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视角的经历共享

2014-04-29 07:41:44彭敦运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4年23期
关键词:工业革命信息课程

彭敦运

对于相同的概念,各人素质不同,经历不同,即使相同的教师在相同的环境里进行相同的解读,学习主体也会因为自身注意的侧重点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理解。

在传统课堂上,这种不同理解是受排斥的,只有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新课改,才会推崇学生个人经验的回归,并给予这些经验以充分的肯定。

● 超越文本的解读

五(2)班这节《说姓道名》的课,是学校新开校本课程中的一节。由于刘老师在课前就在班级博客里做过布置,也用QQ短信通知了每位家长,要求同学们在课上说说关于自己姓名的故事。因此,开课虽然已经25多分钟了,但大家还在津津有味地讲着、听着,骄傲着也羡慕着。这让游动在课桌间的刘老师,脸上不断荡出得意之色——这次翻转课堂的实验虽然只开展了个把月,但同学们都已能进行相关的移动学习了。仅这节课,每人用来交流的自家姓氏的信息,就大部分都来自于网上。

开设这门课以前,她原本以为,班上学生的名姓虽各有不同,但大体上还是跑不脱中华尊姓起名的一般规律;而这些规律,在历朝历代学者们的著述里,早已经条分缕析说得十分清楚了,现在只需添加一些现实中甜蜜蜜的故事,就可以把这门课教得有声有色。没想到,第一节课就让她遭遇了些意外:班上活泼俏丽的“日本娃娃”原来不叫“湘子”而是“箱子”,他俊之“他”竟然是个自创的姓……

不过,这个热烈交流的颠倒课堂,还是让她着实兴奋了好大一阵:同学们不仅在“学习单”的指引下,完成了学习资源的搜索和阅读,初步达成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而且共享了各自姓名承载的通俗文化。她相信,这次“合作—共享”的学习经历,必定会让大家对“姓名”多一份理解,也会在彼此交往时多一份尊重。

她发自内心地感谢这种学习,因为她自己也收获了一份丰富的意外。

● 课堂革命

美国学人杰里米·里夫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说,世界曾经过两次工业革命。这两次革命,都是在新通信技术和新能源系统交汇之处发生的,而且每次都伴生着教育的嬗变。印刷业和蒸汽技术的交汇,催生了以英国纺织业为代表的第一次工业革命,让教育走近了平民,课堂教学实现了“机械化”;电视和电力的交汇,催生了以通用公司流水线为代表的第二次工业革命,让学校课程实现了国家化,考试实现了标准化。于是,他判断,眼下互联网与分散式绿色能源的交汇,也必将催生第三次工业革命,与此同时,教育也将发生新的嬗变。

其实,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眼前这些些被称为信息原住民的一代人,不正在成为扁平化商业活动的主体?而教育的嬗变不早就在无声无息中发生,课堂的变革不也早在兼容中启程了?

但是,打着二次工业革命深刻烙印的课堂,要培养适应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人才,那就极为困难了。第三次工业革命需要什么样的人才?“3D打印”已经给出了答案:个性鲜明,人格丰满,善于合作,勇于创新。戴着“3D打印”的眼镜,我们再看新课改,就会发现一种新的课堂正在萌发。

新课堂是什么样子?现在谁也说不清楚,然而,凭着事物发展的逻辑和教育的理性,我们还是可以隐约窥见嬗变后的卓约风姿:高度重视学生的个性体验,开发学生的个别差异,观照每个人的兴趣特长,促进全体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持续性发展。

毫无疑问,新课堂上的学生不再以摄取课程资源为要务,这一过程早就在此之前的各自终端上完成;教师也不以发布信息为核心,而是将主要精力放在组织学习共同体,积极推动师与生、生与生、人与资源之间的课程性互动。这样,课堂就变成了共享不同体验的平台。上述课堂上的“分散—合作”学习,必然成为今后教学的主要模式。依据这一理念,我们很容易发现,各种知识不再是客观独立的存在,而是学生对共享经历从不同角度的解释。在学习任务的驱动下,学生借助独立终端自主掬取课程资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制订解决方案、挖掘资源、采集信息……直至解决问题。这种“扁平式学习”,充分鼓励学生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体会他人的感情和思想,并通过这些来不断增强自己的同理心。每位学生的经历和彼此之间的关系越是多元化,同理心就越能得到发展,也就越容易理解现实,学习的效率也就越高。教育教学变成了同理心体验和分散—合作的学习过程,并把这个过程从学生延伸到整个生物圈。

