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学前幼儿音乐教学效能之探索

2014-04-29 03:14李妍
北方音乐 2014年3期
关键词:教学效能创造力动作

李妍

[摘要]文章针对目前幼儿学前音乐课程实施所存在的问题,从音乐教育培养人的本质出发,结合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进行例证分析,得出将动作、游戏与音乐教学结合的方法,为幼儿音乐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创造力氛围,完善以幼儿为中心的综合音乐教学模式,从而提升幼儿音乐教学效能。

[关键词]动作;游戏;创造力;教学效能

一、目前学前幼儿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2012年10月9日,《教育部关于印发<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通知》,与以往《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等学前指导不同,这次指南的颁发明确提出关注儿童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差异性,明确关注幼儿的学习方法与身心发展规律并切实地提出了具体的发展目标。这对于学前教育来说,是一次重要的时代转变,而对于学前艺术教育的工作者来说,此次《指南》的颁发非常的鼓舞人心。音乐课程在学前教学中处于很重要的地位,借鉴国外相关经验,从1968年起,在西德地区正式开设“早期音乐教育”的课程,通常12人一班,四至六岁,主要内容是节奏游戏,随着歌曲和器乐曲跳舞,以促进身体的灵活。好的音乐能影响塑造人的性格和培养人的品性,作为能影响人一生的教育,从幼儿开始,就应该发挥它的美育作用,让音乐滋养幼儿、育化幼儿。而且,学前儿童的音乐教育课程,都是通过幼儿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符合儿童的好动、热爱音乐的天性,并且能够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但是,在大部分的幼儿园音乐教学中,部分教师对于幼儿艺术教育并不重视,把音乐课当成歌唱课来进行,甚至直接采用播放音乐代替。面对幼儿园音乐教育所存在的问题:教师教学方法单一;幼儿参与教学活动程度偏低;难以根据不同认知水平的幼儿“因材施教。”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从以下几点来提升教学效能。

二、提升幼儿音乐教学效能之方法

(一)促进幼儿音乐与动作教学的结合

律动是各种不同形式身体活动的总称,它帮助我们感知自己的身体,并认识它与外在世界的联系。同时,作为整体艺术的一部分,它可以与语言、身体乐器、打击乐器、音条琴等一起进行合奏。从而解决幼儿参与教学活动程度偏低的问题。

柏拉图说,体操和音乐两个方面并重,才能够成为完全的人格。因为体操能锻炼身体,音乐可以锻炼精神。但奥尔夫把体操和音乐尝试结合起来,1924年,他与舞蹈家军特创办了一所军特体操音乐舞蹈学校,在那里,所有的音乐与动作结合的想法慢慢得到了实现,从而有了我们现在所学习的律动教学。身体律动是孩子天生就具有的本能,常常可以看见孩子在兴奋的时候,总是控制不住地跳起来,激烈地摆动他们的肢体,表达出他们内心的感情。天性活泼好动、精力充沛的孩子,最适合律动来诱发他们的艺术感,同时也释放了他们的剩余精力。并且,动作是幼儿发展中的很重要的一个部分,但是它经常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生理发展,即到了一定的年龄段就可以学会的。但是对于幼教教师来说,从动作的重心、速度,控制度等来观察到孩子的动作的发展,包含是否能走出“之”字形路线,是否能灵活地运用肢体各部分等都是他们的重要任务。同时学前时期是幼儿身体最灵活、最富有弹性的一个时期,生性好动且精力充沛,因此也是训练身体谐调能力的最佳期,结合动作进行音乐教育正是适于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方法。所以我们在幼儿的音乐教学中,大量地发掘了音乐与动作的游戏,让孩子在音乐中快乐地动起来。

