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秀南
[摘 要] 所谓特色农业是以追求最佳效益即最大的经济效益和最优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为目的,依据区域内整体资源优势及特点,突出地域特色,围绕市场需求,坚持以科技为先导,高效配置各种生产要素,以某一特定生产对象或生产目的为目标,形成规模适度、特色突出、效益良好和产品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非均衡农业生产体系。
[关键词] 特色农业 发展 思考
[中图分类号] F30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11-0045-02
一、泸水县基本情况
泸水县位于云南省西北部、怒江州南部,东经98°34'—99°09',北纬25°33'—26°32'之间,全境东西最宽58公里,南北最长108公里,国境线总长136.24公里,全县国土总面积3203.04平方公里。地势北高南低,立体气候特征明显,县城六库镇年平均气温为20 ℃,日照年平均值1900小时,年平均降雨量1200毫米。县政府驻地六库镇,全县辖六库、鲁掌、片马、老窝、上江、大兴地、称杆、古登共6镇3乡,有傈僳、汉、白、彝、景颇等21个民族,总人口184835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50402人,占总人口的81.37%。
2013年,全县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5.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768元,。粮食总产量6.66万吨;全县大小牲畜存栏达47.6万头(只),肉类总产量16400吨。
二、发展的优势和机遇
1.自然条件
1.1自然气候
泸水县两岸山脉呈南北走向,地势北高南低,东西两大山脉纵横交错,高峰林立,最高海拔4161.6米,最低海拔738米。受地形和大气环流的影响,呈现典型的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特征,同一山体不同高度呈现寒、温、热三种现象,垂直差异大,立体气候突出。全年无霜,干湿季节分明,年平均降水量1199.7毫米,雨季开始于五月底,降水明显分布不均匀,分少雨、中雨、多雨三个区域。泸水独特多样的气候特征为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2自然资源
泸水县土地资源类型众多,土地总面积478万亩,其中林业用地398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86%,草场总面积113.87万亩,耕地总面积19.16万亩,包括水田4.46万亩、旱地14.7万亩;生物类型多样,生物多样性保护完好,经济价值较高的中药材、野生菌类、野生蔬菜、油料作物遍布,泸水特有的高黎贡山猪于2010年被国家录入《国家级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名录》,是地方稀有猪品种之一;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片马中缅边境游是云南重要的边境旅游点,神秘的怒江大峡谷、听命湖、千古情侣阴阳山瀑布、瓦拉亚窟,碧罗雪山、高黎贡山两大山脉吸引着众多云南旅游游客。通过有效整合泸水土地、生物和旅游资源,形成集约优势,整体促进泸水高原特色农业发展。
2.产业基础
2.1农业产业
泸水农业特色产业优势凸显。截止2013年,特色经济林果及特色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90万亩,新种植核桃8.7万亩、漆树1.2万亩、草果1.9万亩、其他经济林果1.8万亩,年内销售草果4300吨、核桃2500吨,实现收入9亿元。
2.2经营主体
通过不断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的服务和扶持力度,各类市场经营主体规模逐年壮大,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成为扩大就业的重要渠道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增长点。2013年,泸水县农业产业化组织总产值9382万元,销售收入9600万元,带动农户参与产业化经营11682户。泸水现有云南怒江东方大峡谷生物有限责任公司、怒江瑞兴农牧开发有限公司、泸水县农业生产资料有限责任公司、泸水县粮油购销有限责任公司等州级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产品加工重点龙头企业9个,其中云南怒江东方大峡谷生物有限责任公司、怒江瑞兴农牧开发有限公司、泸水县农业生产资料有限责任公司3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级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组织发展迅速。已建成农村特色产品种植协会8个、综合服务社90个、专业合作社78个。
2.3品牌打造
依托优势农业资源,不断增强农产品生产标准化强度及品牌重视力度,一系列原产地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速度加快,品牌农业发展态势明显。初步形成了以“雪黎”牌草果、“瓦姑”绿茶、“萝芙木”茶、“香尕尕”火腿、“高黎贡山猪肉系列产品”、“怒江荞酒”、“碧乃金”植物油为代表的一批名特优农产品品牌。
3.政策环境
3.1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大力扶持贫困地区加快发展、积极支持民族地区跨越发展”。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在产业、财政、金融等方面给予了云南诸多倾斜,为发展云南高原特色农业提供了政策支持。泸水县作为滇西边境山区贫困地区之一,属于国家扶贫开发攻坚重点区域,在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中,中央将继续加大对滇西边境山区的区域整体发展和扶贫攻坚扶持力度,对于进一步完善泸水农业基础设施,加快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增强发展内生动力,提高农民自我发展能力,实现全县较快发展带来更好的政策优惠、项目倾斜与资金扶持。
3.2云南“两强一堡”战略实施
