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韵秋
【摘 要】本文从人物形象的塑造、情节的删减、对文革的批判、叙事视角的改变和结尾的处理等方面将小说和电影进行对比,进而分析电影《山楂树之恋》对于小说文本改编的不足之处。
【关键词】山楂树之恋;文本改编;不足之处
网络文学作品《山楂树之恋》凭借其纯美浪漫的爱情故事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捧。张艺谋的同名影片作为改编之作,总体来说还是尊重了原作精神,影片叙事主线突出,努力保持了主要故事情节的集中和完整。但是还是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情节的删减、对文革的批判、叙事视角的改变和结尾的处理等方面有些不足之处。
一、人物形象的塑造
首先,读过小说的受众在看完电影之后,对电影作品存在最大争议的就是静秋这一人物形象刻画的问题。原著当中静秋是一个身材丰满、充满诱惑的女孩,但她又对自己的丰满感到可耻。但电影中的静秋是个单薄瘦弱的女孩,清秀有余而性感不足。与小说中的饱满风韵的静秋完全不一样,甚至可以说就是两个不同类型的女孩子。其次,作为真实的人物性格应该是丰富多样的,而不是单一脸谱化的。对于静秋的性格应该是复杂甚至是矛盾的。一方面,在残酷压抑的成长环境和家庭的不幸遭遇下,静秋有种近乎无知的恐惧和总是提心吊胆的防备。另一方面,在她身上还有种人性本身所固有的对爱情的本能渴望和追求。这就造成了静秋过分自尊倔强,但又软弱自卑,既渴望爱情但又害怕爱情,总是患得患失的性格特点。在这种矛盾当中,不仅能较有深度地刻画出人物的性格和这种性格的时代特征,也更能深入有效地揭示出人性之美。而影片中的静秋过分单纯,显得不谙世事,不曾经历任何的风吹雨打,在她的眼睛里读不到特定历史背景下饱受磨难、受尽摧残的女孩应有的倔强和坚强。
二、情节的删减
情节的合理增删对影视剧的改编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电影《山楂树之恋》只采撷了小说原作的几个重要的故事情节而删去了其他很多线索,仅仅以静秋和老三两个人纯洁的爱情为单线展开故事。电影致力于用朴实无华的基调把老三对静秋体贴入微、无私付出而又不求回报的感情故事娓娓道来。小说中穿插其间的其他角色如铜婆婆、万昌盛、张一、秦疯子、江老师和成医生等人物形象都没有出现。唯一出现的张队长一家的这些人物与静秋的关系也被不同程度地进行了简化。
电影中删除了江老师与成医生两个人物及相关情节,这实际上削弱了静秋的形象,使静秋在与老三的爱情关系中似乎处于接受者的地位,好像静秋的爱远不及老三爱得深,其实不然。小说中写到,老三生病后,静秋非常担心,她甚至想到了死,也做好了如果老三死了,她也不活了的准备。期间静秋也曾多次向江老师和成医生寻求帮助。静秋向成医生询问老三的病情,江老师陪着静秋去找老三这些情节也随着两个人物的剔除消失不见了。这就使静秋性格中的许多方面都没有办法得到充分表现。而电影在表现时好像老三对静秋的爱更伟大,静秋却似乎是一个对爱情不太开窍的小女孩,在爱情上被动多而主动少,成为一个爱情的被动接受者和享受者,这些情节的处理削弱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完整性。
无论从电影本身所宣扬的爱情理念,还是从电影改编应该尊崇的戏剧化原则来说,删除长林对静秋的爱慕都是不恰当的。小说中,长林对静秋的爱慕之情是非常明显的。老三为了静秋曾委婉地拒绝了门当户对的未婚妻,而静秋在和老三爱情关系发展的过程中,也不乏爱慕者和追求者,但静秋只钟情于老三。这样长林对静秋的爱既能烘托出静秋的美,也可以反衬出老三的男性魅力。外在环境越是恶劣,就越能凸显他们内心突破干扰和诱惑的能力,更加证明了爱情的坚贞、纯洁和热烈。而影片中老三与静秋的爱情虽然没有受到外界的干扰,显得纯十分净,但是却缺乏足够的真实感,导致影片主题的狭隘,缺乏深度。
三、对文革的批判
从小说《山楂树之恋》中我们感受到的不仅仅是男女主人公纯洁而又曲折的爱情故事,还有那个令人压抑、迷茫而又残酷的社会现实。作者艾米展示给受众的是珍贵而又美好的爱情在文化大革命的摧残下一点一点破灭的情景,让人们深刻的感受到了这一时期的动荡不安和对人性的毁灭。而电影《山楂树之恋》则淡化了“文革”对人们身心的摧残和扭曲,即使电影中墙壁上出现的文革标语和带有文革特色的文艺汇演等也都只是为了营造这一历史时期的情境,更多的是为了让观众感受到在那个“上山下乡”的年代里,青年人萌动的爱情和在嚴酷的社会环境下的人与人之间的丝丝温情。大大削弱了对文革的批判力度。
四、叙事视角的改变
电影与小说虽然处理的是同一个故事,但叙事视角的不同会影响受众对故事的整体感受。小说《山楂树之恋》的叙事采用了全知与限知的双重视角。即第三人称的全知叙事和主人公静秋的第一人称的限知叙事。小说文本中运用大量的笔墨描绘了静秋的主体意识和她的内心独白。而电影叙事则受到电影镜头记录性的限制,采用了纯全知视角,用镜头画面展示整个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由于影片的第三人称叙事,依靠摄影机作为叙事载体,根本无法表现静秋复杂的心理活动和她对爱情的主动追求。小说中采取的叙事视角更多的是侧重于表现一个特殊时期的女性对爱情奋不顾身的追求,但影片的叙事视角表现出的则是一个完美的男人对爱情的追逐。可以说这完全也是对女性主义视角的摒弃。
五、结尾的处理
利用字幕提示转换情节,压缩非主线叙事,交代结局等都是电影艺术常用的手法。但是在影片中如果用得不好就会损害影片的观赏效果和审美价值。电影《山楂树之恋》结尾的时候,银幕上出现了告知性的文字,说三峡大坝淹没了山楂树,村子也变成了库区。这冰冷的文字,对叙事来讲是毫无意义,对审美来说更是败笔。原著中对结尾的处理是:多年以后,静秋要带女儿从美国飞回那棵山楂树下祭拜老三,她会对女儿说:“这里长眠着我爱的人”。这样的结尾方式更容易让人接受,也会使人的精神情感得以升华。老三曾经对静秋说过“我不能等你一年零一个月了,我也不能等你到二十五岁了,但我会等你一辈子”。对这种纯情和真爱,静秋多年后的看望,也会使九泉之下的老三无所遗憾。这样的结尾方式在感动人心的同时,也净化了人们的心灵,使这段纯美的爱情永远活在人们的心里。而影片的残酷字幕,毁灭了人们内心对爱情的美好祝福。
网络文学作品《山楂树之恋》是一部优秀的著作。改编后的电影与原作在主题、风格以及精神方面基本一致,但影片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情节的删减、对文革的批判、叙事视角的改变、结尾的处理等方面是不尽如人意的。影视剧的文学改编是带着镣铐的舞蹈,是对文学作品本身进行的一种再创造,它应该是在充分尊重原著思想的基础上,以影视包装为手段,以技术革新为方法,来表现作品的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剧本改编的时候如果能够克服这些不足,必定是一部完美佳作。(作者单位:河北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