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用脑”理念下小学语文课堂“健脑操”使用策略

2014-04-29 00:44朱锦涛
江苏教育研究 2014年26期
关键词:用脑健脑大脑

“友善用脑”是学习科学在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活动中具体运用的一个主要流派,是新西兰教育家克里斯蒂·沃德应用最新的神经学、心理学研究成果与她一生的教育实践相结合,总结和倡导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克里斯蒂·沃德女士研究健脑操,并将其引入“友善用脑”教学理念,带入“友善用脑”课堂教学。健脑操由教育肌动学创始人保罗·丹尼逊(Paul Dennison Ph.D.)博士创立开发,它通过运动重塑和健脑操活动,让学习者得以接通脑中本来无法接通的部分,从而改变学习和行为。“友善用脑”课堂把健脑操活动与课堂教学实践相结合,使之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和学习方式。我们力图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这种简单而有趣的身体运动方式,有效地促进人身体运动与大脑功能之间的联系,减轻因为学习过程中紧张所带来的不良影响,消除课堂上的负面情绪与消极因素,以实现优化学生的学习和课堂行为的目的。

一、健脑操的主要特征

1.科学性。认知神经科学研究表明,运动能够促进脑部的血液和氧气流通,改善认知能力;运动可降低压力,改善情绪;运动能促进神经细胞生长,加强突触功能,对学习和记忆有帮助。因此,以教育肌动学和脑神经认知科学为基础的“友善用脑”健脑操具有极强的科学性。在使用策略上,健脑操遵循规律。大脑有自己的运作节律,体现在一生之中、一天之中、一节课之中的不同时间段内。例如,一天之中大脑呈现周期循环的节律性变化,有适宜学习的高峰期和不适宜学习的低谷期。一节课中大脑也有其运行的节律,并对学习效果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以认知科学理论为基础的健脑操充分考虑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内在节律,以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为目标。在动作设计上,健脑操尊重“原型”。以“教育肌动学”健脑操活动为动作原型进行开发与创编,因此在动作的设计上并不是“无根之水,无本之木”,它强调与大脑学习相关的“中线运动”和“伸展运动”,与其他类型的肢体活动相比,更符合人体机能、身心、大脑的发展规律。

2.全面性。健脑操不是所谓的“健身操”“瑜伽操”“伸展操”,也不同于普遍流行的“手指操”。从使用目的的角度来看,它重视肢体的活动,以促进身体的健康成长,更重视大脑在肢体活动中的受益情况。从活动方式的角度来说,它不是简单的肢体放松,或是身体锻炼,而是全身心的活动与放松。除了上下肢体的伸展、交叉活动以外还包括手指的点触与手指对脑部、耳部乃至腿部的按摩等。

3.独特性。健脑操生来就是为学生的学习而服务的,因此它的问世带有天然的“独特性”。“中线交叉活动”“肢体伸展活动”与“手指活动操”是我校健脑操的三种基本动作,各科教师还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带有学科特点的创造性改编,如语文学科和英语学科分别把课文中的动物角色和英文字母编入健脑操的指部动作,还对课文内容进行改编,融入背景音乐当中等。带有学科特点的“友善用脑”健脑操被学科、教材赋予了新的生命,具有更为强大的生命活力。

二、“健脑操”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原则

课堂上如何使用健脑操呢?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年级,具体到课堂上不同的学习内容,健脑操的使用次数,类型都有所不同。

1.依据学生的学习状态使用健脑操。教师在课堂上注意到学生开始注意力分散,神情略显疲倦时,就要意识到该让学生做一做健脑操了。这时候让大家站起身来,离开座位,开始活动、放松,即时唤醒将要沉睡的大脑。这就要求教师心中不仅仅装着教学设计,更要装着学生;不仅仅是关心教学任务能否完成,更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效率有多高。脑科学认为课堂学习“少即多”“慢即快”,课堂上做一做健脑操,看似占用了学生课堂上的学习的时间,实则是提高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的效率。

2.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使用健脑操。低年级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只有十分钟左右,因此低年级学生在课堂上一般要做两至三次健脑操。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注意力逐步增强,中高年级学生的注意力约在十五至二十分钟,教师可视学生的学习状态决定是否使用健脑操。一般来说,我们建议在低年级课堂上,使用健脑操的次数为二至三次,而中高年级使用一至两次为宜。值得一提的是,在中低年段学生做健脑操需要教师引导、教授,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逐步熟练掌握,教师也可放手让学生在动作设计上自由发挥。