例如音乐动作游戏——有洞的音乐,这个名字听起来非常生动,其实是在音乐中加入长短时间不一的休止,听觉效果上可以感受到无规律的停顿,由此设计的音乐动作游戏。对于1岁以下的幼儿,我们可以用弹跃的方式,把幼儿抱在怀里,通过大人的有规律的节奏,来感受一种稳定的节拍感,由于音乐的停顿是无规律的,所以每次停下来的时候成人接触幼儿的动作都使得幼儿有惊喜之感,同时通过这种快乐的动作游戏,增强了亲子之间的亲密感情。对于已经能够独立行走的幼儿,他们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听觉能力,“婴幼儿能用听和看的方式来辨识人们的移动。第一种用轻和蜷缩的步伐,另一个用重且规律的踏步,第三个用快速的吧嗒声。”(幼儿动作与舞蹈教育)我们可以通过让孩子听着鼓的声音来走路,每个人都是自由地往不同方向走,鼓声停下来,幼儿的脚步也停下来,鼓声变快,幼儿的脚步也变快,然后再以不同速度的音乐节奏变化来深化这个动作游戏,如四分音符与二分音符、十六分音符的变化。此活动需要幼儿全神贯注地来听鼓的声音,并且根据声音来控制自己的脚步快慢,这对于幼儿来说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我们可以通过不同动物,如大象、小兔子的走路动作来给予孩子生动的想象空间。对于大班的孩子来说,在音乐停顿的部分,我们还可以加入不同造型动作的模仿,例举孩子们喜欢的动画人物或动物等,让孩子即兴地随音乐来做造型,既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又增强了身体的协调能力。正如Maude所说:“儿童发展的早期成长阶段是令人振奋的!在肢体形态大小的改变以及他们在动作发展方面得到的肢体自觉。同时,他们在环境中探索大量且对他们有用的动作经验。”

(二)融音乐游戏于音乐教学中

德国的福禄贝尔认为“游戏是儿童内部存在的自我活动的表现,是一种本能性的活动,是儿童内心世界的反映,通过游戏可以表现和发展神的本源。”

廖乃雄先生说:“游戏是儿童体验生活和学习的主要途径之一、尤其是在音乐教学中,游戏必须是主要内容之一。音乐本身就是作为一种游戏,而游戏应具有充分的音乐性。”游戏仅仅具有娱乐性是完全不足以的,不仅要“游戏般的学习”还需“具有学习意义地游戏”。很多教师可以做到“游戏般的学习”,但“具有学习意义地游戏”还需我们继续努力探索。将游戏作为音乐教学的主要内容,能很好地解决教师教学方法单一的问题。

在孩子的世界中,游戏是不可或缺的。游戏能滋润幼儿如鲜花般绽放,游戏能展现出他们创造的斑斓的世界。在幼儿园里,一堆堆积木在他们手上变成机器人、汽车、摩天大厦;在操场上,他们对老鹰抓小鸡、捉迷藏等游戏乐此不疲;在冲凉盆里,他们一边唱着优美的旋律,一边给手里的小黄鸭讲着不知从哪里摘取而来的形形色色故事,他们一说话,你便能发现他们的比喻是如此的特别,“妈妈,毛巾伤心地流眼泪了。”而游戏的兴趣性体验正是吸引着孩子在游戏中浑然忘我的最佳方法,他们怀着好奇心,探索着玩具及不同类型的玩具组合在一起所带来的不同感受,而这种探索能力是创造性发展的必备要素。在音乐中,最受孩子欢迎的游戏往往是有明确的角色分工的。如在“魔盘”音乐中,音乐塑造了两个绝然不同的角色,一个是爱偷糖的小猫,每次偷糖时都忍不住“喵”的一声,这和音乐中的延长音恰恰符合。第二段,陕速的音阶跑动形容了小猫被主人所追赶时慌张逃跑的情景。根据这两个角色,幼儿可以进行角色扮演游戏,在音乐中感受游戏的快乐,并学会了分辨音乐速度的快慢对比。我们还可以尝试将日常的游戏与音乐结合起来,如将木头人游戏与“握手舞”的音乐结合,“握手舞”中出现多次不同长短的颤音,并且每次声音的长短都是不一样的,在听音乐时,需要幼儿集中所有的注意力,听到颤音时开始往前走,颤音停下,走的动作也随之停下来。“握手舞”还可以结合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动作特点,增加与减去难度,结合他们喜爱的游戏,令不同的孩子都能感受与体验音乐给他们所带来的快乐。奥尔夫曾说:音乐并不是我的目的,音乐是我达到散发心灵力量的一个手段罢了。音乐游戏不仅充满趣味性,而且在游戏中,增强了幼儿的反应力与听觉能力,协调了身体各部分的动作。

