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华中师范大学紧密结合实际,把建设服务型党组织作为提高党委办学治校能力、助推学校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建网络、抓品牌、提效能,服务学校发展、服务师生员工,同时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关键词】 华中师范大学 服务品牌 治校能力
【作者简介】 吴晋生,法学硕士,研究员。华中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并兼任管理学院院长和教育部中南教育管理干部培训中心主任。社会兼职有湖北省高校领导科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等。主要从事高校党务、行政管理、党建、纪检监察和高校管理方面的研究。
【中图分类号】 C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4)03-0006-02
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阵地,在建设服务型党组织的工作中,应当坚持高标准、高要求,走在前列、做出表率。近年来,在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华中师范大学党委紧密结合实际,把建设服务型党组织作为提高办学治校能力、助推学校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建网络、抓品牌、提效能,服务学校发展、服务师生员工,同时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一、健全服务网络,着力增强服务合力
1. “双带工程”育“头雁”
建设服务型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是关键。华中师范大学抓住湖北省在高校开展党支部书记“双带工程”的契机,一方面,从学科带头人、教学科研和管理骨干中选拔一批“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服务水平高”的优秀党员担任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学术带头人担任教师党支部书记的支部占到95%,使支部书记不仅在党务上有能力,而且在学术上有建树、在师生中有影响,增强了党支部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提升了服务水平。另一方面,提高支部书记待遇、配比教学课时数,让学术带头人在基层党组织中敢于站出来、善于干工作、乐于做服务。
2. 纵向到底构建网络
以扩大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为目标,学校出台了《院级党组织工作条例》,将组织建设的灵活性与原则性有机统一,做到“哪里有师生,哪里就有党组织”、“哪里有党组织,哪里就有党组织作用的充分发挥”。针对高校特点,大力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进班级进宿舍。以班级为单位,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通过学生党员担任班主任助理、辅导员助理等形式,开展争创先进班集体、争做优秀共产党员等活动,以优良的党风带班风、促学风。在每栋学生公寓建立学生党员责任岗,划分党员服务区,实行一名党员带动一间宿舍、一个党小组带动一个楼层、一个党支部带动一栋公寓的“三带动”工程。同时,大力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进社团、进科研小组,做到组织设置“不留死角”。
3. 横向拓展聚力量
学校创建了以校友恽代英命名的新生党员培训班——恽代英党校班,依托其建立党员志愿服务站,发动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深度参与服务型党组织创建活动,在服务社会中受教育、长才干。建立外籍留学生志愿者服务队,为志愿者队伍注入新生力量。以组织员队伍建设为抓手,聘请离退休党员干部、专家教授参与基层服务党组织创建工作,充分发挥老党员的余热。每两年开展一次“三育人”系列活动,将那些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教师典型选树起来,通过建设一支具有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学识风范的党员教师队伍来引领服务风尚、传播服务技能、示范服务品德,壮大服务力量。
二、精心打造品牌,推进服务提档升级
近年来,学校不断探索高校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新机制、新方法、新途径,形成了“校领导午餐会”、“特色党日”、“永远跟党走”等一系列特色鲜明的工作品牌,受到师生欢迎,收到明显成效。
1. 特殊“午餐”解难题
为搭建师生平等交流的新平台,加强校领导、学校各职能部门与学生的沟通,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校办联合有关部门每月举办一次“校领导午餐会”活动。午餐会之前,组织单位在网站和校园内设置信息搜集点,收集学生反映的问题。午餐会地点在学生食堂,会上校领导、学校各职能部门负责人与学生同桌进餐、平等交流。学生向校领导反映学习和生活上的难题,校领导则现场办公,予以解决。为进一步拓展交流渠道,学校还建立了“学生代表列席校长办公会”制度,规定凡是涉及学生的决策均应请学生代表参加,推动办学形式更加贴近学生、满足需求。通过“校领导午餐会”、“学生代表列席校长办公会”等平台,进一步加深了学校管理者和学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
2. “特色党日”暖人心
学校党委围绕提高办学治校能力,针对教学、科研、管理工作等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每年精心设计若干主题,提供给各基层党支部,要求统一组织开展“特色党日活动”。在“特色党日”活动中,普通党员纷纷走上前台,从被动参与走向积极策划,从接受管理走向参与治理,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和凝聚力也大为增强。后勤集团针对师生普遍关心的服务质量问题,设计和开展“以生为本,服务为先”系列活动,推行党员挂牌服务。比如,在入学高峰期,开放体育馆为新生家长提供免费住宿,赢得学生家长和社会的一致好评。图书馆党总支通过设立“文明督导岗”,提高服务质量和图书资源利用率,进一步拉近了读者与馆员的距离。《光明日报》《湖北日报》等媒体对我校“特色党日”活动作了专门报道,这一经验在全国、全省党建和组织工作会议上得到推介。
3. 主题活动“跟党走”
针对高校思想观念多元的实际情况,我们重点在青年教师党员、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中,组织开展了一系列“跟党走”主题活动。各党支部结合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到山区农村支教扶贫,到革命老区开展红色之旅,到工地、社区进行实地考察和亲身体验,引导青年党员主动融入社会,深入了解国情、党情、民情,自觉地把个人理想追求与祖国前途命运紧密联系起来,争做实现民族复兴的栋梁之才,建设祖国、服务社会的有用之才。
三、拓展服务领域,全面提升服务效能
为适应校内校外兼容互通、网上网下同频互动、高校地方协同发展的新形势,我们在抓好基层党建常规工作的同时,积极拓展领域、丰富内容、改进方式,不断提升服务效能。
1. 建好服务中心
学校成立了桂子山社区党员服务中心,配套创建多个党员服务站,开展形式多样的服务活动。夕阳红服务站开展一对一爱老、助老服务,解决了“空巢老人”服务缺位的难题,离退休老同志称赞“党员服务中心好,桂子山上夕阳红”。在校图书馆建立利群书社,为党员开展组织活动提供专门场所,满足党员阅读红色书籍等需求。建立“学生事务办理大厅”,将党组织关系转接、学籍管理、成绩单打印、水电费缴纳等多项事务打包综合起来,提供“一站式”服务,让学生“进一个门、办多件事”,深受学生欢迎。
2. 推动网络党建
学校成立了网上党校,建立了“党建网络学习资源库”,开辟学习专栏、党支部BBS交流窗口,为党支部组织党员学习创造条件。建立党建微博、QQ群,开展网络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等活动,实现了在线信息交流、学习研讨互动,为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提供了动态、贴身的网络化服务。发挥网上党校的辐射作用,加强网际协同,实现党建网与校内工青妇组织及有关协会团体网络的互连互通,在青年团员、非党群众中传播党的声音,培育主流价值。
3. 倾力服务社会
学校曾选派多批科技副县(市)长到地方工作,为地方发展贡献力量,我校被表彰为全省科技副职选派管理工作先进单位。参与城乡互联结对共建活动,与仙桃市两个村结对共建,发挥科技优势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开展“三万”活动,相继派出3批共12名年轻干部扎根农村,服务群众。在赤壁市柳山湖镇腊里山村建立党员国情教育基地,连续多年派党员师生服务当地经济文化发展。政治学研究院发挥智力优势服务大局,起草的关于三农问题的咨询报告,引起中央领导重视,多篇咨询报告被中办、国办等部门采纳。我们还在湖北崇阳、贵州余庆等30多个地区建立了“数码学习港”,发挥多学科优势服务社会大众,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知识送进老少边穷地区,为推动教育均衡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责任编辑:赵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