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蓓
【摘要】近些年来,高师视唱练耳学科已经开始了提高改革速度的进程,以此来实现其快速的进步。高师视唱练耳课程体系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将视唱练耳学科教学论作为重要的理论导向,并采用最合理的视唱练耳教学方式。与此同时,还要突出“师范性”自身所独有的特征,将学生的地位落实到学习主体上,并借助多种不同的教学方式来实现每个学生素养的大幅度提高。对此,本文介绍了高师视唱练耳课程的体系特征,并介绍了高师视唱练耳课程教学模式的系统性与多样性,以此为鉴。
【关键词】教学 高师视唱练耳 创新
【中图分类号】J6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204-01
最近几年,我国的素质教育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而我国音乐课程教育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在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课程中,视唱练耳课程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1]。在这一课程中,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够有效的加快这一学科的未来发展。近些年来,人们对高师视唱练耳学科的研究力度正在逐步加大,本文从这一课程的体系与教学模式入手,对高师视唱练耳学科进行了研究,从而为之后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
1.课程体系注重“师范性”
1.1重视教学大纲编写
视唱练耳教学实践得以顺利展开的重要基础就是视唱练耳教学大纲的制作完成,同时这一大纲也是评价该学科教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视唱练耳教学大纲明确说明了视唱练耳教学的教学理念,同时还指出了适用于视唱练耳教学的内容与教学手段。但是尽管教学大纲对视唱练耳课程设置目标、教学任务以及教学结构作了明确的阐述,但是每一位教师都必须要在达到大纲中所提出的相关教学要求的基础上,从教学实践入手,并对其进行合理的调整[2]。除此之外,大纲编制过程中,必须要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基本能力,例如理解能力以及鉴赏力等为教学重点,使其能够掌握正确、有效的视唱练耳学习方法。这样一来,也就实现了高师视唱练耳教学大纲的“师范性”。
1.2突出教材内容
很长时间以来,高师视唱练耳课程的教材都是以传统的音乐院校教材为主教材的,无可厚非,所选教材具有非常强的专业性。不仅如此,由于同属音乐艺术高等院校,所以在课程设置上它们所遵循的基本要求与规律几乎是相同的。然而它们却也有不同之处,那就是它们的培养目标,也正是因为如此,这些高等院校的学习重点便也有所不同。本文的观点为,教材使用过程中应该选择“适应与改编”模式,也就是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为其选择最合适的教材,而这样能够进一步突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师范性”的特点。除此之外,还要注意与大纲结合起来再对所用教材作适当的删减或补充。
1.3贯彻教学过程
贯彻教学过程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方面为培养学生的视唱练耳基础能力。视唱练耳基础能力是高等院校音乐专业课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而这也与学生的全面素质有着直接的联系[3]。因此必须要对其进行足够的训练。由于听、唱、写三方面的内容难度比较大,所以教师应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训练。而音乐基本技能是音乐课程中的一项基本内容,同时也是学生学好音乐的重要基础,所以必须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第二方面为同时注重固定唱名法与首调唱名法。在教学实践中,往往会因为各种原因而使得高师视唱练耳课程的唱名法从来都是使用音乐专业院校惯用的固定唱名法。但是事实上,这种固定唱名法和我国高等院校的培养目标并不对应。最终导致固定唱名法对学生的使用难度大大增加,而首调唱名法的掌握情况又不容乐观。因此,在视唱练耳课程教学中同时提起对这两者的重视会起到良好的改善效果。第三方面,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增设即兴唱奏活动。视唱练耳课课程中,教师应多为学生提供训练音乐创作能力的机会,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如给学生选定某个音乐要素,为其预留即兴发挥的作业,为学生提供表达自己对这一音乐要素的不同表现方式,从而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2.教学模式的“系统性”和 “多样化”
2.1“系统性”
从某个角度来说,视唱练耳课程是高师音乐专业的一门基础性非常强的学科,它所涉及到的内容都会在其他相关课程中有所体现。就拿听音以及视唱来说,不论艺术再如何进步或变化,都不能撼动很大一部分基本教学规律所具备的科学性。事实上,它所表现出来的科学性蕴含在每一种各式各样的教学方法中,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教学的系统化。高师视唱练耳磕碜教学的首要目标就是提高学生音乐技能,通常会涉及到视唱与听音两部分[4]。不论是练耳课程中音高训练还是节奏训练均表现出了非常突出的系统性。
2.2“多样化”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我国的高师视唱练耳的教学目标正在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而在教学内容问题上,高师视唱练耳教学则以西方国家优秀的多元音乐文化教育理念为基础,合理的添加了不同风格的音乐要素。这种做法不仅仅使得我国的音乐教学内容更加饱满,同时还把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和西方国家进行了比较,极大的促进了不同音乐文化之间的交流,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听觉范围。在高师视唱练耳教学过程中,对于处在不同教学阶段的学生应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5]。就拿处在初级阶段的视唱练耳教学的学生来说,教师应尽可能的选择记忆型教学模式,也就是在整体性的对视唱练耳授课中,不仅增加学生的音乐理论知识,同时还要注重对其基础技能的培养[6]。
3.结束语
我们可以将高师视唱练耳体系看作是一个巨大的工程,它不仅仅要求任课教师的教学配合,还需要学生的主动学习。这样一来,高师视唱练耳课程教学才能获得快速的發展,从而创造更合理、科学的高师视唱练耳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彭传山.高师视唱练耳课程教学的价值探析——以视唱音乐会为例[J].安顺学院学报,2014(1):85-87.
[2]李阳,吴晗.高师视唱练耳课程评价体系构建初探[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2(11):169-170.
[3]肖瑾.浅谈高师视唱练耳课程的改革[J].大舞台,2010(12):209.
[4]李淼,陈伦旺,陈超.试论高师视唱练耳课程体系及其教学模式[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0(20):236-237.
[5]田正铁.浅谈高师视唱练耳课程[J].大众文艺,2008(5):114-115.
[6]臧学娜.对高师视唱练耳课程中“视唱”教学的一些认识[J].辽宁高职学报,2008(2):9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