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康才 刘恒斌 檀时龙
[摘 要] 玉米是南京浦口区的主要农作物,也是南京及周边地区的主要鲜食玉米的供应渠道。本文以南京市浦口区玉米产业现状出发,简要提出了鲜食玉米的增产增效模式,以供读者参考。
[关键词] 鲜食玉米 增产 种植管理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11-0206-02
浦口区玉米的生产发展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示范种植,以后逐年扩大,到2003年种植面积达3万多亩,遍及桥林、星甸、永宁等街道,主要以收获玉米籽粒为主。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由温饱转向养生,膳食结构在不断改变,种植玉米以鲜食为主,且面积稳定在1.5万亩左右,目前已成为该地区的特色产业,为我区及南京周边地区提供鲜食玉米的主渠道,这不仅提高了种植效益,又促进了身体健康。2012年开始近3年时间,在浦口区桥林街道认真组织实施了鲜食玉米高产增效创建工作,通过制定创建方案,落实创建责任,突出示范引领,狠抓技术指导服务,不断创新、集成、组装高产栽培技术,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为当地鲜食玉米生产的发展再上新台阶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鲜食玉米高产增效创建实施概况
自2012年开始连续三年在浦口区桥林街道组织实施鲜食玉米高产增效创建工程,实施地点位于桥林街道双垅圩区,涉及双垅、滨江2个社区,自然条件优越,紧靠长江,水资源充足,空气质量及水资源符合检测标准。田块平整,格田成方,土种为江淤土,土壤肥力中等偏上。沟、渠、路建设配套完善,交通便捷,以种植玉米为主要作物,是我区主要鲜食玉米主产地。拥有南京双垅、兰花玉米种植专业合作社2个,具备较完整的农机器具和机械化作业能力。
二、鲜食玉米高产创建实施取得的成效
1.增加产量
2012—14年浦口区认真组织实施桥林街道鲜食玉米高产创建工作,鲜食产量得到了显著提高。平均亩有效株4453.4株,每株1.25穗,平均单穗鲜重216.2克,亩产鲜食玉米1203.5公斤,比该地区前三年鲜食玉米平均亩产965.5公斤比亩增产238公斤,增24.65%。其中3000亩核心示范方平均亩产鲜食玉米1246.7公斤,比万亩片亩增产43.2公斤,与前三年平均亩产比亩增产281.2公斤,分别增3.6%和29.1%;高产田亩产鲜食玉米1326.5公斤。
2.提高效益
一是增效显著。近三年平均亩产鲜食玉米1203.5公斤,按市场平均售价2.4元/公斤计算,亩产值2888.4元,扣除亩成本960元(含人工),亩纯收益1928.4元,示范片平均总纯收益1986.8万元;与前三年平均亩产965.5公斤比亩增效益571.2元,总增效益588.5万元。二是示范带动推广。通过高产增效创建活动的开展,示范推广新品种、玉米早播早栽保温设施栽培、玉米间(套)作、大小行或等行窄株等不同方式栽培,实现保全苗,促壮苗的高产栽培模式,全面带动和提高全区鲜食玉米生产种植水平,种植面积逐年扩大,玉米鲜食已成主流,同时辐射带动了周边地区鲜食玉米的生产发展,实现高产高效。三是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通过万亩示范片的建设模式,培植种植大户,开展了专业化服务,探索了集约化生产新模式,发挥产业化优势,提高了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水平。四是改善农业生态环境。鲜食玉米采收后,玉米秸秆既可作青储,又可秸秆直接粉碎还田,也可堆积腐熟有机肥料,发挥不同功效,同时大大减轻农业面源污染,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
三、推进高产增效创建模式的主要措施
1.强化领导,明确创建责任
要加大粮食高产高效栽培模式的工作力度,加快推进高产技术普及化步伐,加强高产创建工作的领导,成立粮食高产增效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组长、副组长分别由区分管副区长、农业局局长担任。成员单位由浦口区农业局、浦口区财政局及相关单位组成。领导小组主要负责高产创建工作的组织协调、方案制定、技术管理、项目推进等项工作。
技术指导小组组长、副组长分别由局分管领导和区农技中心主任担任。成员由农业科、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推广站、土肥站、植保站、种子站及相关街道等技术骨干参加。技术小组负责高产创建技术方案制定实施、试验示范、技术指导、技术培训等具体工作。同时,聘请省、市及南京农业大学等专家作为技术支撑。实行高产创建责任到人、责任到田。上下积极配合,经常沟通工作进展情况,协调开展工作,形成很好工作合力。
2.开展培训,技术落实到户
