的舆论渗透,也需要哲学的提炼概括;既需要学科交叉,也需要百川呼应;既需要历史传承,也需要逻辑推导;既需要个性张扬,也需要社会互动。总的来说,形成相互交融的良性互动,营造跨学科研究的舆论环境,建立以重要领域为主攻方向的研究领域,善于吸取多种学科的思维导向和研究方法,拓宽视野,培养以重大问题为焦点的跨学科优秀人才,促进个体研究向团队研究的过度。敦促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渗透,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学科的交叉融合。
第二,各学科的碰撞和互补成为学科发展的主旋律,哲学无国界已无悬念。不能笼统理解“哲学则是关于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毛泽东),也不能把哲学看成“与科学、宗教、艺术等各种文化形式平起平坐的一种文化形式”(孙正聿)。哲学要以各种二级学科为窗口,以文化辐射为舆论导向、以具体学科为支点,特别要以资本一体化、经济全球化为基础,进行国际合作成为日益重要的研究方式,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哲学对人类生存态度的自觉,无论是改造论、并行论还是对话论,都从特定视角对哲学发展的诉求和寻根。从交叉学科看问题,就应该得出“在人类调整其与社会存在的关系时,二者都发挥各自必需的作用,作为生活手段,任一方都不能完全替代另一方。因此,社会科学家与人文学科的学者,都应抛弃存在于二者之间的反唇相讥和冲突,携手合作,确定各自然而又彼此互补的利益与活动范围” 〔5 〕 (P307 )。证明“科学是内在的统一体,它被分解为单独的部门不是由于事物的本质,而是由于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实际上存在着从物理到化学,通过生物学、人类学到社会科学的连续链条。” 〔6 〕 (P4 )
第三,在时间、空间方面,各种学科都处在孕育、产生和发展的不同阶段,学科之间既前后有别,又相互关联,为哲学走向整合提供平台。就理论本身而言,应该既熟悉各个学科的基本理论,又能从整体上进行高度概括。但是在风起云涌的社会背景中,难免遭受诸种条件的限制,特别是在历史形成的、先定的条件下,仅仅关注历史发展的某一阶段,往往视野受限,而应该进行历史回顾和未来前瞻,进行信息比对、实现历史传承。在空间上,不同的地理环境,各门学科各有千秋,研究范式也有区别。东方和西方进行工业革命相差200多年,作为理论支撑的具体学科的进度也差距甚远,与具体学科相伴的哲学,往往也有在本体论—认识论—语言学链条的不同定位,这就决定了语言交锋形成的某些并存或差异现象。信息网络既给人们提供了相互交往平台,也难免形成利用网络垃圾以次充好。这需要打破地域的局限,向世界舞台冲刺。马克思主义是在扬弃古典理论基础上形成的,同样在今天广泛吸取世界经验,进行梳理归纳,才能形成适合于中国国情的基本理论。只有磨平时间差、空间域的两个维度,才能大刀阔斧、抨击时弊,两路相逢才能勇者胜。
第四,哲学学科的分流和隔绝,使学科整合与相互参照显得尤其重要。哲学要求开拓新领域,用更清晰的观点、概念与范畴,给予更深刻的理解。跨科学、跨国界研究,寻找重大社会问题的焦点,建立整合互补、同中生异的方法,挖掘不同理论的内在联系,扩大哲学境域,增加对话与合作的可行性。把哲学融入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学科,通过毛、邓、江、胡形成中国最新成果,把哲学同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联系起来进行研究。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影响力的提升,加大哲学的再造能力,把哲学的多学科“编织”为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将学科整合萌生的差异性、多变性,给予合理引导,扩大哲学的沟通与和解。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对社会规律的总结概括因而具有一元性、正统性、经典性的发展模式,同时又具有从一元性逐渐向多样性、正统性向普适性、经典性向大众性发展的趋势。多样性不是相互分离的,而是在更高的层次上,从纵向、横向进行多种重组和沟通,产生更为深刻的思想文化。马克思主义通过分流而实现的整合提高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哲学领域只有通过争鸣,才会出现千姿百态、各具特点的哲学理论。
三、我国哲学学科整合发展的要求及方法
