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金华
初中的学生比较成熟,尤其是初三的学生,他们不愿举手,审视这样的数学课堂,我们发现教师往往忽略了学生的主观感受,只顾灌输教学内容,导致数学课堂枯燥、烦闷,学生不是被动式接受,就是直接在课堂上不理不睬,那么我们能否转换一种角度,既完成教学内容,又能让学生乐于接受,快乐学习呢?笔者认为老师可以从挖掘学习内容内在的性质着手,找到知识点中的联系,然后用一根线把这些内容串联起来,把一节课打造成一门艺术,学生欣赏到知识的美,就能让课堂变得快乐、享受,学生在欣赏美的同时,不知不觉就将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全部记住了.
以下笔者以苏科版九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一节“圆”为例,谈谈对这节课的设计与突破. 早在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就认为“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体,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
一、恒定的美(圆的定义)
圆的定义1:把一条线段OP的一个端点O固定,使线段OP绕点O在平面内旋转一周,另一个端点P运动所形成的图形叫作圆. 在这里O必须固定,OP的长度必须固定,这是一种恒定长度的美.
教学时准备一段绳子,让学生利用一段绳子和一支笔画一个圆,学生发现如果点不固定,绳子不保持拉直,所画的图形就不是圆了. 学生往往会画得不好看,然后会提议,老师我们能用圆规画吗?其实圆规画圆的方式不恰巧就是利用了这个圆的定义吗?在用圆规画的时候我们仍然要固定一个点,还要固定一条线段的长度,而这种固定不恰巧体现了这种作图方式的美吗?
圆的定义2: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设计教学情境:“有一批空降部队,降落的要求是离基地3公里的地方,那你知道这些队员降落的地点在怎样的图形上吗?”然后用ppt,先打上10个点,然后又有一批空降队员,打上50个点,再打100个点,这些点慢慢变成了圆的形状. (解释了圆是由无数个满足一定条件、规律的点排列而成的. )
这里定点、定长仍然是一种恒定的美. 无论用变换的观点运动得到圆,还是用集合的思想明确圆的概念,都规定了圆心与半径的恒定性,要确定一个圆,其实就是固定圆的圆心和半径,而这种固定不正是“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吗?
二、处处相等的美(圆的性质)
圆的性质:圆的半径处处相等.
很多老师在设计这一教学内容时就设计这样的问题:“在圆上任取三点,观察这三个点到圆心的距离,你发现了什么?”然后学生回答:“半径相等. ”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毫无乐趣可言. 在讲解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设计这样的情境,教师站在中间位置,问:“谁能找到与老师距离为1米的位置?请站到这个位置上,先到者为胜!”只见很多学生站了上来,然后他们围成了一个圈. 小小的一个活动,就让学生深刻地认识理解圆的性质:圆的半径处处相等.
而对圆的这一性质的运用,教师可不失时机地创造性提问:“马路上我们经常能看到阴井盖,阴井盖的形状就是圆形,为什么不设计成别的形状呢?”生1:“圆是很美丽、很光滑的图形,若有堵塞,管道工人修理的时候不容易受伤. ”“嗯,圆光滑美丽,工人不受伤,很人性化的设计. ”生2:“这种设计节省材料. ”老师:“你能具体分析一下节省材料的原因吗?”生3:“不是吧,这种设计不节省材料!周长相同情况下,圆的面积最大,面积大,用料不就多了?不过这正说明了生1的观点,圆形面积最大,方便管道工人进进出出. ”生4:“陰井设在大路上,每天走路的人来人往,设计时就要注意行人的安全,盖儿不能掉到阴井里. 如果设计成三角形或者正方形的,盖儿虽然比阴井口大一些,但还是有掉下去的可能. 而如果是圆形的,由于圆的半径相等,所以,盖儿只要大一点点,就不会掉下去. ”师:“原来这一小小的设计还涉及了我们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利用了圆的半径处处相等的重要性质,只要盖的半径大于井框就不会掉下去. 而假如是正方形,对角线长度大于边长,所以井盖边长小于井框对角线长,也许会掉下去. 其他形状同理. 哇,圆真是美妙啊!所以阴井盖、杯盖全设计成圆形的. ”
三、对应的美(点、直线、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点与圆的位置关系,若老师问:“在平面内,点与圆有哪几种位置关系?”学生答:“圆上、圆内、圆外. ”这种一问一答式的枯燥教学怎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呢?教学时可以进行这样的教学设计,播放一段NBA视频,画面上著名篮球明星迈克尔·乔丹投篮,有直接投中的,有在篮筐上打转的,还有投在外面的,老师接着问:“点与圆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呢?”这时候学生热情高涨,非常感兴趣!“投中的就是点在圆内,在篮筐上打转的就是点在圆上,没有投中的就是点在圆外. ”学生既观看了精彩的篮球特技表演,又学到了新知识.
分别在圆内、圆上、圆外各取一个点,并比较圆内、圆外、圆上的点到圆心之间的距离与半径的大小,你能发现什么?如果⊙O的半径为r,点P到圆心的距离为d,那么
点P在圆内?圳d < r;
点P在圆上?圳d = r;
点P在圆外?圳d > r.
这种“等价于”符号的意义在于条件和结论可以互换,在这里,一种位置关系恰好就唯一对应了一种数量关系,反之也成立,而这种数形结合的一一对应关系在其他图形的性质中真是不可多得,这多奇妙!我们可以通过位置关系得到数量上的大小关系,若已知数量上的大小关系,还能知道位置关系.
之后,我们可以趁热打铁,参照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对比学习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这种学习上的迁移与同化,让圆与其他图形的位置关系彰显了美不胜收的感觉!学生在认识实性圆的基础上,逐步感受到“感性圆”,升华到“知性圆”,圆的美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