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乡土文化在思想道德、伦理价值、审美趣味、生活习俗等方面,蕴含着多重内涵和德育价值。在国际化、信息化背景下,开发乡土文化德育资源,丰富校本德育课程,对中小学自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帮助学生在生活环境中培养良好道德品质,促进德育工作校本化、特色化建设,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小学德育;乡土文化;乡土德育;价值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4)08-0047-04
中小学生的道德养成是学生在日常生活情境中的道德浸润滋养与不断成熟成长的过程,是学生个体与外界文化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渗透于地域社会各个方面的文化因素,如传统的价值观念、社会习俗、社会态度等,同时对学生发挥着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一定区域的乡土文化,是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不可忽视的因素,切实重视乡土文化的德育价值与意义,充分挖掘乡土文化的德育资源,有效加强和促进中小学德育工作,是中小学德育创新值得关注的重要课题。
一、乡土文化与乡土德育
乡土即故乡本土,它首先表现为一种空间概念,同时也表现为人与故乡本土的一种主客体关系,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认为“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1]。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灿烂的历史文明,数千年的文明土壤孕育了我国内涵丰富的文化传统。我国多民族的传统文化成果,不同地域的传统文化类型,体现出了传统文化浓郁的乡土性特征。乡土文化产生于特定的地域环境,来源于劳动人民以及先祖世世代代的生活实践活动,是长期积淀而成的具有故乡本土特色的文化,这种文化样态依存于一定的空间范围,其文化内容表现了人与故乡本土的一种主客体依赖关系,因而乡土文化具有地域性、具体性、多样性、质朴性等特点。乡土文化由于历史的绵延不断而生生不息,渗透并融合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生产活动的方方面面,成为青少年一代成长与道德养成的环境。乡土文化所包含的丰富内容和德育要素,有助于让学生在地方文化的熏陶下,促进道德认知,培养道德情感,增进自己对地域历史的认知与认同,加固道德成长的内在根基。
乡土文化具有历史性特点,又具有现实交融性,构成了学校教育不可分离的环境要素,为学校教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资源环境。在中小学德育工作中,自觉运用乡土文化,科学合理地开发乡土文化资源,促进学校德育的实效性,切实提高中小学生的道德品质,我们称之为乡土德育。乡土德育的概念具有多重含义,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和了解本地的乡土环境,增进对家乡的认知与情感认同,培养热爱乡土的情感和建设家乡的态度与基础技能。乡土德育是学校教育以及德育活动的重要内容,具有现实性、地方性、综合性、活动性等特点。乡土德育对学生的道德成长具有重要影响作用,我国台湾学者欧用生认为乡土教育具有四种功能,即人格的教育、生活的教育、民族精神的教育以及世界观的教育,对乡土德育的功能价值也具有直接的借鉴启示作用。
从国内外教育发展以及中小学德育的趋势看,重视乡土文化在学校德育中的作用,加强学校德育的民族性、地域化、本土化建设,已成为共性特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教育视野中民族区域以及地域文化资源的教育功能给予了关注,强调青少年文化教育和道德教育可以通过文化遗产、地方文化、历史教学、社区实践等广泛开展。现代西方德育理论关注儿童生活经验的成长与道德体验,积极倡导社会行动模式、生态德育、新品格教育、关心伦理观等德育理论,都体现了学生道德发展应立足于自身社会生活实践,并要关注社会规范、伦理价值、行为方式对青少年的影响。近年来,随着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加强,中小学课程改革对校本课程建设的重视与推进,乡土文化德育也得到中小学的逐步重视。我国中小学通过课程改革的推动,学校校本课程建设蓬勃开展,不少学校立足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挖掘区域历史文化素材,开发校本课程,组织综合实践活动以及校本德育系列活动,推进了德育校本课程建设与开发的实践与理论研究。
二、乡土文化蕴含着深厚的德育价值
1.乡土文化的爱国情怀
