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对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影响

2014-04-29 17:55黄异红
时代金融 2014年23期
关键词:金融改革利率市场化

【摘要】本文研究了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对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影响。分析得出,利率市场化和存款保险制度是相辅相成的,存款保险制度为利率市场化提供制度保障,利率市场化为存款保险制度提供发挥作用的舞台。相信通过本文的研究,有利于学者对存款保险制度和利率市场化的关系有更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存款保险 利率市场化 金融改革

一、引言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为进一步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充分发挥金融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如何有效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是关键。与此同时,金融业改革开放是我国经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关键。建立包括最后贷款人、审慎监管和存款保险等功能在内的现代金融安全网、能为深化金融改革提供制度保障。目前,央行最后贷款人职能、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审慎监管职能已经确立,但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在我国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长期以来,我国事实上实行由国家全额担保的隐性存款保险,一旦金融机构发生资不抵债,最后都由政府作为最后贷款人给予赔付。隐性存款保险不利于金融市场化改革和效率的提升,国家财政还会面临较重负担。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一大好处是让金融机构自己出资建立保险基金,而非纳税人买单。当前,我国银行普遍盈利丰厚,这为建立显性存款保险制度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同时,包括设立村镇银行等民间金融机构的试点改革也正式起步了,存款保险既有助于村镇银行等小银行同大银行竞争,又可以避免个别小银行倒闭而引起恐慌。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下,我国政府在今年两会上宣布我国将于今年推出存款保险制度,健全金融机构风险处置机制。

本文论述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对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影响。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简述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第二部分存款保险制度与利率市场化的关系;第三部分得出结论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简述

1993年我国提出利率自由化的构想,提出“中央银行按照资金供求状况及时调整基准利率,并允许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在规定幅度内自由浮动”。1996年我国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以使其利率水平基本反映我国金融市场上资金的供求状况。1998年贷款利率的浮动幅度进一步扩大,金融机构获得了更多的贷款自主定价权。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提出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金融市场化改革进一步加快。2006年建立上海同业拆借市场,上海同业拆借利率(SHIBOR)已经发展成为我国货币市场的基准利率。2012年6月,我国进一步扩大利率浮动区间: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8倍。2013年进一步明确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大额长期、后小额短期”的基本步骤,逐步实现利率市场化的目标。同年7月20日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全面放开。我国利率市场化还需完成最后一道门槛,即存款利率完全放开。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设计,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总体思路是先放开货币市场利率和债券市场利率,再逐步推进存、贷款利率市场化;存、贷款利率放开的顺序为“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

三、存款保险制度与利率市场化

(一)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负面影响

1.商业银行间竞争加剧,存贷款利差减小,经营风险加大。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单一,对存款依赖性很强,利率市场化之后,各商业银行之间为了占领市场势必会导致利率竞争,以提高存款利率,降低贷款利率来争夺客户资源。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仍以利差为主要收入来源,存贷款利差的大幅收窄会影响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和生存空间,导致经营风险的加大。一些中小商业银行难免会面临破产倒闭的危险,严重的还可能造成金融体系的动荡。

2.银行借款客户结构发生变化,潜在信用风险增加。利率市场化之后,由于资金成本升高,为了增加利润,一方面,银行会对一些利率市场化之前难以获得贷款的企业发放贷款,这些企业发生违约风险的可能性比较大。另一方面,在高利率的刺激下,企业的盈利空间变小,借款者有将资金投向高风险行业的冲动,而正常利率水平的合格贷款者退出信贷市场,使银行的潜在信用风险增加。并且更严重的问题是信息不对称导致贷款风险和贷款利率之间并不一定是正相关关系,使得银行体系的风险和收益不对等,一旦市场环境发生变化,经营效率低的金融机构会面临破产风险。

3.商业银行将面临更大的利率风险。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尚不成熟,普遍存在用短期负债支持长期资产的情况,资产和负债之间不匹配状况严重,并且市场主体普遍缺乏利率风险管理工具。利率市场化之后,利率随着供求关系变化发生的频繁波动会加大银行的利率风险。一是增加了银行资金定价的难度,导致重新定价风险的加大;二是即使资产和负债的重新定价时间相同,但只要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的调整幅度不完全一致,银行也会面临基差风险;三是利率市场化后客户根据利率变化行使存贷款及期限的选择使银行承担更大的选择权风险。

(二)存款保险制度构建的必要性

由于上述原因,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对我国商业银行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如果不能及时建立相应的存款保险体系和问题银行的退出机制,一些经营不善的商业银行破产倒闭风险加大,并可能由此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造成整个金融体系的动荡。而存款保险制度就是构建金融安全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隐性存款保险制度的弊端。长期以来,我国在处理问题银行时,实际上是实行以国家信用为担保的隐性存款保险制度,导致了大量弊端。一是由于国家承担存款保险责任,导致市场主体过分依赖国家信用,不能提高存款人的风险意识,削弱了市场对金融机构的约束作用。二是隐性存款保险制度的随意性,给存款人造成银行越大越不会倒闭的预期,更愿意将钱存入四大行,不利于商业银行间平等竞争。三是巨额的担保责任会导致国家财政负担过重,同时,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执行的独立性和有效性也大打折扣。

2.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优势。显性存款保险制度是指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按照所吸收存款的一定比例,向特定的保险机构缴纳一定的保险金,当投保金融机构出现支付危机、破产倒闭或者其他经营危机时,由存款保险机构通过资金援助、赔偿保险金等方式,保证其清偿力并对有问题的金融机构进行处置的制度。首先,存款保险制度的基本功能在于,一能保护存款人利益,提高存款人对银行的信任和投资信心;二能防止个别金融机构倒闭的传染效应,抑制银行挤兑和由此引发的银行危机,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三能建立问题银行的合理处置机制,降低道德风险。其次存款保险制度可以增强中小银行的竞争能力,促进公平竞争提高银行业效率。再次,存款保险制度能依照法律手段对金融业实施监管,加强监管有效性,减少风险损失。最后,存款保险制度的实行能减轻国家财政负担。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通过描述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利率市场化给商业银行经营带来的挑战,分析了存款保险制度与利率市场化的关系。分析得出,利率率市场化和存款保险制度是相辅相成的,存款保险制度为利率市场化提供制度保障,利率市场化为存款保险制度提供发挥作用的舞台。具体政策建议如下:

(一)抓紧落实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方案,为利率市场化最终完成提供制度保障

(二)培育有效的货币市场,为利率市场化提供必要的基础条件

(三)适时建立金融机构市场化退出机制,为利率市场化提供优胜劣汰的动力机制

参考文献

[1]王倩媛.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存款保险制度的构建[J].商业环境(2009).

[2]张维,谷政.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主要障碍与政策建议[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4)11-18.

[3]姚志勇,夏凡.最有存款保险设计——国际经验与理论分析[J].金融研究(2012)98-110.

[4]袁东.论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与利率期货的推出[J].财贸经济(2003)19-14.

作者简介:黄异红(1973-),女,广东阳春人,任职于昆仑银行乌鲁木齐分行,研究方向:商业银行.

猜你喜欢
金融改革利率市场化
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反思
美国将放弃金融自由化改革方向吗
现代金融市场发展的困境
我国温州民间借贷调查分析
供给结构失衡、信贷约束扭曲与金融改革
新常态下多维度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利率市场化对中国当前房地产行业的影响
商业银行受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影响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的收入结构转型分析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