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玲玲
化石在地理课程中往往是在讲沉积岩的时候一笔带过,但却给学生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教师在课堂上只需展示一下图片就能立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如果展示真正的化石标本就更能产生轰动效应。恰到好处地利用化石来进行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进一步地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获得化石
如果学校没有配备相应的标本,那么就需要老师自备化石来进行教学了。很多老师认为获得化石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其实并不然。第一凭借淘宝,只需检索便可以淘到很多的化石,当然可能存在一种造假的危险,不过廉价的化石很少有造假的情况。很多化石的价格是很廉价的,例如狼鳍鱼、三叶虫、腕足类、角石、珊瑚类这些化石一般的只要几十元甚至几元便可以淘到。当然如果能自己采集到化石是再好不过的了,亲自采集的化石有利于保存原产地的信息,结合产地来进行教学效果会更好。一般来讲,只要能找到沉积岩质的山并且有寻找化石的最基础的知识或者在网上求助附近的有经验的网友(比如化石网论坛)进行寻找化石,便会变得相对容易。以笔者为例,通过自己查找相关的文献以及求助网友,先后在常州周围的南京、湖州、镇江、苏州等地的山区找到了数以百计的化石,应用到了教学的方方面面。甚至在笔者家中装饰所用的石材上便发现了珊瑚类的化石,在小区所铺的鹅卵石中找到了木化石。a可见化石是非常多的,只是有待你去发现。
二、化石的鉴定及误区
现在也有很多的老师将化石应用到了地理教学之中去,但是因为对有些化石的不了解,导致了一些乌龙事件的发生。例如曾经看到某篇文章提到某个老师在学校附近发现了“蜗牛”化石,便引导学生对气候进行研究发现。这里首先要指出“蜗牛”化石的发现是闻所未闻,但是从“蜗牛”两个字的描述上,基本可以猜出这是菊石类化石。由于目前发现的化石产地乃至化石种类的尤其是商业性化石高度集中,所以辨析常见的化石并不需要耗费太多的经历。而对化石的认识上,常常存在的误区便是望形生义。例如上文所讲的把腕足类化石当成“蜗牛”化石(如图1),其他还有把珊瑚化石当成蜂巢化石(如图2)、角石化石当作竹笋化石(图3),把一些结核或者奇石当成恐龙蛋、“花生”化石、“土豆”化石,把一些矿物结晶当成玫瑰化石、菊花化石(图4)等。这就要求老师在使用化石进行相关知识点的讲解的时候必须有充分的论据,最好有专业资料来对化石进行佐证,尤其是生僻的化石,以防信口开河误人子弟。
三、化石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以高中地理人教版课程为例,化石主要应用在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和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这两部分内容中。
案例1:化石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运用。
例如在讲全球气候变暖的导入时,我使用了在南京汤山采集到的鬣狗“粪便”化石(图略)。
师讲:请同学们观看两块化石,这是老师千辛万苦才采集到的。
学生争先恐后地拿着化石观看,却不知道老师嘴角有了一丝诡异的笑容。
师问: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化石吗?
学生给出各种各样的答案,直到有一个学生说老师我感觉这是粪便。
师答:不错,这就是狗屎,恭喜大家都走了狗屎运。
学生顿时崩溃了。
师讲:这当然不是一般的普通狗屎,这是两块有着上百万年历史的鬣狗粪便化石,采集地是南京的汤山。粪便中包含一种物质植物孢粉,那些食草类哺乳动物食用带有孢粉的植物后,通过鬣狗的猎杀、摄食、消化和排泄,这些孢粉就很好地保存到鬣狗的粪中。由此可以非常容易地推测出那个时代的植被。因此,可以揭示南京的古环境,研究证明当年南京是既干又冷。由这块“狗粪”可见气候是在动态变化之中的。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采用的化石是“粪便”化石,这恐怕是学生从来没有见过的化石,而恰好利用这个化石的独特性给了学生一个不一样的开局。但是学生肯定有疑问:有这种化石吗?而且还会对粪便如何影响气候有强烈的质疑。所以,我们需要一些比较科学权威的资料来进行佐证。这里我找到了在同一地点采集化石的大学老师的访谈资料来作为佐证,证明动物粪便与南京古环境的关系。
案例2:化石在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应用。
在讲解地壳运动的垂直运动时作为佐证,我选取了裂齿鱼化石,这是一种产自镇江的结核类化石,合起来为一石球,分开则是两条鱼,也是比较奇特,且产地离我市较近,更能吸引学生的兴趣。我首先用PPT演示产地的一座小山(图略),然后向学生展示裂齿鱼化石(图略),告知这是产于山上的有着2.4亿年历史的一种海洋鱼类化石。继而引导学生讨论,为何山上会发现海中的鱼类。学生从而得出结论,这里以前是海洋,而现在是山,这里曾经经历了地壳的垂直运动。
这两则案例都是笔者亲自采集的化石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两种化石的运用除了趣味性之外,都是紧密结合原产地的信息来进行讲解,而且选择的化石产地比较近,更有代表和证明意义,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让师生互动更加得心应手,大大地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江苏省奔牛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