(三)形成培养创造力教学氛围

创造力是什么,Boden认为创造力是生成既新颖又有价值的想法;Martindale认为,一个创造性的想法就是那种既独特又能适用于发生的环境的想法。从中得出,创造力不但是一个想法,而且是能在实践中可以很好地被运用的。创造力必然是通过不断地实验,最终成功证实的一个有创意想法。那么“做”是创造力产生的必然过程,从“做”中学,是它的精髓。

著名心理学大师加德纳曾在其著作《艺术?心理?创造力》中将儿童与艺术家们作为其主要研究对象,他说:“艺术家是最具有创造力的人,而儿童有着天真烂漫的天性和童趣,他们的思维特点与艺术家的心理和感受能力非常接近。”我们都知道学龄前的孩子的创造力源源不断,但随着孩子开始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之后,却慢慢地变得中规中矩,诗意化的语言也渐渐消失了。一方面是不同年龄段幼儿发展的结果,但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说明我们的教育缺失了培养孩子创造力的部分。让幼儿去和双响筒交谈,用不同的鼓点来跳舞,用音条琴来伴奏,所有的小乐器都是他们的好伙伴,他们陪伴着幼儿走过音乐之桥,一起进入幻想音乐的天地。奥尔夫要求孩子必须亲自参与到即兴活动中,也是这个原理。如我在和幼儿分享“问候舞”这个课例时,首先带领大家跳一遍这个舞蹈,在围着圆圈转动时,我会加入许多不多的元素,如模仿火鸡走路的动作,模仿螃蟹横向走路的姿态,或搭着肩膀模仿火车等等,让幼儿彻底地从固有的舞蹈动作模式中解放出来,拓宽他们的思路,发现原来音乐可以和我们的生活如此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然后慢慢引导他们,我们可以以“动物”、“小音乐家”、“体育运动”等不同的主题来为我们的律动命名,然后根据这个主题为律动重新设计动作,大家兴致勃勃地提出各种不同的意见,最后我们把每组队员设计的律动展现出来,让其他幼儿来评价它。每次在参与有创编环节的音乐课程时,都会为孩子的创造力所惊叹,无论是动作探索、绘画创作还是音乐故事的想象,孩子总是愉悦地呈现出他们的五彩缤纷的创造力世界。他们虽然没有精湛的艺术技巧,却能用最朴素的形式来表达艺术,反而有“返璞归真”的效果。幼儿的创造力有许多不同于成人的独特之处,如幼儿创造的自发性强,主要表现自身的敏锐感受,它的创造性想象是全面的,涉及了舞蹈、绘画、语言、歌唱等艺术形式。在幼儿的艺术世界,他们真正地做到了“艺术源于生活,也融入生活”。纵所周知,创造力能激发孩子的想象力、促进思维力,创造力教学能够充分发掘孩子的探索能力,提高他们主动学习的热情。究其源头,创造力是如何培养出来的,在奥尔夫音乐教学中,首先鼓励孩子从探索发现入手,作曲家们认为音乐探索是对声响素材的尝试,发现他们的声音,并直觉回应音乐声响中的感官素质。探索也历经了几个阶段,从自由探索到有计划地探索,最后进行即兴创造。这些不是盲目地操作就能获得的,是教师利用精心挑选的素材,营造创造力氛围,一步步引导孩子走入创造力世界的。而幼儿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好奇、鼓足勇气尝试、耐心的反复试验等,在此过程中,幼儿的创造性人格特质慢慢形成,想象力被无限诱发。

