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既是一门学科,也是一门艺术,音乐课堂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学场所,也是师生共同展示音乐的舞台。本人在苏州市吴中区碧波实验小学进行了一次音乐课堂教学的改革实验,将教材所涉及的唱歌、唱游、器乐、欣赏、识谱等小学音乐教学内容设计成一定的表演活动,变课堂为学生表演的舞台,很受学生的欢迎。
一、“组合”参与表演活动,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我校采用的是苏少版教材,我将教材的大多数教学内容设计成相应的表演活动。例如,六年级有一首斯洛伐克歌曲《跳吧跳吧》,在执教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能感受斯洛伐克音乐突出强拍上的重音这一节奏特点,我在课的导入部分安排学生先欣赏一段斯洛伐克民间舞蹈《帽子舞》,该舞蹈的特点就在于舞者需要听辨出音乐的强拍,并在强拍处进行有序多变的换帽子动作。学生一下子被这个幽默又独特的舞蹈吸引住了,跃跃欲试。于是,我马上组织学生也来尝试这样的音乐表演活动。学生两两组合成一组,分发下事先准备好的小花帽,并提醒学生,在这个活动中,双方一定要听好强拍,有序进行才能顺利完成交换帽子的过程。在歌曲声中,学生模仿舞者,听出歌曲音乐中的强拍,并且在强拍的时候把对方头上的帽子拿来戴在自己头上,双方同时进行,成功地互换帽子。通过这个表演活动,学生的节奏感得到了听辨训练,肢体协调性也得到了锻炼,在歌曲声中大家快乐地参与、合作、表现,最关键的是,在活动时,学生也在无意识地听赏歌曲,对歌曲的旋律有了熟知,为后面的学唱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样的表演活动既简单高效又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当然,在推进课堂表演活动的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如不少同学比较羞涩、胆怯,有些孩子甚至不敢当众表演。为改变这种情况,我采用了这样的办法:安排一些比较优秀的学生走出班级,到同年级的其它班级去表演,甚至是走出年级,到其它年级去表演。这样做的好处是既丰富了一部分学生的演出经历和表演经验,也激励了其它孩子。通过这样的交流表演,孩子们在互相的激励中,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一部分孩子羞涩、胆怯的心理也在这互相的激励中慢慢消除了。
同时,我又鼓励学生采用“组合”的形式参与表演。“组合”中既有强强组合的引领,更有互补组合中的互帮互助,以有艺术特长的学生带动其他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得到发展。每次表演前我都把设计好的活动方案公布出来,然后把组合的要求布置下去,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孩子们兴趣盎然,还为自己的组合取上了好听又有意义的名字,如“星光组合”“HAPPY GIRLS”“梦幻音乐”“快乐飞翔”……虽然起初的组合表演,不管是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是稚嫩的、不成熟的,但我还是给予了积极的鼓励和肯定,并且根据每个组合的表演情况给予相应的指导,包括队型的编排、演唱表演形式的安排、表演内容的选定,甚至上下场的细节。就连有些不参加组合的孩子,也要求他们来学当文明观众,每次组合表演完后都要有礼貌地给予掌声,甚至还要学当小评委,大家互相交流看法和意见,互评互助,力求改进。
二、妙用教学道具,使表演过程充满情趣
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哪一种方法最好,要看具体实效。有时候恰当地运用了某一教学道具,尤其是将一些看似平凡的生活用品,转换角度,变成了生动形象的教学道具后,一堂生动活泼,充满趣味的音乐课便产生了,学生十分投入,直至下课了,大家还是意犹未尽。打击乐器是指靠敲打乐器本体而发出声音的一种器具,可以用作歌曲伴奏,是小学音乐课堂上常见的教学道具。借助打击乐器,既可以培养孩子们的节奏感和协调能力,又可以让孩子藉此体验到歌曲旋律的内在情绪。课堂上我们启发孩子不仅要会用打击乐器,还要用好打击乐器,甚至要自制打击乐器、活用打击乐器,让打击乐器组合“变身”,发挥其极致的教学功能。