我国哲学从分离到整合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研究思路的系统性。系统揭示马哲、西哲、中哲、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没有不言而喻的绝对,而是寻找理论对事实的具体关联,通过细致的梳理,丰富哲学内涵。第二,理论旨趣的指向性。把注意力放在当前建设和谐社会的坐标中,以国情、民情和社情为要点,进行辩证综合,增强研究的现实使命感和责任感。第三,观点表达的思辨性。显为人知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交往理论、整体有机论、家族类似、科学共同体、科学研究纲领、怎么都行、大众哲学等等都是哲学经典,都是对各个哲学学说的反思、批判和重建,要保稳定促和谐,关切社会,捕捉、预见和呼唤时代精神,使成果带有哲理性。这就像美国当代哲学家莫尔顿·怀特提出的:“当我们一旦弄清楚学科之间没有明确的分界线,而且没有一门学科可以称得起在认识分类表中占有一个惟我独尊的位置时,当我们弄清楚了人类各种经验的形式也和认识同样重要时:只有到那个时候才算打通最广义的、关于人的哲学研究的道路。” 〔7 〕 (P243 )第四,整合方法的合理性。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相融共生,是哲学学科从分离到整合的关键。在古代出现了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到了近代各门学科从哲学中分离出去,分门别类进行研究,从开始的积极到后来的消极在林耐身上得到体现。哲学学科的兼容与整合,是对学科分离的否定和质的超越。但“整合”不是等同,整合之后还各有侧重,应该把哲学质量放在第一位,促进哲学质量的提升。
为实现哲学学科从分离走向整合,需要运用横断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研究方法。
第一,空间整合法。用世界“哲学版图”看哲学,从“中西马”相互渗透入手。20世纪下半叶西方哲学发生了变革,以重大问题为中心,超越了国家和学科的分野;以对话为前提,寻求相互交流、理解的平台;以共同切磋为主线,强调跨学科的良性互动和观点演进形成的巨大哲学阵容。我国学科相互隔绝、缺少横向联合,容易形成中西差距感和改进的紧迫感,这是理论研究的起点。
第二,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研究方法。提出哲学主题,对人类精神的关怀,对科学技术的提升,以全球问题为焦点,避免独立学科形成的相互冲突、纠缠、排斥和历史错位带来的消极因素。提倡对重大问题和事件,用历史、逻辑的方法进行综合,对当前流行的语义学、句法学、语用学、信号学,对明喻、隐喻、借喻等前沿问题进行分析。
第三,社会实践法。反对以先定和预设为前提,主张与时俱进和超越,用平等、互利、包容的研究范式,认识大量的社会现象,对理论难题进行解决。把民主、自由、并行不悖的学术气氛贯穿课题始终。要求得到信息载体的认同、组织的支持和政策的扶植。
第四,信息共享整合法。世界格局正在重组,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的生存方式,为信息交流提供新的平台。浏览大量文献,是诸多学者在同类问题上协同攻关的重要手段。崇尚认真、宽容、自由,提倡求实、探索、建设,形成流派突起、学说纷呈和观点交织的研究局面。
哲学学科整合有助于解决有争议的各种问题,吸纳百家之长,形成思想繁荣、观点各异的主流话语。用时代精神把握现实和透视现实,对复杂社会现象进行观察、解释和整体把握。哲学是历史演进的产物,是人类精神的结晶。哲学不仅要自我批判和发展,对自身的理论前提和原则不断进行自我审视、自我评价、自我扬弃和自我超越,使人类精神更加丰富多采。哲学学科整合昭示着,真正的哲学应该“成为世界的哲学,而世界也成为哲学的世界”,只有当“这种哲学冲破了固定不变的,令人难解的体系的外表,以世界公民的姿态出现在世界上”。〔8 〕 (P120-123 )
参考文献:
〔1〕〔爱尔兰〕玛丽亚·巴格拉米安.多元论:差异性哲学和政治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0.
〔2〕唐正东.社科学者与机构学术影响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2).
〔3〕唐正东.马克思主义理论领域的期刊影响、研究热点及未来走向分析〔J〕.湘潭大学学报,2009(1).
〔4〕郭 华.马克思主义学科的研究概况、基金论文及学科论著分析〔J〕.湘潭大学学报,2009(1).
〔5〕〔美〕伯纳德·巴伯.科学与社会秩序〔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6〕〔德〕普朗克.世界物理图景的一致性〔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7〕〔美〕莫尔顿·怀特.分析的时代——二十世纪的哲学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责任编辑 苏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