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正确政绩观与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2014-04-29 13:36李光炎
领导科学论坛 2014年3期
关键词:政绩观群众路线

【内容提要】 文章首先分析党的群众路线的由来及其核心内容,接着阐述科学发展观与正确政绩观的关系及政绩观的核心问题,二者的共同之处就是以“为民”为核心。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过程中务必把正确政绩观贯彻到底。

【关键词】 政绩观 群众路线 “为民”

【作者简介】 李光炎,广西自治区区委党校教授,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学术顾问。

【中图分类号】 D2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4)03-0050-03

正确政绩观和党的群众路线,在党的历史、共和国的历史上,虽然二者提出的年份不同,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容也各有不同,但是用数学的语言来说,二者有“交集”,有许多共同之处。

一、党的群众路线的由来及其核心内容

据文献资料考证,党的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在大革命时期孕育的,主要创立者是毛泽东,最早出自1927年3月《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到了红军初创时期,迫切提出两个重要的、也是必须回答的问题:一是党的性质和宗旨是什么?回答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二是党的基本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是什么?回答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即党的正确领导意见是这样来的。这两个回答浓缩起来就是党的群众路线的根本问题。这一根本性的问题对于党特别重要,因为当时中国革命处于艰苦卓绝的斗争环境,红军要生存、要打仗,必须争取群众的大力支持,必须重视做好群众工作,注意工作方法。在红军时期,毛泽东做了许多调查研究工作,并且不断深化关于党的群众路线的认识,这些认识集中反映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等一系列文章之中。也就是说,在大革命时期、红军时期,初步形成了党的群众路线的主要概念和基本思想。

实践证明,党的群众路线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毋庸讳言,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农业合作化运动、大跃进运动中的失误,实际上给群众运动、群众路线造成了负面影响;近些年搞现代化建设、搞全球化经济,多强调的是科学论证、专家咨询,多强调的是智囊团、参事室的作用。尽管如此,如果我们以战略的思维再深刻地想一想,以长远的眼光再朝前看一看,就不能不承认:只要是共产党执政,民心所向始终是我们党绝对不能背叛的,党与群众的关系始终是我们党绝对不能忽略、绝对不能轻视的。也就是说,“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样关系到党的性质和宗旨的根本问题,这样党的基本领导方式、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问题,这样党的克敌致胜传家宝,我们是万万不能忘记、不能丢弃的。所以在党的十八大之后相隔仅4个月,在2013年4月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研究部署在全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我们说,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能够汲取我们党老一辈领袖人物施政的正能量,能够审时度势、战略谋划、英明决策,其中就体现在这里。

为了全面、长期、扎实地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各级党组织必须按照党中央的战略部署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各级领导干部应该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时找准自己的位置。在践行活动中,应该确定一个主题,这就是“亲民、为民、务实、清廉”八个字。“亲民”,是个感情的问题,是践行活动的基础;“为民”,是个核心的问题,是践行活动的根本;“务实”,是干部作风的问题,是践行活动的基本要求;“清廉”,是干部形象的问题,是践行活动的有效保障。

“为民”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核心。为民,是共产党人的核心价值观,从党的七大开始,我们党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写进党章总纲。为民,还是唯物史观的深刻体现,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这正是“为民”最厚重的理论基础。基于这两点深刻的认识,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坚持党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人民,这是由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也是我们党全部活动的最终目的、最根本的结果,包括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反之,如果不是“为了人民”,那么党的一切活动就变得没有意义、没有价值,这个党也就变色、变质了。如果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不是紧紧围绕“为民”这个核心进行,则群众路线就只能是空喊的口号、时髦的作秀、装装门面的翡翠凤凰。

二、正确政绩观的提出及其核心思想

中共执政以来,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从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历史看,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而言,每一代领导人都有其突出的卓越贡献。毛泽东对唯物辩证法学得很好、用得很活,早在1964年12月13日的《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一文中,他指出“人类总是不断发展的”,之后他又提出“落后就要挨打”的著名论断。十一届三中全会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邓小平总结了建国以来的经验教训;1992年初在视察南方谈话中他又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经历了十几年实践和总结之后,如何认识发展的规律,如何把握好发展的科学尺度,这一历史重任就落到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肩上。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并且成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基于国情的现实选择,中国是地大物不博,资源浪费严重,而且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二是理论先驱的呼声,1999年,中共中央党校博士生梁言顺的博士论文明确提出:“光讲发展,不计代价,那样的GDP再高也是虚的。”三是以2004年春中共中央党校举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为主题、由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组成的研究班,分别就“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实质”等七个问题进行研讨,为统一全党思想做好组织准备。2004年12月1日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把科学发展观贯穿到经济工作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四是2012年11月8日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此科学发展观以党代会形式一致通过成为全党、全国一切工作的指导思想。

