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与创新

2014-04-29 00:44赵慧玲孙帅朱先勇孙爱军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4年10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教学模式

赵慧玲 孙帅 朱先勇 孙爱军

摘 要 以吉林大学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过程为参考,探讨产学研综合的应用型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和工程训练新模式的建立,提出通过以教学为主体、以生产为依托、以创新科研为动力,建设开放式的训练平台,改善传统的工程训练教学模式,实现分层次、有区别的培训模式,鼓励优秀学生的创新,提高大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实现师资的合理配置,发挥所长,全面提高工程训练中心人才培养水平,从而为国家培养综合素质高和动手能力强的工程技术人才。

关键词 工程训练中心;教学模式;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8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10-0031-03

Construction and Innovation of Application-oriented Engi-neering Training Center//ZHAO Huiling, SUN Shuai, ZHU Xian-yong, SUN Aijun

Abstract Referring to the constructing process of the engineering training center in Jilin University, novel engineering training method and application-oriented engineering training center based on combination of industry, education and research are established. A kind of opening training platform for teaching, which is driven by innovative research and depended on production, is proposed. In this novel platform and method, the quality of traditional engineering training can be improved, hierarchical teaching ways for different students can be achieved, and the innovation of outstanding students can be stimulated, and project quality and innovative 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can be improved, moreover distribution of teacher resource can be optimized. So the level of training at engineering training center will be improved for more excellent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great ability engineers and technicians.

Key words engineering training center; teaching mode; talent cultivation

1引言

随着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培养具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及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复合型创造人才是国内各高校目前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国内的大学,特别是综合型大学的工程训练中心逐渐成为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将学生的知识、素质、能力及创新融为一体的实践性教学基地。而如何适应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培养高素质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已成为现代综合型大学工程训练中心探索的热点问题[1]。

目前全国许多高等院校都陆续成立了具有各自特色的工程训练中心。工程训练是一种以工程环境为背景,以工程内容为载体,以实际操作为手段,系统、全面的工程实践训练,目前逐渐成为高等学校工程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发挥着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6]。

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我国现有高校的许多工程训练中心尚处于由传统实习向现代化培养模式的过渡阶段,部分高校的工程训练中心是在原有金工实习工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训练形式还比较单一[7]。而且现有的工程训练体系大多安排学生逐次进行各个教学科目的单机训练及工艺训练,各科目之间联系较少,学生完成工程训练后所学技能仍难以融会贯通,与社会生产的现实需求严重脱节,从而导致毕业的学生难以直接投入生产开发,不受企业欢迎。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以全面提高工程训练中心人才培养水平,改善传统的工程训练教学模式为切入点,探讨应用型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和工程训练新模式的建立,以便实现高等教育的个性化、层次化培养,提高大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为培养具有高综合素质和强动手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提供技术支持和开展平台[8]。

2 工程训练中心的现状

目前,国内高校都将工程训练作为高等工程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越来越重视。而现实情况是我国高校的工程训练中心,主要是从原来的校办工厂中分离或转化而来,由于长期在工程教育理念上没有突破性的进展,多数学校的工程训练模式比较单一,主要局限于机械制造领域,而且绝大多数采用车、铣、刨、磨、钳、铸、压、热处理和焊的传统设备。这种训练方式仅是为了应付高校学生实习需求,难以满足现代高等工程教育的需要,很难培养出基础宽、能力强和素质高的综合应用型的工程技术人才。随着当前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实际的企业越来越需要高校毕业生具备完善的工程实践能力,而校办工厂式的传统的工程训练中心却满足不了逐步提高的高等工程教育的训练要求。

近几年,国内几家有实力高校陆续建立起机电一体模式的工程训练中心,其特点是打破传统的“机”与“电”限制,突出了基础工程学科机电一体的技术内涵,实现了学科交叉和融合。但在实际运行中,仍存在与社会生产实际联系不紧密的缺点。同时,由于经费的限制,训练中心大多数仅限于机电专业使用,创新能力的训练也不足,反而导致大量设备仪器利用率有限[9]。

总体上,我国高校的工程训练尚处于由传统的实习向现代的工程意识和能力培养转变的过渡阶段,一些高校在原有实习工厂的基础上,改革管理模式,引入高素质人才,加大设备投资力度,建设新的厂房,纷纷成立现代工程训练中心。但从传统的训练模式向先进的适应社会生产需求的新型工程培训模式转变尚需一个过程[10]。

