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学梅
【摘要】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因为学生存在基础差异、兴趣不同,加之电脑、网络的干扰,“任务式”的教学设计一直是老师们经常采用的方法,但任务的“驱动”作用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什么样的任务能引导学生主动、高效学习呢?本文从任务要回归实践与生活、遵从“台阶式”原则、创设生活情境、将评价融入任务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中 教学 信息技术 任务驱动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141-02
在当今信息技术教学中,“任务驱动”已不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估计多数老师在自己的教学设计中也会经常涉及“任务驱动”的方法,但教学效果往往对我们的课堂提出“批判”——我们的“任务”是否真正驱动了学生?是不是成了变相的“驱赶”或“压迫”?
我们在抱怨学生基础差、课堂秩序不好控制的同时,应该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1.为什么学生对于不懂的知识、不会的操作无动于衷,没有征服的欲望?
2.作为教师,我们站在学生的角度审视过我们的教学设计和课堂任务吗?
3.什么样的任务才能吸引学生,起到真正的“驱动”作用?
总结反思这几年的教学,我认为,要想使“任务”真正科学合理地支持教学,应该满足以下条件:
一、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任务的设计应以“回归”为指导。
1.回归实践
人在一生中获取知识有两种途径,一是间接获得,通过书本、电视等媒介,这种途径获取知识快,但容易遗忘,难以留下深刻的印象:另一种是直接获得,通过亲手实践或亲身体验直接感知的,这类知识不会轻易遗忘,对我们影响深远。
技术是一种手段,是一种方法,而非唐诗宋词,单凭灌输、记忆难以领会其中真谛的,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操作实践必不可少,也不能偷工减料。只有通过亲身体验过程、上机操作实践,才能将知识转化成能力。
2.回归生活
信息技术应用领域广,在现代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它能帮助人们解决生活、学习及工作中的很多难题,同样也会渗透于学生生活的角角落落。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善于从生活中、从学生身边寻找教学素材。
信息技术教材中每一部分都有相应的实践活动,但我们在课堂中最好不要照搬,原因之一学生在课前或预习时已经看过课本,这些“任务”对他们的吸引力已经降低了,之二,教材中的“任务”是大众适应性的,缺乏地方特色,缺乏生活气息。我们可以将这些任务加以修改,或者直接采用更贴近学生实际、能提高学生兴趣的活动。
二、任务的设计要遵从“台阶式”原则。
任务要给学生提供一条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他们循序渐进的学习知识和技能。按照“台阶式”原则设计任务,作用有二:一是为基础较差的学生提供“铺路架桥”的依据,二是为实施分层教学提供便利条件。
虽然我们经常教育学生要勇于挑战学习中的困难,不能轻易放弃,但我们知道,过重的负担会把一个人压垮,想要重新站起来总要付出更大的努力,经历一系列的挫折。所以,对于难度较高的任务,我们最好给学生提供几个“台阶”,引导他们一步步地达到目标:也可以采用王爱胜老师经常提到的“半成品加工策略”,以此来适当降低难度,充分照顾学生在学习中的受挫心理,使其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例如,在学习网站制作时,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展示几个优秀网站,再提供一堆素材,设定几个主题,然后让学生任选其一完成,细细想来,这样会浪费很多时间,给学生造成“无从下手”的感觉,而如果我们先做好一个粗略的网站框架,让学生加以完善、补充,让他们体验到网站经过自己的设计越来越美、越来越好,那效果就大大提高了。
在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的基础差异是课堂教学中的一大障碍,那么,如何有效地实施分层教学就应成为我们教学设计中的重点。“台阶式”的任务既可以为基础差的学生铺路,同样可以给基础好的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可以有选择的跳过一些简单的任务,将精力专注于难度稍高的任务中,并有足够的时间加以拓展、深入。
三、“任务”要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
有需求才会有技术,需求是一种文化,对于中学生来说,并不是要培养他们成为使用各种软件的高手,而是要培养他们,对信息的获取、加工、交流、表达、管理等能力。我们的教学目的并不是单调地让学生学会某一项操作、学会使用某一软件,而是要帮助他们学会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所以在信息技术课教学过程中,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景,能帮助我们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
“情境”可以引导学习者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状态,因为在“情境”的媒介作用下,那些生动直观的场景或问题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积极思考,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探索实践,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学知识”从生活中来,这就要求我们注意观察学生生活,揣摩学生心理,精选任务情境,让枯燥的知识变成“有血有肉”的生活现场,使得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解决生活中的难题,从而获得足够的成就感,为以后的学习储备无穷的动力。
四、使有效评价成为“任务”的一部分。
评价是我们现在课堂中常常被忽略或淡化的一个环节,但学生的求胜心理和展示欲是强烈的,如果我们对他整节课的成果不加评判或一带而过,会极大打击他的积极性。相反,如果我们对其作品进行公正、详细的评价,或对作品提出适当的建议,无形中就强化了“任务”在课堂中的地位,同时给下一步的学习提供动力,因为每个人都有超越自己、超越别人的欲望。
总之,我们在进行“任务”设计时,不但要仔细推敲每个知识点、统筹兼顾,还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认真研究各任务的梯度,精心设计情境,构造出一系列典型的、能有效驱动学生学习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