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元阳
自从有了网络,我们便多了一种生活,也重织了又一个人际关系圈。生活中的我们,网络上的我们,常常会判若两人。如果我们的一位朋友在网络上忘记了我们是谁,结果将会如何?
一位同事加了很多学生在自己好友里,虽然有分组,还是会偶尔记不起谁是谁,同样,有时学生也记不起他是老师。一次一位学生把他当作同龄人邀请加入了一个学生群,出于好奇,他没有表明身份,并热情地参与他们的话题。在大家谈论网游时,他故意说LOL是无聊者的游戏,这一下可不得了,激起众怒,引火烧身,所有人都把矛头指向了他,不是辩论,而是辱骂。一时间,各种各样的国粹缩写,各种形式的人身诋毁,还有变态的暴走漫画,赤裸裸的语音谩骂,充斥着整个屏幕。网络瞬间变得乌烟瘴气,呛得他吐血而退。而向他泼出这些污言秽语的孩子中,恰恰还有邀请他加入的学生好友——在班上表现很好的学生。
因为有自己学生的参与,这样的伤害让他痛彻肺腑,第一次感受到来自网络的心灵戕害。
其实,类似的网络暴力由来已久。2009年8月27日,央视“朝闻天下”栏目批评了一款名为“摩尔庄园”的网络游戏,引发一场儿童网络暴力事件,小玩家们在“朝闻天下”贴吧里群起而攻之,很多声讨用语粗鄙,言辞肮脏,向成人世界发起没有底线的反击和抗争。这一次,“他们表现得不像天使”,引起了社会对网络暴力的关注。
与现实生活中类似,在网络上也难免会有人发表具有伤害性、侮辱性和煽动性的言论、图片、视频,当这种行为具有针对性时,便有了“暴力”的特征。因为网络匿名的特点,无需担心自身形象和承担后果,没有追究和惩罚,网络暴力常常会被轻易地激起,并很容易打破道德底线,常常还伴随着名誉侵权行为。受到侵害的个体也只能同样还以网络暴力,互相诋毁和谩骂,形成恶性循环。2011年的美国电影《网络欺凌(CyberBully)》中,女学生Taylor就是典型的网络暴力受害者,同时她也在网上对别人使用过侮辱性言辞。影片中的Taylor,所受伤害之深,承受压力之大,几乎要用结束生命的方式以求解脱,残酷而无奈。
从施受双方的特点来看,网络暴力仍然是社会暴力在网络上的延伸。当双方一明一暗时,注定便是一强一弱的不均衡的对抗。因此,真实和私密信息的泄漏,便可能成为受害的根源,而网民的低素质则是网暴的催化剂。
现实社会的游戏规则很难移植到网络上,网络暴力的肆无忌惮,正以其独有的我行我素的方式破坏着公共规则。无人匡扶正义的江湖上,自由地上演失控的网络欺凌。没有拳脚相加,没有血肉相搏,所需的工具,可以简单到仅仅是语言。语言是刀,伤人无痕。现实世界的语言暴力,可能会遭受到其他方式的抵触,而网络上的语言暴力,则是明目张胆的戕害和杀戮。即使不配合图片、视频,也可以尖酸刻薄、恶毒偏激、残忍粗暴,践踏社会公德,跨越人类底线。
另外,通过极端言辞表达不满和对抗不公,也成为一种网络发泄的途径,并可能一呼百应,当参与口诛笔伐的人数达到成千上万时,便形成了网暴的巨大杀伤力。没有惩罚,不计后果,在好事者的推波助澜下,更会将这种伤害从虚拟网络转移到现实社会中,案例数不胜数。这时候,对错和真伪已不重要,有一个可以恶搞的主角才是最高追求。数量就是强势,规模就是权威,良心和严肃靠边,夸张和调侃上台,演绎的就是被放大自由的幸灾乐祸,和不受道德约束的娱乐狂欢。
信息时代,网络已经不再是虚拟的空间,而是实实在在的构成,并且触手可及,网上的言行恰是我们内心真实思想的折射。每个人都可能成为网络暴力的受害者,且行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