《我的家在日喀则》是苏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里的一首西藏民歌,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的音乐形象,感受歌曲节奏,我用一个富有西藏特色的“酥油桶”,作为贯穿全课的教学道具。这个“酥油桶”是一个创新的组合打击乐器,学生手握“打棒”,敲击“桶底”,能发出响亮的声音。我带领学生用打酥油茶的动作节奏来控制整首歌曲的节奏,同时又完成了歌曲中7拍长音乐句的演唱。学生在这个组合打击乐器的鼓点声中,饶有兴趣地完成了歌曲的学唱和表演。
三、借助媒体技术,为表演活动锦上添花
近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同时开放多个感知通道(如视、听、说等)能更全面、更准确、更有效地把握学习对象。因此,音乐教学可以借助现代化教育手段,采用各种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他们在音乐艺术的世界里充分体验节奏感、韵律感、美感,以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1.利用网络资源,丰富教学内容。网络所承载的信息异常丰富,而且其中的许多教育资源具有图、文、声、像结合的特点,能根据教学需求将内容以图像的形式,动态地分解、组合,生动地再现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极利于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有较高的教学辅助价值。根据网络资源的这个特点,在教学《民族舞——走进蒙古族》时,我就带领学生有目的地走进网络世界,从艺术的角度深入了解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习性、风土人情,了解蒙古族舞蹈风格的特点,指导学生掌握蒙古族舞蹈的基本动作,感受蒙古族舞蹈的韵味。教学导入时我先请学生观看Flash动画,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跳蒙古族舞蹈前,我安排学生自己在互联网上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蒙古族的相关知识,以帮助他们理解蒙古族舞蹈的动作特点。“老师,蒙古人生活中经常要挤牛奶,所以他们的舞蹈动作中也有挤牛奶的动作”“蒙古男子爱摔跤比赛,男子舞蹈中就有摔跤的动作”“老师,我发现蒙古族人爱骑马,被人们称为是马背上的民族,所以他们的舞蹈中有许多是骑马的动作”……从这些课堂答语中可以看到学生已在互联网上找到了答案,为下一步学跳蒙古舞奠定了基础。在教动作的时候,我把蒙古族舞蹈的分解动作视频收集在课件中,请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动作、想学的动作,自由选择点击播放,然后跟着教学资料学跳。学会基本动作后,还请学生欣赏一些蒙古族舞蹈的精品,大家看得有滋有味,有的还情不自禁地跟着一起跳起来。精彩的画面、动听的音乐,欢乐的笑声融合在一起,课堂气氛活跃、高涨。
2.借助媒体技术,营造光影效果。多媒体技术能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生疏为可感,化抽象为形象,它能将静止的内容变成生动形象的音像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获得真切的体验或感受。音乐不像语言——具有具体的含义和明确的词汇、句子;也不像美术——用一些简单的线条来表达含义;音乐更为抽象——看不见,摸不着。因此,欣赏音乐更需要借助于声形并茂的视觉图像。《雀之灵》是苏少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金孔雀轻轻跳》中的一个欣赏内容。主要目的为认识杨丽萍的舞蹈,欣赏其代表作《雀之灵》。“光影效果”是这堂课的一个亮点,也是课堂教学的一条主线。本次教学活动借助媒体技术,在班级现场模拟出活动所需要的光影舞台效果,全面调动起学生的视、听感官,欣赏杨丽萍的优秀舞蹈作品,了解她的舞蹈表演特色,感受她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充满艺术氛围的“光影效果”中,学习孔雀舞中三道弯造型和手形动作的表演。
现代教育离不开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音乐教学更是少不了它。多媒体的组合使用,网络资源的合理运用都能使音乐教学内容更丰富多彩,教学手法更多样化。
(许雪晴,苏州市吴中区碧波实验小学,215168)
责任编辑:赵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