推动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恒新的动力是一种坚韧不拔的民族品行与精神力量,数千年的优秀民族文化和文明成果,形成了催人奋进的核心价值追求与精神引领。尽管我国地域历史文化各有特色,但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乡土环境都孕育了大批仁人志士,他们胸怀民族、忧国爱民、积极进取的感人事迹与精神品质,构成乡土文化的爱国主义主旋律,为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家国情怀教育提供了不竭动力和丰厚素材。吴地文化向以经济发达、人文荟萃闻名,但一代代杰出人物和仁人志士的精神品格和情怀,更是令人崇敬,如宋代名相范仲淹为国勤政,锐意改革,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永远激励着后人。清代大思想家顾炎武力倡经世致用新论,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口号,数百年来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为国分忧,不做亡国奴。明代抗击宦官专权的五人事迹,写入《五人墓碑记》,其凛然崇高的气节和行为,令人感奋。乡土文化中众多志士仁人的榜样示范、名人先贤的生动事例,是中小学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弘扬民族精神最鲜活最具体的教育资源。
2.乡土文化的伦理价值
中国历史传统十分注重人伦社会的规则与规范,强调社会生活中礼治与对传统规则的自觉服从,特别是本乡本土的一些乡规民约,是来自于百姓生活的约定俗成的地方制度,是乡民村民在长期生活实践中的道德制度的自我创设,是隐形的法律规章。乡土文化的人伦特点与规则资源,对于地处其中的中小学校来说,是一笔丰厚生动的德育资源,对中小学生来说,是具体可感、可直观借鉴的德育读本。前辈口耳相传的道德规则,熟人社会中众人外化于行为表现的民俗礼仪,更是学生可以耳濡目染的榜样示范。遍存于我国各地的乡土文化,都表现出孝慈仁爱、勤劳朴实、廉耻礼义、互信互助、悲天悯人、吃苦尽责、和合安乐等伦理品行,这是中国社会道德的根基与基因,即使在面向未来的社会变迁与现代化建设中,也是不能丢弃的道德品性。乡土伦理资源是中小学开展社会关爱教育,帮助学生学习做人、学会生存的重要资源,对培养学生的仁爱共济、立己达人品质,使其学会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3.乡土文化的审美意蕴
乡土文化蕴含着劳动人民长期积淀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具有鲜明的乡土美、民俗美的元素与风格,对长期生活于此、成长于此的青少年一代,无时无刻不起到熏陶感染作用。著名文学家莫言之所以能取得世界认可的文学成就,与他长期浸润于家乡深厚的传统文化与乡土环境有直接关系,故乡的风土人情、人物风貌给他的作品提供了无尽的写作资源,他曾说“故乡是作家摆脱不了的存在,作家用文学的方式拓展故乡,是对故乡的一种超越”。[2]乡土文化包含的地方文化遗产与传统艺术资源异常丰富,其美学意义也十分独特,对中小学开展多样化的德育和审美教育具有独特的优势。例如吴地文化,带有河湖水乡的灵动气韵,孕育出了精细和谐、融合自然历史与人文特色的苏州园林,委婉生动、精妙绝伦、堪称百戏之祖的昆曲艺术,兼具说唱弹艺术、体现吴侬软语特色的评弹,以及精细美丽、绣工多样的苏绣,都是吴文化艺术瑰宝的具体体现。众多的地域传统文化艺术融合于现代社会生活之中,具有鲜明可感的审美因素与审美价值,对中小学生的道德养成以及审美教育来说,俨然一部生动鲜活的教科书。
4.乡土文化的生态意识
中国传统社会以农业为基础,与自然土地有着深厚的关联,人们的生产生活受惠于土地的恩泽、气候的滋润,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着丰富的自然生态观念,尊崇土地、崇尚自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构成我国传统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乡土社会人们择地而居、择时而作、顺从天时、受惠自然的生产生活形式,对青少年一代势必会产生一定影响。充分挖掘乡土环境中丰富的自然资源,运用借鉴乡土文化蕴含的自然生态观念,帮助学生从小确立关注环境、热爱自然、保护物种多样化的观念,显得尤为重要。在当今全球化、工业化、城市化背景下,自然村落快速消逝,自然物种锐减,气候日益恶化,割裂了人们与自然亲近的纽带,弱化了人们对自然的体验,影响了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如何克服青少年的“自然缺失症”,让未来一代能望得见山、看得到水、记得住乡愁,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自然观、生态观,确立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建设美丽的乡土家园与美好的精神家园,是乡土德育和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5.乡土文化的生产生活智慧
在一定的地域社会环境中,人们创造出了独特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样式,形成了区域性的耕作方式、生产工艺、节令时俗、生活习惯等,融入了劳动人民的智慧成就。以吴文化为例,吴地先人创造了先进的农耕技术,在水利运用、航行交通、种稻养蚕、筑城修室等方面作出了贡献,在众多的工艺发明、科技发现方面也卓有成效。这种勤奋执著、勇于开拓的精神品质,善于巧思求新、融合变通的开放心态,以及文化遗产中所包含的知识智慧和技术才能,对中小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开展学校科技教育与创新教育都有着较大的促进作用。乡土文化中的崇文重教习俗、丰富的民俗文化与独特的生活态度,对学生热爱学习、学会生活、探求生活,重塑现代品性和精神文化,培养健康情趣与良好个性,也有着启示与借鉴作用。
三、乡土文化资源开发促进中小学德育创新