三、完善以幼儿为中心的综合音乐教学模式

我们的综合音乐教学模式是把儿童放在第一位的,杜威提出把儿童看作是一个“整体的儿童”,它包含两层含义:第一层是我们希望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不忽视儿童生活的各种不同的方面;这个比较好理解,儿童的学习方式是以直接经验为主的,他们需要通过日常生活与学习的具体经验来感受世界,需要和同伴、教师、家长一起分享与交流学习过程,所以,我们在学前幼音乐教育幼儿阶段的教学目标不是要灌输很多科学知识给幼儿,而是设置一个可以让他们探索的学习氛围,提供他们可以操作的学习用具,教师以引导为主,鼓励孩子打开思路,发挥想象力来创作与学习。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第二层含义是把儿童看作是一个有机体,身心是一个整体,它们不可分离,我们往往把儿童的意识看作是理智的部分,但却认为身体是不相关联的部分,这种身心不结合的教学往往是事倍功半的。卡尔?奥尔夫说过,“原本的音乐决不单单是单独的音乐,而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的结合。”如此,可以很好地解决难以根据不同认知水平的幼儿因材施教的问题。

是否所有的孩子都喜欢唱歌和舞蹈呢?当然不是,那么是否可以由此推论那些不喜欢唱歌和舞蹈的孩子他们不喜欢音乐呢?当然不是。很多孩子都喜欢音乐,只是他们没有找到适合他们去感受音乐的方式而已。如我们根据安志顺于1982年编写的一首民族打击乐曲《鸭子拌嘴》设计了一个图型谱,将复杂的音乐整理结构,变为简单明晰的图谱,6-7岁幼儿可以使用奥尔夫打击乐器来演奏这个简单的图谱。并根据图谱上的节奏特点,编写了一首朗朗上口的童谣:小鸭子、小鸭子走出家门,老鸭子、老鸭子跟着出来了;小鸭子叫、小鸭子叫;东边跑跑,西边跑跑;真开心,真开心。在童谣中,老鸭子寻找小鸭子的故事活灵活现地呈现在幼儿面前,如此,部分表现力好的幼儿可以根据这个故事来即兴表演,另一部分幼儿可以根据图谱进行打击乐合奏,用小镲模仿鸭子吵嘴时的有趣情景。如此通过集体语言、动作、集体游戏、乐器合奏等,孩子开始打开自己的心灵之窗,尝试和同伴们一起合作,每个人在活动中都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幼儿可以唱歌、舞蹈、演奏乐器或者是讲故事、用语言伴奏、表演等等,如此多的音乐表现方式,让不同音乐性格的幼儿都能发挥自己的长处,找到进入音乐世界的方式。并且在这里,大家都是平等的,没有优等生和差资生的分别。

四、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应牢牢把握住音乐教育的本质,从幼儿自身出发,结合世界先进的音乐教学法,如达尔克罗斯(1895)、柯达伊(1915)、奥尔夫(1924)等,灵活运用动作、游戏、语言、戏剧、打击乐器等教学手段,诉诸感性,在节奏基础上让幼儿通过唱奏音乐实践来做属于他们的音乐艺术,通过探索主动性的学习活动将他们的创造力发挥出来。

猜你喜欢
教学效能创造力动作
创造力从哪里来? “捣蛋专家”告诉你
以生成性培养创造力
激发你的创造力
激发你的创造力
动作描写要具体
画动作
追求效率还需紧扣“要素”
紧扣学教“四性”加强数学习题教学探研
课堂细心雕琢,提高教学效能
“活”用数学教材,提高数学教学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