分散后的“合作”,不仅可以在课堂上完成,还可以在虚拟空间里实现,而在线班级、个人空间、呱呱对话……都是这种合作的技术手段。那时,教室的“墙壁”被凿了,学校的“围墙”崩塌了,整个社会都可以作为共享的平台。“教”是在“课堂”互动前的分散中完成的,“练”是在“课堂”上的合作中实现的;“教”是在“课堂”下进行的,“练”是在“课堂”上开展的。“需求引领、应用切入、深度融合与协同创新”是对这种教学最恰当的描述。“课堂”虽然还存在,但主要内涵已经被置换了。

我们突然理解了,为什么在此之前的所有课程,都将接受“重新登记”,而且其中大部将被淘汰,只有少量将作为基础知识纳入前沿信息、纳米技术、生物科技、地球科学、生态学、系统理论以及各种职业技能的范畴,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学科。为什么进入课堂的三维打印将促进教学与科研、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紧密联系。国家为什么将只关注核心课程的建设,统一课程的数量将大幅削减;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乃至班本、师本课程将如新星爆发,成为课程的主流。

我们推断,为适应这种课堂变化,网络必然成为教与学的支撑,资源发布、教学辅导、实践引领,教育评估,都会通过它来实现。这不仅为客观评价教育创造了条件,也为教育的高位均衡铺平了道路。课堂切片、折子课、微课、专递课堂……将是空中课堂的主件,教育游戏化也将把枯燥的学习变成趣味活动,学生可以自由选学一切课程。维基式提问,可以保证每个问题都能在最短的时间(现今平均为22分钟)内得到答案。学校可以在全世界寻找最好的教师,只有那些适应社会需要的热课,才能在大数据时代赢得自我。

面对着嬗变后的教育与新课堂,有谁做好了准备?谁都没有!没有做好准备,并非就不能担当嬗变后的教育,并非就不能经营嬗变后的课堂,因为从现在到正式担当,还有一个缓冲期,我们还可以学习,还可以研究,还可以身体力行走向潮头一探究竟。

怎样利用这个缓冲期来热身,实现自己的专业化发展并继续走向“深蓝”?窃以为,首先必须有危机和信息意识。然而,仅“有”还不够,还必须以它们为导向,积极开展教育实践,实施课堂变革。教师们不妨试着走下讲台,将自己从信息发布者转化成课程合作者,不再那样死死地控制学生,而是提前公布信息渠道,发布课程资源(也可以附上考试动向、梯度检测卷),引导他们自主发现问题,独立选择议题,开展分散学习;然后借助“分组合作”,鼓励每位学生自主交流学习体验,评介不同,推介亮点,反思重构,将学生置于课堂的中心。这样,不仅能深化眼下的新课改,也能保证在现实课堂的渐变中孵化出适应嬗变后的能力。

“读生”是种促进自己的好方法。所谓“读生”,就是“研读”学生。在嬗变后的课堂上,读生是新课堂的核心价值,是决定教师发现亮点,推介特色,即时激励的关键。读生,可以从两向展开。“纵向读生”,是沿着时间轴观察一个学生,以发现他课感的变化规律和智力断裂为重点;“横向读生”,是在同一时间截面上,观察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寻找制约师生互动的症结。读生是为教师有效摄取并开发生成性资源做准备的,是未来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内涵。所以,教师自主建立个人空间,从每次课堂、试验、检测、社会实践等等中提取信息,为每位学生建立“课程学习档案”,并自动化跟进,尝试前瞻性实验。它不仅可以优化当前的师生互动,在最适当的地方嵌入可汗式辅导,还可以促进班本、师本课程的开发。

猜你喜欢
工业革命信息课程
煤、铁、蒸汽与工业革命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计算机教育(2020年5期)2020-07-24 08:53:38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第四次工业革命与超级智能时代
订阅信息
中华手工(2017年2期)2017-06-06 23:00:31
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的扩展
展会信息
中外会展(2014年4期)2014-11-27 07:46:46
MOOC起步,从微课程开始
物理与工程(2014年2期)2014-02-27 11:2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