3.依据学科的学习情境选择健脑操。不同的学科,对健脑操的使用也不尽相同。语文课重视学生语感的培养,重视学生听、说、读、写等各种语文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阅读、理解、感悟能力的培养,特别强调文本情境和学习情境;数学课重视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逻辑思维、数理思维的培养等。我们设想,如果能赋予健脑操以学科特色,那么就能使之更好地与课堂教学相融合,进一步提升课堂学习的效率和效果。在我校多年的健脑操研究当中,语文学科的健脑操使用更注重与学习情境相融。以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课文《翻越远方的大山》为例,教师在引导学生做健脑操时,一边通过示范带领学生在轻松愉悦的音乐氛围中做着肢体的伸展、交叉运动,一边创设与文本相契合的情境,如“快要比赛了,让我们像刘翔一样做一做准备活动吧!”“抬起我们的右腿,再跨两栏就到终点啦!”等,这就把学生做健脑操放松身心的过程转化为与文本对话——感受刘翔学习跨栏,翻越“大山”的过程,帮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深化对文本的理解。

三、健脑操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使用策略

语文阅读教学因其内容的丰富性,可以根据教学情况在课堂的多个环节引入健脑操。

1.在“整体感知”处引入健脑操

“整体感知”是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很多时候教师通过诸如“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这样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把握文章整体,然后进入精读感悟环节。“友善用脑”的课堂会在整体感知之后,引入一小段“健脑操”,让学生伴随音乐动一动,起到放松、休息的作用,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准备。健脑操的形式是由教师经过反复的探索实践事先设计好的,与文本内容贴合。以苏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好学的爸爸》教学为例,我校一位教师在整体感知环节,先设置了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这是一个怎样的爸爸”,在学生畅所欲言之后,教师出示了一首自编的关于爸爸的小诗:

学电脑,真有趣。

先开机,后选择。

等一等,看仔细。

键盘屏幕显示器,

我们必须要牢记。

学习爸爸爱上进,

拥有一身好本领。

该教师先带着学生边拍手边朗读,然后让他们站起来,伸出手臂,做自己想做的动作,边做动作边朗读小诗。从形式上看,这种形式的“健脑操”,动手与用脑相整合,有效地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有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从内容上看它与文本内容相贴合,将学习与生活,过程与方法相整合,在朗读中作无意识学习和学习的态度与方法的渗透,不可谓不妙。

2.在“自主体验”时引入健脑操

健脑操是通过简单而有趣的一系列动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如果对健脑操进行巧妙的设计,将它用在恰当的地方,还能起到引导学生体验情感、陶冶情操的作用。我校教师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纪昌学射》一课时,在精读环节,发现学生的学习状态有所下滑,显现出疲乏状态,便请全体学生起立,让学生们学一学纪昌射箭。学生们摆出“左手拉弓,右手射箭”的姿势,先向左拉弓射箭,再向右拉弓射箭,反复多次,学生兴致高昂。动作做完之后,老师问学生:“这样做累吗?”学生回答:“不累。”“如果这样的动作做上一百次,一千次累不累?”学生们异口同声说:“累!”就这样,教师在引导学生做健脑操,让大脑放松休息的同时,也巧妙地创设出一个“学习射箭”的情境,帮助学生体验纪昌学射的不易,从而在实践中懂得“只有付出努力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3.在多元表达处引入健脑操

语文课堂上,学生大多通过朗读、说话、写话来表达自身的情感,肢体活动同样也是学生表达情感的一种重要方式。以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为例,作者萧红回忆童年时代在祖父的园子里玩耍、嬉戏的美好时光,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个黄花,就开一个黄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他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又从墙头上飞走了一个白蝴蝶。

这是课文的重点段落,通过描写园子里动植物的自由自在来表现作者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笔者在教学本段时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感受字里行间的自由快乐,适时地播放轻快的音乐,让学生站起身,选择自己喜欢的姿势进行感情朗读,想象自己就是文中的“倭瓜”“黄瓜”“玉米”“蝴蝶”等事物,并给自己的朗读配上动作。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有的做出“倭瓜”爬上架的动作,有的做出“蝴蝶”飞舞的动作,有的做出“黄瓜”开花的动作,脸上洋溢着甜美、幸福的微笑。

使用健脑操改变学习行为和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体会,课文所表达的“自由”之精神便能深入学生的内心。当然,学生经过这样的活动之后,解放了手脚,解放了大脑,学习的状态也会更加饱满。设计灵活多样的健脑操要求教师深入解读教材,敏锐地捕捉文本可开发、可利用的“点”,在巧妙预设的前提下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真正做到让“健脑操”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随着脑科学的发展,从大脑学习的角度出发改进教学将成为课堂教学改革中的新潮流。古人做学问讲求“静”,“静能生慧”,我们同时也应当认识到“动”对于大脑学习的促进价值,明白“动”同样也能生“慧”。不失时机地在课堂上引入健脑操,让学生在课堂中动起来,激活思维,激发活力,会使学习更积极,更富有意义。

(朱锦涛,南京市东山小学,211100)

责任编辑:赵赟

猜你喜欢
用脑健脑大脑
健脑四原则
健脑解郁黄花菜
近视
坑人的“健脑片”
认真用脑的请举手
最强大脑
最强大脑
最强大脑
歪果仁脑洞大
最强大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