1.重视乡土文化蕴含的德育价值,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人是文化的主体,也是文化的产物,中小学生的人格形成与道德的养成,离不开文化的影响与滋养。乡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多样化、丰富性的具体体现,是几千年文明演化在特定区域的生动反映,既包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也表现了特定地域人们行为习惯与情感取向的显性特征。中小学道德教育要积极弘扬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基本要求,同时也要关注中小学生道德成长的现实特点以及道德培养的心理特点,重视学生生活世界的道德价值因素,关注乡土文化所蕴含的具体化、显性化的道德观念与德育价值,以学生可感可触的文化资源,丰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悟和体认。乡土文化资源中大量历史人物的优秀事迹、故事传说、名言佳句等,无不折射出他们的美好品德与思想意识,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内隐的道德观念与价值追求的最好、最生动的诠释。
2.促进德育与乡土生活文化的融合,关注学生道德行为养成
当今中小学德育呈现出生活化德育的趋向,强调教育走向生活,让学校德育与学生的生活世界连接起来,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会道德认知,培养自己的道德行为习惯。生活化德育也与20世纪70年代国外倡导的地方性知识观相一致,地方性知识观强调“本土知识”在学生成长中的重要性,地方性知识是“由本土人民在自己长期的生活和发展过程中所自主生产、享用和传递的知识体系,与本土人民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及其历史密不可分,是本土人民的共同精神财富。”[3]。重视乡土文化在中小学德育中的运用与开发,有助于促进中小学德育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与文化感悟中做到立志明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地方历史文化流失的现象十分突出,不少地方农村环境与田园风光遭受严重污染,众多历史村落的破坏,大量民间工艺的失传,使得中小学生接触地方自然环境、了解地方历史文化的机会也越来越少。经济社会的国际化趋势与互联网的普及,对青少年学生加强对地域社会的关注和了解,增进对家乡文化的理解,也起到了一定的影响。城市化、信息化背景下,如何通过加强乡土文化教育,积极开展多样化的德育活动,促进中小学生走进地方乡土文化,增加对乡土知识的了解,增强其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成为了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3.彰显中小学德育的地域文化特色,丰富德育校本课程建设
我国地域辽阔,地区差异明显,沿海与内地、黄土高原与长江流域、城市与乡村等,自然环境、经济社会与人文历史都各有特色,即使是同一区域,不同乡镇、村落也是各有差异的。中小学校数量众多,分布广泛,与当地的地域情况紧密相连,使得中小学德育也呈现出较大的地区差异性。相对于中小学学科教学,学校德育因其目标内容的丰富性、途径形式的开放性、教育对象的个别性等特点,更要关注德育的地方性、校本性、差异性等特征,要强调因地因校因人的德育工作模式,充分重视本地本校的德育资源开发,避免德育的一刀切、同质化、单一化的倾向。我们要切实重视德育课程的校本化建设,积极利用乡土文化的有益资源,开发校本德育资源库,活化德育课程与教材,彰显区域德育文化特色。
4.加强国际文化的理解与交流,提高学生道德自信与自塑能力
在当今信息化与全球化促进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的时代,中西方文化交流愈来愈普遍,如何处理好中小学德育中的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关系,成为德育工作的重要议题。从全球来看,欧美国家在中小学道德教育中,通过开设“乡土课”、“实践课”,充分运用学校周边的博物馆、美术馆、古迹等,注意培养学生对本民族及区域文化历史的体认。日本中小学多年来十分重视乡土教育与乡土德育,教育行政部门确定传统文化教育推进示范区域与实验学校,编印《培育崇尚传统文化之心》的道德教育指导读本,开展“促进体验活动的道德教育”、“借助地域人才的德育合作”等专题研究[4]。
乡土德育着眼于乡土文化的“地方性”、“整体性”、“情境性”等特征,与文化的“全国性”、“国际性”、“普遍性”相对应,它在认同人类文化的普遍规律和共同结构的同时,更强调文化的多元性、差异性、特殊性以及个别性,强调具体化的、由内而外的道德认知方式,建构学生从具体到一般,从个别提升到一般的德育思维方式,确立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提高在国际交往中道德判断、道德自信以及道德自我塑造能力,增强道德文化自觉意识,从而培养学生基于民族特色的面向国际的现代公民素质。
参考文献:
[1]费孝通.乡土中国[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7:5.
[2]莫言.我用文学方式拓展了故乡[N].光明日报,2014-6-13(9).
[3]石中英.本土知识与教育改革[J].教育研究,2001(8).
[4]朱文学.日本学校的乡土德育及其实施与推进[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1(8).
责任编辑:石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