云南省委八届八次全会提出“两强一堡”新目标,要求“紧紧围绕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来开展工作。国家实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战略为我省对外开放工作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断强化对边疆民族贫困地区发展的扶持,加大支持国际大通道和边境经济合作区建设力度,加快发展生物产业、新能源、新材料和旅游等一系列战略性产业,给云南带来了重大机遇。泸水县作为云南省西北部口岸地之一,在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理位置和巨大的发展空间,为怒江加快脱贫进程与实现较快发展带来更大的机遇与更多的政策、资金等扶持力度。
三、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1.农业基础薄弱
泸水县地处横断山脉高山峡谷南端,东西两侧夹被高黎贡山和碧罗雪山,可耕作土地面积较少,农田坡度大,特殊的地理条件导致投入成本居高且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差,耕地质量不高、水利和机械化程度低,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弱,靠天吃饭现象普遍存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低。
2.产业体系不完善
一是农产品品种较多,但规模不大。泸水的高黎贡山猪、草果、核桃等特色品种品质优良,但受制于规模和流通等环节的制约,难以形成有效竞争力。二是产业链条短,产业体系不完善。当前农业生产仍以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占主导地位,龙头企业带动力弱,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农产品品牌市场效益低,转化增值效率较低。三是区域布局不合理。农产品生产未能形成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布局,产业集中度不够,难以形成整体竞争优势。
3.科技投入不足
由于历史原因和长期的交通不畅,农村地区普遍与外界交流较少,农民整体文化素质偏低,文盲半文盲比例较高,人均受教育年限分别比全省其他地区平均水平低。社会发育程度不高,劳动者素质低,农民受文化素质的限制,往往采用快速见效的生产方式,致使具有资源保护、培肥地力、环境污染小的新型农业技术难以推广应用。高级农业科技人才和农业经济综合管理人才相对缺乏,基层农技人员流失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泸水农业较快发展。
四、发展的思路
1.科学规划,优化产业布局
在编制规划方面,坚持“突出特色,发挥优势,集中连片,高产高效”的原则,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一是在产业布局上,要打破局限性,加强与州上有关部门的沟通,做好各级各类规划之间的相互衔接工作,确保县规划与州规划在总体要求上一致;二是在空间配置上协调,在操作上可行,时序安排上有序,量力而行,充分考虑县群众的接受能力和承受能力,不要盲目攀比、急于求成,不搞一刀切;三是在规划实施过程中,要及时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和情况变化对规划进行修订完善,保证规划的实施效果。
2.应用科技,提升产业效益
一是要加大对基地农技人员、村组干部和产业大户等的培养力度,鼓励和支持农技人员以技术入股、技术承包、领办农业项目等形式参与农业开发,推进农业生产的规范化、设施化,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二是抓好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和申报工作,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专合作组织、业主积极申报注册商标。对草果、中药材、生猪等优势农产品,应尽快实施品牌战略;三是坚持以特色为基础,以市场为取向,以效益为目标的科技兴农思路,抓好上江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和高黎贡山猪生态高效养殖基地建设,有针对性的引进、示范和推广符合特色效益农业基地建设需要的农业生产新品种、新技术。
3.突出重点,打造产业特色
一是统筹使用财力、物力和技术力量,集中投入畜禽、中药材、蔬菜,突出抓好生猪等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扩大生产规模,下大力气促进优势特色农产品由点状向带状、块状集聚,形成产业带和产业集群,实现县域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规模化、规模经济产业化;二是要依托片马口岸、怒江大峡谷、听命湖、千古情侣阴阳山瀑布、瓦拉亚窟等旅游资源,引进业主,发动群众、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开拓“假日经济”市场,增加产业附加值,促进农民就业和增收。
4.创新机制,优化发展环境
一是创新土地流转机制。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在确保粮食总量不减、耕地面积不减、耕地性质不变的前提下,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提升土地产值和经济效益;二是创新投入机制。整合各类扶农支农资金,实行以奖代补政策,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探索基础设施市场化管理和商业化运作的新机制,把基础设施建设与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开发相结合,力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三是发展农业保险。探索农业再保险和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建立科学效的农业生产救灾机制,为特色农业发展建立一道风险防范网,保障农民利益,维护农村社会稳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肩负着信息引导、市场开拓、产品开发、科技创新的重任,是推动特色效益农业发展的“火车头”。
5.健全网络,搞活流通服务
一是要加大农村集贸市场建设力度。引入市场机制,鼓励各类投资主体投资农村商业设施建设,在有条件的乡镇、村社,建立中心市场,规范零售市场,完善农贸市场;二是进一步培育营销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各类农产品经纪人,繁荣农村市场,形成城乡结合、内外结合的农产品和农资市场网络体系,妥善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三是探索建立健全覆盖基地村、社、农户的市场信息采集、发布平台,形成方便、快捷、高效的信息服务体系。在条件成熟时,开展主要农产品和农资产销形势预测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