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晶
[摘要]以新课程标准对高中音乐课所达到的美育目标为前提,即越发重视对高中学生艺术审美能力的培养,而多声部音乐作品的欣赏在高中音乐鉴赏课程内容占有一定的比重。现阶段,如何使学生能够提高对多声部音乐的审美能力则显得尤为重要。文章试图从和声学知识角度出发,探讨在高中音乐鉴赏课中提高学生多声部音乐审美能力的方法。
[关键词]高中;音乐鉴赏;多声部音乐;审美;和声
在高中阶段,音乐鉴赏教学对拓宽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提高音乐文化素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既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又能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审美情趣以及高尚的情操。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大部分高中生对音乐作品的审美仅仅停留在较为肤浅的听觉感官上的审美满足,但对于如何更深入地欣赏、体会音乐的内涵却备感茫然,这种现象在对多声部音乐作品的音乐审美方面尤为突出。如何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多声部音乐作品呢?结合教学实践,笔者认为适度学习和声学知识对此有很大的帮助。
一、单声部音乐与多声部音乐
首先,要了解单声部音乐与多声部音乐的区别。单声部音乐体现的是旋律的优美、乐器音色的独特或者演唱演奏者水平的高超,而多声部音乐的优势在于能同时塑造多个音乐形象,表达更丰富的内容。以海顿101交响曲《时钟》为例,大提琴和大管像时钟嘀嗒嘀嗒,让人联想起时间是最公平的,它不会多也不会少地分配给每一个人,又仿佛朱自清的散文《匆匆》的提示: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而小提琴却奏出了柔美流畅的旋律好像是在尽情享受假期般的悠闲,任时光滴答流淌,毫不在意。两个音乐形象相映成趣,这是单声部音乐无法做到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记忆音乐主题旋律的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去关注多声部音乐,学会一些欣赏多声部音乐的方法,启发学生善于去发现多声部音乐的美,以激发学生对多声部音乐的兴趣。
二、和声在多声部音乐中的重要性
舒曼曾说:音乐像国际象棋一样,在它里面王后(旋律)起最大的作用,但决定最后胜负的却永远是国王(和声)。虽然和声学作为一门作曲技术理论课,主要针对的是音乐学专业的本科生及以上学生所开设的,其中的大部分内容对高中生来讲,理解起来较为困难;但是就实际的音乐作品而言,作为多声部音乐基础的和声运用则是作品的基石,如果不能对它有足够的认识,那么体会音乐作品的美又如何谈起?如何解决二者之间的矛盾,笔者认为,高中学生对和声学认识的理解不用太过深奥,能够了解和声学的定义、主要内容、主要作用等较为浅显的和声学理论知识即可,可以通过实际的音乐片段对比,体会出和声的魅力及在音乐中的重要作用,如下例:谱例中同音反复单旋律从音响上来看较为单调,但是在选择适当的和弦进行和声配置之后,其音响效果便会“增色”不少:
再比如,同样旋律配上不同的和声进行,有时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感觉,如下例人们所熟知的《生日快乐歌》:
从上两例中所选配的和弦不难看出,例1当中仅用到了较为简单的正三和弦及一个附属和弦(第五小节中的vJⅣ和弦),而例2中,用到了许多减七和弦及变音和弦,音响的紧张度较高,整体音响效果带有较为明显的爵士风格,通过对比两种不同和声的编配,用钢琴弹奏或者使用五线谱软件输出效果,使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和声的表现功能及它在音乐中的作用,包括丰富音乐音响、改变音乐风格等。
三、和声在不同音乐体裁中的表现形式
如何引导学生更好地感受各种不同音乐体裁中的和声呢?以下将以声乐作品、钢琴作品和交响乐三个类别中学生熟知的作品为例来陈述。
(一)声乐作品
在和声中三和弦最常用,却很少用三个声部来陈述,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是四部和声。例如巴赫《马太受难曲》第72分曲:
其中S声部为主旋律,其余声部的和声起到对主旋律支持烘托的作用。
(二)钢琴作品
在讲述和声学知识过程中,结合织体音乐要素,会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所谓“织体”,是音乐的结构形式之一,也是多声部音乐的组织方法,多声部音乐搭配在一起,运用的织体形式不一样,音响效果也不一样,比如柱式和弦适合表现力度较强,有气势的音乐;分解和弦具有流动性特点,适合表现较为抒情细腻的音乐等等……例如舒伯特的歌曲《鳟鱼》的钢琴伴奏:
将和弦分解成六连音和两个八分音符,并将六连音的第一个留空,非常形象地描绘出河水流动和小鱼畅游的背景。单独听伴奏也能够感受到明显的起唱切入点、分句和段落间不同情绪的变化,这说明和声还有构成分句,分乐段和终止乐曲的作用。
(三)交响乐
和声和其他音乐要素相结合,隐藏在各种不同音乐体裁的不同表现形式当中。如在欣赏柴可夫斯基的舞剧《天鹅湖》时,可以视听结合,调动视觉、听觉完成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与审美,谱例如下:
从谱面来看不难发现,这段开场音乐选用了以小节为单位的具有流动性的分解和弦进行;结合谱例进行分析,作为背景的弦乐震音和表现湖水的竖琴琶和音先于天鹅主题一个小节出现。用弦乐做背景,使音响变得丰富柔和,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朦胧的魔幻的童话色彩;该音乐片段采用了较为忧郁暗淡的小调,选择了较为“宁静的”主和弦,在烘托静谧的气氛的同时也暗示了前半部故事中天鹅的悲情色彩。该音乐片段表现出在皎洁的月光下波光粼粼的湖水随波荡漾的情景,当然除了选择流动性较强的分解和弦织体以外,乐器——竖琴的选择也尤为重要,德·罗加尔一列维茨基所著《管弦乐队讲话》中即提到:“竖琴奏出的最和谐美妙的音响是琶音与和弦,作曲家的任务就是运用其独特手法使得竖琴声部成为美妙感人且极富韵味的声部……竖琴每一出现都会因其温柔和诗意而给听者留下迷人的印象。”所以,综合以上所提到的各音乐要素,如和声、织体、调式、配器等因素,才算是对这段音乐的内涵有了较全面的认识,聆听优美旋律的同时,粼粼的湖水景色随即在脑海中浮现,“音画”结合令音乐所能表达的“画面感”更加的立体。
想要更好地理解交响乐中的和声,还需要用到一点总谱读法方面的知识。例如上例的《天鹅湖》,又如柴可夫斯基《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
以上为主题旋律,然而在总谱中能够看出,这一主题并不是在某一个固定声部中连续进行的,如下例第一、二小节中,由第一、第二小提琴高音层“互补式”构成的主旋律:
悲戚的旋律由一连串不稳定的和声连接而成,以这样的形式展示着和音之美,和声之美。
另外,关注各时期作曲家的和声特点,对欣赏音乐作品也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德彪西曾说:“贝多芬的和声像素描,只有明暗变化,瓦格纳的和声像倒翻了的颜料罐子洒落一地”,其实,德彪西本人的和声也十分有特点,众所周知,德彪西作为杰出作曲家,是近代“印象主义”音乐的鼻祖,对欧美各国的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受法国音乐的影响,结合了东方音乐、西班牙舞曲以及爵士乐的特点,将法国的印象派艺术手法运用到他的音乐当中,创造除了别具一格的和声,往往在欣赏他的音乐作品的时候,如同眼前在欣赏着梦幻般的油画。虽然,以高中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远不能对贝多芬作品中所采用的具体增六和弦、减七和弦;德彪西音乐中的平行和弦、非三度叠置和弦;瓦格纳的半音化和声等一一列举,但是,在欣赏作曲家音乐作品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引导学生关注除主旋律之外的音乐要素,如和声等的运用,对扩大学生的审美感知维度会起到有益的补充作用。
综上所述,在对高中学生进行多声部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实例使学生体会到和声在多声部音乐中的重要作用及其特殊的音乐表现力,并结合其他音乐要素如调式、织体、配器、复调等,引导学生从宏观及微观上体会音乐作品的内涵,激发学生深入挖掘音乐作品内涵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能够较为全面深入地理解音乐作品,逐渐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