吉林大学工程训练中心成立于2010年9月,占地面积10 000平方米,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是在原实习工厂的基础上扩大建设而成的。其主要任务是面向全校学生开展实践教学、创新活动和素质教育,以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设计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中心在适当精简传统金工实习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具有综合性、创新性特点的训练项目,突出机、电、计算机及数控技术相结合,传统与现代制造技术共同发展的特点。改革传统金工实习内容,建立新的工程技能基础训练平台,培养学生了解、认识现代工业生产方式和工艺过程,熟悉和掌握生产工艺技术方法和工程基础知识。训练中心系统地提供工程素质、能力培养方面的基本训练。突破传统的单工种、纯技能训练模式,在构建现代基础综合硬件平台上,精选保留传统的训练内容,重点加强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应用,并利用工程训练中心构建的网络系统,实现远程设计、数字化制造等现代制造理念[11]。

目前,学校的工程训练中心正逐步实现由传统金工实习向综合性工程训练模式的转变,由单一工科向综合学科的转变,由培养技能型人才向培养综合素质型人才的转变。营造一个同现代企业接轨的工业工程实践环境,为培养具有大工程意识、创新意识的研究型和复合型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做充分的准备。

3 建设应用型产学研结合的工程训练中心

从世界的范围内看,欧美等发达国家之所以有如此迅猛的科技发展速度和高度工业化的社会生产力,除了与其各个大学和研究机构的雄厚的基础科研实力有关外,还与其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与生产企业的紧密联系有关。其受过高等教育的技术工人较高的生产效率,受惠于其各高校都有比较成熟的工程训练机构,并且与相关企业联系紧密。这些高校的工程训练机构不仅是企业创新的动力来源之一,也使学生走出高校后能与各技术企业实现完美的联接。以此为借鉴,随着我国日益融入全球的科学技术产业链中,在高等学校中建设类似发达国家的完善的工程训练中心成为高等教育改革乃至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课题。同时也要立足于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地逐步提高和改善高校工程训练中心的水平[12-14]。

下面以吉林大学工程训练中的建设现状为例,探讨如何在当今社会生产实际的要求下,建设具有创新性质的应用型工程训练中心。

实现从实习工厂到产学研综合工程训练模式的转变 高校的工程训练中心大多数在传统实习工厂的基础上建设而成,原有的训练模式单一,多是只服务于理论教学,没有很好地起到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目的。而新型的工程训练中心需要对学生开展实践教学、创新活动和素质教育,以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设计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产学研结合的综合工程培训中心要实现以教学为主体,以生产为依托,以创新科研为动力。

首先,在向现代工程训练中心的转型过程中,要坚持以教学为主体,首要目的就是服务于高校的教学目标。通过积极的探索,形成一个比较全面的教学内容体系、比较合理的训练模式、比较科学的实践教学方法、比较全面的效果评价体系,使学生对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对现代工业生产方式和操作技能的掌握,对科技创新能力的激发落到实处,为进入社会化的工业科技生产做好准备。

其次,可以把这种认知培训教学和实际的生产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适当地开展真实的社会生产活动,以生产作为培训中心发展的依托。一方面可以通过生产创造的效益,增加自身的生存与竞争能力,不断更新培训中心的先进技术设备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甚至可以发挥大学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等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发展一定的生产规模,开发一定的生产流程专利,形成固定产品品牌。另一方面使对学生的工程培训与现实的生产实际实现无差别的衔接,培训的过程就是真实的生产过程。

再有,在切实保证对本科生实践教学的前提下,逐步加入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以及教师等创新团体,提高在培训中心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比例,以此带动整个训练平台的技术水平层次,实现以创新科研为工程训练中心发展的动力。

建设开放式的训练平台 由于传统的工程培训模式时间相对集中,期间由于指导教师有限的精力,对学生的指导辅助往往不够充分。另一方面也严重限制和束缚了部分学生创新的行为和动力。

