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具的操作不容忽视

2014-04-29 01:11马丽珍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4年10期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

马丽珍

【摘要】 教学的发展应该与时代同步.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多媒体遍及课堂. 多媒体的使用应该配合教学学具的使用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本文结合笔者多年教学经验,对教学学具的使用和多媒体的教学相结合提出见解,以期提高目前小学数学教学的整体水平.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学具操作

在这信息技术时代,多媒体以其独具的优势遍及课堂,教师的课前准备把大量的心思用于设计精美课件,将教学目标的实现依托于课件,而忽视了传统教学中学具的使用.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认真倾听、积极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在数学的学习中,很多知识的获得需要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实践,从“玩”中学,从“做”中学. 而多媒体是一种以视听觉为主的学习手段,学生几乎没有动手操作、亲身实践的机会,因此,教学中需要恰当地使用学具,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交流、动耳倾听,多种感官协同参与,不断地经历、体验各种数学活动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从而轻松愉快地学习数学知识,提高多方面的能力. 以下几点是本人使用学具辅助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学具操作促数学概念的形成

二、学具操作促主体意识的发展

1. 学具的使用,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小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如果让他们从教师的语言、动作中去接受知识,模仿思维,時间稍长便感到单调乏味. 而利用学具操作的直观具体性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不仅可以使学生变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学,体现学习的主体地位,同时符合小学的年龄、思维特点. 他们天生具有爱玩、爱动的特性,动手的兴趣远比倾听的兴趣高,因此给学生提供合理的适时的动手机会,他们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操作实践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去探索发现、理解掌握新知.

2.学具的使用,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单向灌输的局面

课堂要实现师生关系的民主与平等,变单纯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教学为“引导式”教学,就要给儿童提供观察、操作、实验及独立思考的机会. 通过学具的操作,可以加强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讨论,让学生大胆发问、质疑,不断解决认知矛盾,在群体的交流、归纳、验证中获取更多的数学活动经验,形成数学结论. 比如,教学三年级上册“可能性的大小”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摸球活动,学生个个兴趣盎然,我要求他们摸前先根据袋中白球与黄球的个数猜测摸到两种球的次数,然后进行操作,在反复实践验证中得出“袋中黄球的个数多,摸到黄球的可能性就大……”的结论. 这样的活动成为学生的科学实验,其知识是学生通过操作实验自主发现的,不是老师给予的,学生乐于接受.

三、学具操作促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单纯的劳动,不能算作,只能算蛮干;单纯的想,只是空想;只有将操作、思维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操作的目的.” 学生的操作过程,是他思维过程的体现. 学生操作时,有一种声音在指挥他,学生观察操作结果时,也有一种声音在对他说,就是所谓的“内部语言对思维表象的描述”. 因此,动手操作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潜能的“金桥”,更是形成数学思想方法的有效载体. 在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学具,可加强数学思想方法(如数形结合、变换、对应、集合等思想)的渗透. 如:小学数学里包含着大量的“相等”与“不等”的内容,从一年级开始,通过直观实物,运用一一对应的方式,初步建立“相等”与“不等”的观念. 例如:教学“比多少”时,让学生先摆8朵红花,然后在红花的下面一个对一个整齐地摆出5朵黄花,这就渗透了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让学生折纸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再涂色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并用分数表示,就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学生通过剪、拼等操作活动,把三角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从而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就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等,这些活动中获得的思想能使学生受益终生.

四、学具操作促问题意识的培养

数学教学应强调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使学生达到能从日常生活中和数学内部找出数学问题,能应用各种策略去解决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学具,可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产生和解决. 如:教学“三角形”这部分知识,我让学生课前动手做一个直角三角形、一个钝角三角形和一个锐角三角形,并且要求其中有一个锐角是相等的. 课上让学生将其三个相同的锐角叠在一起,观察思考:看到这种情况,你会产生哪些疑问?从而引发问题:“为什么三角形中只要一个直角就是直角三角形,只要有一个钝角就是钝角三角形,而要三个锐角才是锐角三角形呢?”“一个三角形中有没有可能出现两个直角或钝角呢?” 操作中随着问题的解决学生提出更多相关问题:“三角形的内角和究竟是多少度?”“怎样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等. 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抽出教学新知所需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自己解决问题. 这样学生在“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掌握了数学知识,同时“数学问题”意识得到了强化和培养.

五、学具操作促创新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思维的品质和效率,是发展思维能力的突破点,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操作教学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上学情浓,探索性强,学生互相交流、互相协作,为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去发现新事物、提出新见解创设了良好的情境. 重视儿童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教师就要通过学具,给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更大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把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让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通过操作使学生对新知识“再发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如:“认识正方形”教学,我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前准备好的正方形纸,想办法知道正方形的特点,看谁的方法多. 有的学生通过测量发现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通过沿对角线对折、再对折,发现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用一条边与其他三条边分别相比,发现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将相对的两条边重合,再将相邻的两条边重合,说明四条边一样长……这样学生通过操作,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既发现了新知,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总之,信息技术时代,我们以多媒体教学为先导的同时仍应重视学具的操作,应结合具体教学内容恰当合理地使用学具,为学生营造符合认知规律的思维氛围,让他们在动手摆、拼、剪、制作、测量、画图等过程中提高操作能力,充分发挥思维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让他们在活动中积累经验的同时,轻松愉快地获取知识,发展数学能力.

猜你喜欢
小学数学教学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如何让高中生物教学变得生动有趣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