广泛开展春、夏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玉米地膜覆盖栽培、免少耕栽培及玉米间套作高产栽培技术的培训工作。积极采取科技入户、技术培训、社会化服务、关键时期关键技术定点到户指导的形式,提高技术到位率;举办技术培训班,重点培训项目实施区村、组干部、科技示范户及种植大户,平均培训人次达600多人次。同时印发技术资料到农户,做到示范户人人明白并懂得技术要点。关键时期深入村、组和田头开展技术指导工作,及时解决生产上的技术难题。通过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加快了新技术成果在生产中转化速度,提高了农民的科技意识和科学种田水平。
3.突出重点,强化技术集成
3.1推广优质高产品种:品种选择苏科花糯2008、京甜紫花糯等优良品种,良种普及率达100%。
3.2 精细整地,提高播种质量:春播玉米将冬闲田及时整墒播种;夏玉米播种前及时收获前作并清理墒面,采用免(少)耕栽培,抢墒情播种,确保播种质量。
3.3 适期早播,确保密度:春播玉米力争在2/底—3/上旬播种,提倡催芽播种,采用地膜覆盖或地膜+小拱棚覆盖栽培;夏玉米力争早播,一般在6/上、中旬播种结束,力争早苗、全苗、匀苗、壮苗。播种时根据品种特性,确定播种量,一般亩播种量在3—4公斤,采用双粒或单双粒交叉播种,确保播种密度。春播密度4500—5000株/亩、夏播密度5000—5500株,播种时带药带肥下田,严防地下害虫及草害。基肥亩施农家肥1000公斤、45%复合肥35—40公斤及3%辛硫磷颗粒剂2—3千克,开沟条施或撒施。采取大小行种植,大行80厘米、小行40厘米,株距20—25厘米。覆膜前可喷施除草剂进行杂草封闭处理。也可播后苗前用50%乙草胺乳油100—120毫升兑水30—50千克喷于地面,防除除草。
3.4 加强田管,科学施肥:春播地膜覆盖栽培,玉米出苗2—3片展开叶后根据天气温度状况及时破膜露苗并炼苗,适应环境生长;地膜+小拱棚覆盖模式栽培,玉米出苗2片展开叶及时破膜出苗。同时注意防范因气温过高而造成膜内烧苗。夏播玉米及时查看出苗情况,力争全苗。
3.4.1 苗期管理:玉米出苗后一是要及时查苗补缺,抢时催芽补种或带土补苗;二是及时间苗、定苗。3—4叶期分次间苗,5叶期及时定苗,定苗时要多留计划密度的5%左右,在其后的田管中拔除病弱株。三是中耕除草。针对夏播玉米定苗前浅耕5cm左右,拔节前后中耕应深些,行间可达10cm左右。也可采用化学除草。四是追肥浇水。玉米6叶展开时,根据苗情及时追施拔节肥,培育壮苗,亩施尿素10—12.5公斤,采用沟施、穴施或雨前撒施。苗期干旱时可浇水灌溉,切勿大水漫灌。
3.4.2 穗期管理。玉米生长中后期重点做到以下技术环节:一是拔除弱株,中耕促根,提高群体质量。穗期中耕1—2次。拔节至小喇叭口期深中耕,促进根系发育。后期浅耕,以保根蓄墒。二是重施穗肥,玉米10—11叶展开,以追速效氮肥为主。在大喇叭口期根据苗情、地力亩追施尿素15—20公斤、氯化钾10公斤,结合中耕陪土,在距玉米行15—20cm两植株之间,打深6-10cm,直径3—4cm深穴,将肥料施入穴内培土。三是浇水与排灌。玉米穗期要灌好2次水,一次在大喇叭口期前后,一次在抽雄前后,根据天气和地面持水量,掌握适度。四是做好人工去雄与辅助授粉工作,提高结实率。玉米在刚抽雄时拔除全田雄穗的二分之一(隔行或隔株),授粉结束后再将余下的雄穗全部拔除;在授粉后期逐株检查授粉情况,对未授粉的新鲜花丝人工辅助授粉,以增加穗粒数。五是拔除空株。在辅助授粉后10天将空秆株拔除。
3.5 科学防治病虫草害:苗期重点防治好地老虎、粘虫、蚜虫、灰飞虱等,可用敌百虫、乐果等相关药剂进行诱杀和喷雾;玉米穗期主要防治好大小斑病、茎腐病和玉米螟危害,玉米抽雄前后,亩用50%井岗霉素100克—150克,兑水50公斤喷茎叶,防治纹枯病及大小斑病。玉米心叶期和初穗期用75%辛硫磷乳油3000—4000倍液灌心,可有效防治玉米螟。玉米生长中后期视田间草情草相,结合中耕进行除草,也可用相关药剂进行化除。
3.6 配套开好内外三沟: 玉米播种结束后,及时开挖田间套沟,做到田间沟系畅通,能灌能排,日降雨200毫米田间无积水。沟系标准要高,增加田间沟密度,降低地下水,排除地面水,防渍害。干旱时,及时灌水,防干旱,促进玉米健壮生长。
3.7 适期采收,提高效益:鲜食玉米收获适期一般掌握在乳熟中期及时采收,即花丝干枯变黑褐色、苞叶有轻微失水迹象、玉米子粒饱满且用手掐破后有糨糊状物质流出时为最佳收获适期。
4.规模种植,开展专业化服务
推进规模化种植,依托专业化服务组织,开展“五有五统一”专业化服务。“五有”:即有良种良法配套服务技术规程、有良好的服务手段、有统一的服务标准、有规范的服务合同、有良好的服务档案。“五统一”:即统一供种、统一机械秸秆还田作业、统一病虫草害防治、统一配方施肥、统一机械化耕种收。同时依托南京兰花玉米种植专业合作组织,在示范片加强了产销衔接,合作社与示范片农户签订了优质鲜食玉米收购订单,着力打造“君幸食”等品牌鲜食玉米,将“君幸食”品牌进一步做强做大。示范片生产实行“合作社+农户”形式,开展订单与贴牌生产,实行优质优价,提高种植效益。
5.监管到位,开展部门协作
在鲜食玉米高产增效创建模式栽培实施过程中,区农业局与区财政局、桥林街道等部门协调配合,各司其职。加强项目检查和督促验收,项目实施严格遵守财经纪律,由区财政局专项资金管理,农业局财务科进行专户设帐,做到项目资金专款专用,确保准确规范,取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