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课的互动教学要选择合适的互动形式

2014-04-29 02:03张俊霞
杂文月刊(学术版) 2014年10期
关键词:知识储备教学重点心理特点

张俊霞

摘要:新课标提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生师之间的互动,而互动形式选择恰当与否,将直接关系到课堂互动的质量,影响到教学效果。本文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从教学重点、知识储备、心理特点、创新这四个互动形式选择时应遵循原则入手,进行中学历史课互动教学的分析。

关键词:课堂互动形式;教学重点;知识储备;心理特点;创新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我们可以理解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场面。所谓互动教学,就是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相统一的交互影响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通过调节师生关系、优化互动方式、产生教学共振,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自能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在教学实践中,我不断地摸索着课堂互动教学的规律,力求通过改进和优化课堂互动的形式,来增强课堂互动的有效性,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下我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和体会,针对课堂互动教学中互动形式的选择这一问题,来阐述一下自己的观点:

第一,围绕教学重点,选择合适的互动形式。

相信很多人都看过《十面埋伏》、《无极》,这些中国大片为什么却遭到了国人的炮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形式大于内容。课堂互动也是这样,并不是提的问题和学生活动越多越好。要知道,教学互动只是一种手段,它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一堂成功的课要以需达到的教学目标为核心,围绕教学目标来选择合适的互动形式,展开教学,而不是舍本求末,追逐形式,为了互动而互动,要“动”得恰当。

拿历史剧这一大家非常喜欢的互动形式来说,我在平时的课堂讲学中也经常采用,最初我用它只是作為一种点缀,活跃一下课堂气氛,并没有围绕教学重点来考虑这样做要达到什么目的,帮助学生了解什么。这样的互动其实并没有真正地融入到这节课中,而只是了一种装饰,显得可有可无,自然也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我在讲《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一课时,教学重点是要让学生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为了能够体现这一精神,我课前向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个任务:“有一家人,母亲深明大义,身在沦陷区,积极帮助八路军抗日;老大是国民党,老二是八路军,兄弟两个曾经骨肉相残,抗战爆发后则摒弃前嫌,团结抗日;小女儿是一个艺术家,通过自己创作的歌曲和油画来振奋国人的抗日精神。终于有一天,多年不见的一家人重逢了,他们会说些什么?会发生什么故事呢?请大家编写一个历史剧,下节课来表演。”我围绕教学重点,指导学生编写并表演的这个历史剧,使学生深深地感悟到了在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情况下,中国人民所体现出的团结一致、英勇顽强的抗战精神,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所以互动只有围绕教学重点,才能发挥出它的最大作用。

第二,掌握学生的知识储备,选择合适的互动形式。

从事剧烈的体育运动之前,应该做好充分的热身活动,否则就会在运动中受伤。课堂互动也应遵循这样的原则。互动之前,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是否做了预习,是否有了初步的了解,再根据学生对知识的了解程度采取合适的互动形式。如果在不了解学生知识储备的情况下就盲目互动,打无准备之仗,学生则会“动”得茫然,越“动”越迷惑,甚至丧失信心,导致在学习知识的道路上“受伤”。

第三,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选择合适的互动形式。

教育讲究因材施教,课堂互动也是如此。同一种互动形式,用在不同的学生身上,或者用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的同一学生身上,产生的效果也是有很大不同的。所以教师设计的互动形式要针对不同学生、不同时期、不同环境的心理特点,不断地进行调整。

而有时,同一时期的同一学生,由于环境的不同,使得他的心理状况也有所不同,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用同一种互动形式的话,也同样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所以,在备课时,我们应及时把握学生的心理变化,以便找到能诱发他们思维的最佳互动形式,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第四,互动的形式要力求创新。

近几年,社会上出现了一个新的词汇,叫做“审美疲劳”,是指长时间欣赏同一类型的事物,就对审美对象的兴奋减弱,不再产生较强的美感,甚至对对象表示厌弃。在课堂互动中,如果教师每节课都采用同一种互动形式,千篇一律,那么久而久之,再好的形式也必然会使学生产生“互动疲劳”,课堂互动也就走到了死胡同。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不断地变换课堂互动的形式,才能以更加新颖的手段把课堂互动重新引入到正轨当中。

总之,课堂互动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具体形式多种多样,一成不变的互动形式必将为日新月异的教改浪潮所淘汰。课堂互动教学又是一个实践的过程,绝不是纸上谈兵,它需要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在长期的实践中去探索,去积累。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运用之妙,存乎于心。我们只有在加深对新课标理解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况,审时度势,在课堂互动教学中创造性地、灵活地运用各种互动形式,才能使课堂真正地“动”起来,从而焕发出历史教学的勃勃生机和旺盛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猜你喜欢
知识储备教学重点心理特点
掌握学生心理特点 有效开展写字教学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让孩子爱上英语课外阅读
突破解分数应用题障碍的策略
县级气象服务工作经验分析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重点的思考与再认识
巧引路轻点拨,豁然开朗
试析文博讲解员的培养方法
宫外孕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对策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