正确政绩观问题的提出,是由坚持科学发展观延伸出来的。实践已经证明,“科学发展才是硬道理”,而不能教条地理解成“发展才是硬道理”。如果形而上学地认为建设只有经济建设,这样发展只是片面的发展;如果教条地理解和对待“经济建设为中心”,把GDP当作唯一的崇拜,这样的“硬发展”则没有道理;如果这样去“硬发展”,就是新的两个“凡是”。应该说,几乎所有的领导干部都承认、承诺要“科学发展”,可是为什么有那么多地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片面追求GDP呢?坦诚地说,官位资源的稀缺对领导干部有极大的诱惑力,所以,一些干部千方百计也要把“为官一任”的政绩搞上去,如果不把GDP搞上去,不把增长率搞上去,不把政绩搞上去,提拔晋升就没有指望,施展才华抱负就没有平台,“人生能有几回搏”,还顾得上什么科学不科学呢?有的地方、有的文章公分开宣称:“科学发展观首先要发展”。显然,这种观点与中央领导同志的一系列讲话精神是相违背的。这也就是政绩观欠正确的由来和主要根源所在,姑且把这种政绩称“问题政绩”吧。

“问题政绩”归根到底就是背离人民群众的意愿,破坏、损坏人民群众的近期利益和长远利益。“问题政绩”的主要表现:一是短期行为。其工作的着眼点不在“造福一方”,往往只看眼前,不顾长远,不惜以糟蹋资源、污染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不顾任期之后接任者的发展后劲。二是形式主义。例如“形象工程”“政绩工程”“面子工程”,只求形式,不求实效,追求表面上的轰轰烈烈,不考虑后期的实际效益。三是弄虚作假。比如“植数造零”就要比“植树造林”更省力,正所谓是“级级掺水,水到渠成”“层层加码,马到成功”。四是以GDP为本。工作汇报、总结材料、干部考核、提拔晋升,一律以GDP划线,以GDP数字论英雄,这难道不是“逼良为娼”吗?总而言之,政绩观欠妥的干部在“以人为本”“为了人民”的思想观念问题上,是动摇不定的,有时是甘于“堕落”的。为了自己的提拔晋升,不择手段追求增长率、GDP,不惜牺牲一切,包括不惜牺牲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对污染企业和假冒伪劣产品采取地方保护主义。他们这样追求政绩,其核心问题是为一己之私而不是“为民”。归根到底,正确政绩观的核心就是“为民”。

据上分析,我们找到了党的群众路线与正确政绩观的主要共同点,即二者的核心都是“为民”。用数学语言来说,即两个集合相交处为“交集”。

三、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过程中务必把正确政绩观贯彻到底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党上下都在为完善干部政绩考核评价机制而努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专题谈到“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其中特别强调“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促进领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这也是十八大报告的一个亮点。在这以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关于选用干部的文件,特别强调的一点,就是不以GDP作为选用干部的唯一依据、唯一条件,及时调整和完善考评方式的科学化及考核指标的细化和量化,这样对干部的考核大大增强了社会的公信度,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

必须承认,树立正确政绩观还需要长期、艰苦的努力。“问题政绩”不是一朝一夕造成的,要解决政绩观的问题也必须经过长时间解决主观和客观、内因和外因的问题。从主观、从内因来说,如果干部思想僵化,往往又表现为政绩观的僵化,他们局限在老框框内,挣脱不了老套套的束缚,陷入地方主义,囿于短视行为。因此,政绩观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才能登高望远、开拓视野,创造性地做好本职工作;才能顾全大局,服从整体,紧跟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并且结合本地实际把工作做好;才能真正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强工作的前瞻性、全局性和计划性,促使政绩观端正到“为民”、为长远、为根本这一正确方向上来。再从客观、从外因来说,要靠环境、靠制度,科学的考评制度能够在这方面起主导作用、关键作用。如果考核方式不科学,考核指标不合理,考核手段不实在,而且不停顿地公布“进度”,让人不得不顾面子而“攀比”;如果上级领导喜欢“报喜不报忧”,听到“报忧”“说短”就拉长个脸,如此等等都是逼人说假话的不良环境,而这样环境的改变也有一个漫长的过程,有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

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活动中,必须把坚持“务实”作风与政绩的“务实”结合起来。二者的“务实”,恰恰又是一个交集。实者,就是不空不虚、实心实意、真诚实诚。务实,即实实在在地做事、办事、成事。自从毛泽东在延安时期提出实事求是之日起,几十年如一日,在全党形成了务实的工作作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身体力行倡导并坚持这种务实的作风,这是全党全国上下看得见的,一年多的领导实践证明他的言和行是务实的。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活动中,务必把务实贯彻始终。具体地说,就是真抓实干,不搞花架子,不搞形式主义;就是表里如一,不弄虚作假,不作秀;就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尊重科学规律,按经济社会的必然规律办事。特别是在对待政绩的问题上,必须致力于为人民建功立业,践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真正在“为谁当官”“为什么当官”“当官为什么”“当什么样的官”等一系列问题上正本清源。此外,还要敢于对逼人造假的恶劣环境说“不”,宁可不升官晋爵,也不能昧着良心说假造假,做一些对不起人民的虚事、假事、缺德事。到了这么一天,党的群众路线才算是真正卓有成效,正确政绩观也才算是真正树立起来,让老百姓信服。也是真正到了这么一天,广大人民群众自然就会从心窝里欢呼党的伟大、光荣、正确。

责任编辑:周 俊

猜你喜欢
政绩观群众路线
政绩观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研究
为民造福就是最大政绩——树立正确政绩观
树立正确政绩观
树立正确发展观、政绩观推动党的十九大精神在盐业落地生根
坚持群众路线是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王道”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做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新形势下地市报如何运用新媒体走好群众路线
“法治GDP”变革政绩观
好干部如何树立正确的事业观工作观和政绩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