新型的工程训练中心应构筑成为一个开放性、综合型的工程实践训练平台,全天候向学生开放,使学生不受培训学时和培训项目的限制,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更多地鼓励学生建立科研小组,促进学生之间的实践交流,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样既可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利用,极大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又灵活地实现了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除了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认知实习、基础训练、专业训练外,训练中心还应对综合创新实践、产品开发等也实行开放式的运行机制,使学生有机会投入到真实的生产活动和技术开发中。

实现分层次、有区别的培训模式,鼓励优秀学生的创新 教学活动应该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工程培训中同样要承认学生的差别。要实现培训内容的多样化,让学生有充分选择的余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对于培训效果也要分成不同的层次。大部分学生以实现掌握常规技能为主的基础训练为目标;部分学生以实现满足其自身发展为主的综合训练为目的;少部分优秀学生要以实现发明创造能力为主的创新训练为追求方向。

通过工程训练中心开放式的训练平台,让优秀的学生有时间、有空间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科研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引导其加入更高层次的研究团队。将科研成果迅速导入生产实际,转化成工程训练中心建设和发展的动力。

实现师资的合理配置,发挥各自所长 一支素质高、结构合理、人员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工程训练中心建设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吉林大学为例,传统的实习工厂工人占大部分,主要负责全校各专业学生工程实践教学环节的开展。而工人理论知识普遍薄弱,平均年龄偏大,偏重视实际操作技能的传授,在培训过程中与理论知识衔接能力较差。起初工程训练中心教学团队结构老龄化、低学历化现象严重。随着改革的深化,中心加强工程训练教学队伍建设,对高校教师自身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依托重点学科,以自主培养、提高为主,结合引进,提高原有教学队伍的水平,改善队伍学历水平和职称结构,有计划地补充具有研究生学历的高素质的师资。

目前为止,吉林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学校在编职工90人,其中大学以上学历22人,高级职称9人,中级职称10人,技师21人,形成教授领衔,理论课教师、实验教师、实验技术人员一体化实验教学团队,促进师资之间相互学习,交流经验。原有教师传授实践操作技巧,新入教师把经验与理论融会贯通,共同提高,各自发挥所长。

4 结论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的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和发展尚处于由传统的实习向现代的大工程意识和能力培养模式的转变过渡阶段。如何提高工程训练中心人才培养水平,使高校毕业生在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上,得到有效工程技术实践能力的培养,满足现代社会生产活动的需要,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现实课题。以吉林大学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过程为参考,建立一个产学研综合的应用型工程训练中心是一个探索的方向。以教学为主体,以生产为依托,以创新科研为动力,建设开放式的训练平台,实现分层次、有区别的培训模式,鼓励优秀学生的创新,实现师资的合理配置、发挥所长。吉林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已经逐渐成为一个开放式的青年技术人员工程能力训练平台和优秀工程师的培育平台。

参考文献

[1]段培永.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性教学模式探析[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2(4):440-443.

[2]刘锋,段红,熊庆旭,等.信号与系统实验教学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3):118-120.

[3]承江红.基于网络的信号与系统实验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09(2):94-95.

[4]马国军,张尤赛,周稳兰,等.信号与系统多层次实验教学体系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09(15):273-274.

[5]严俊,雷莲英,孟德明,等.信号与系统实验·设计·仿真[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6]黄伟英.《电路、信号与系统》实验教学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1998(6):75-77.

[7]杜媛英,尚长春,杨宏亮,等.有特色工程训练中心建设的教改探讨[J].陕西教育:高教,2013(5):57.

[8]傅丽凌,杨平,骆德渊,等.探索工程训练新模式实施大学生个性化层次化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1):

85-87.

[9]田勇,周小泉,王立志.创建现代工程训练中心的几点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0(9):39,62.

[10]丁洪生,周郴知,杨志兵,等.工程训练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6):1-4.

[11]惠记庄,刘海明,邹亚科.现代工程训练中心建设及训练模式的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3): 115-118.

[12]任霁萍,刘云.谈高等学校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与发展[J].机械管理开发,2012(3):179-180,182.

[13]许义泉,刘晶,樊静波.高校工程训练中心建设与运行模式的探讨[J].宁夏工程技术,2012(3):275-279.

[14]朱瑞富,孙康宁,贺业建,等.综合性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发展模式设计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4):

85-87,99.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以读带写,以写促读”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