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社会体制三大改革推动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深化改革

2014-04-29 00:44王名
学会 2014年3期
关键词:人民团体顶层格局

王名

十八大以来中央明确提出,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在社会体制改革这一整体战略中,包含三个相互关联的重要方面:一是改革现行的社会组织管理制度,加快形成“政社分开、职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把“组织”还给社会;二是改变社会服务由政府垄断性供给的格局,改革现行事业单位体制,建构主体多元、机制灵活、覆盖广泛、开放竞争的现代社会服务体制,把“服务”还给社会;三是改变传统的解决各种社会治理问题的统治理念及做法,改革现行的人民团体体制,逐步建立基于法治、人民本位、社会主体、协调利益、化解矛盾的现代社会治理体制,把“治理”还给社会。社会体制改革的这三个方面,可以分别简称为社会组织体制改革、社会服务体制改革和社会治理体制改革,改革的目标,应当是不断激发社会组织的活力,使社会组织真正成为提供社会服务的主体和参与社会治理的主体。

社会体制改革的上述三大方面是密切联系、相互衔接、彼此制约的,必须有顶层设计、统筹协调和整体推进。当前,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并加快形成现代社会组织体制的战役已经全面铺开,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的改革尚未展开,使得我们在社会服务体制和社会治理体制方面相对滞后。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将社会治理体制建设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为此我们建议:加强统筹协调和整体推进,尽快启动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的改革,全面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具体建议如下:

一、建立统筹全局的社会改革领导新体制,加强顶层设计,为社会建设释放更大的体制空间

社会体制改革不仅是社会组织管理体制的改革,也包括以事业单位为核心的社会服务体制改革和以人民团体为核心的社会治理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的这三个方面是密切联系、相互制约的,必须要有顶层设计、统筹协调和整体推进。如果只有第一个方面的改革,没有社会服务体制和社会治理体制的改革,即使社会组织能够成长起来,在社会服务和社会治理上也发挥不了多大作用,无法真正成为社会建设的主体。因此,社会体制改革作为一个整体,需要站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全局进行顶层设计、全面统筹和整体推进。由任何一个部门比如民政部或者发改委来担当社会体制改革的整体推进,不仅势单力薄,难以做到统筹协调,而且也受制于部门的眼界、职责和利益的局限,很难形成统揽全局的顶层战略。因此,建议在新成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组成社会体制改革委员会,相关部委都参加进来,按照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和战略思路,尽快启动社会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的顶层设计并全面统筹,统一协调。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社会体制改革全面推进,为社会建设释放更大的体制空间。

二、转变政府职能,加快政事分开,改变社会服务由政府垄断性供给的格局,为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扫清道路

我国事业单位改革并非始自今日,也形成了若干不同的方案。多年来进展缓慢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政事不能分开,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社会服务由政府垄断性供给的格局。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形势下,政府职能正在转变,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已蔚然成风,事业单位作为政府提供社会服务的主渠道其存在的体制基础已经动摇;随着社会组织的蓬勃发展,多元主体的社会服务供给格局也基本形成。全面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条件正在逐渐成熟起来。

事业单位改革的目标,是改变社会服务由政府垄断性供给的格局,开放社会服务的资源、空间和体系,将庞大的各类事业单位通过改革分类转型,除少量事业单位转为行政机构外,一部分适合市场运营的事业单位改制为企业,绝大部分事业单位应通过改革转型进入现代社会组织体制,逐步建构起主体多元、机制灵活、覆盖广泛、开放竞争的现代社会服务体制,把“服务”还给社会。我国的事业单位体制本身就建立在全能国家和计划经济基础上,科教文卫体等一切社会服务在传统体制下都属于政府职能的范畴,由财政统一划拨预算,用国有资产建立事业单位,通过自上而下的计划体制和干部人事制度进行资源配置和统一管理,由政府垄断性地供给社会服务并进行计划分配。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转型,社会服务供给由政府一统天下的格局被打破,一部分社会服务进入了市场,出现了大量在工商部门登记的营利性的社会服务中介机构,也产生了一大批登记为民办非企业单位的非营利社会服务机构,庞大的事业单位体制也在不断探索分类改革的实践中发生分化。但时至今日,在教科文卫体等社会服务的各个主要领域里,政府垄断性供给社会服务的格局仍然没能从根本上改变,究其原因,还在于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政事不能分开。因此,要推进事业单位改革,首先需要加快政府自身的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快主管部门与事业单位之间脱钩的“政事分开”;其次,要大力培育发展各类社会组织,向社会组织开放社会服务的资源、空间和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社会力量在提供社会服务中的主体作用,运用购买服务等市场机制推进各种社会力量公平参与社会服务的供给;最后,要明确并重新定位政府在社会服务供给上的职能,尽快从社会服务的垄断者和直接供给者,转变为规则制定者、监督者、仲裁者和委托者,从根本上改变社会服务由政府垄断性供给的格局,为全面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扫清道路。

三、转变统治理念,落实群众路线,推动人民团体参与社会治理创新并发挥其枢纽型社会组织的作用,为人民团体改革摸索经验

工青妇等人民团体又称群众组织,是从战争年代就开始形成的社会动员和社会治理体制,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动群众、组织群众、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长期以来,人民团体建立了遍及全国城乡的庞大的组织网络和体系,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联系各主要阶层的人民群众、开展全面的社会动员和社会治理中发挥了主渠道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转型,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关系和社会矛盾的格局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对人民团体既有的体制和格局提出了重大挑战。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各级各类人民团体适应新的复杂形势和社会需要,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形成了许多改革转型的成功案例和经验。

人民团体改革的目标,从根本上说是要逐步改变用政治动员手段、阶级斗争方法、无产阶级专政工具解决各种社会治理问题的统治理念及做法,改革现行的人民团体体制,逐步建立基于法治、人民本位、社会主体、协调利益、化解矛盾的现代社会治理体制,把“治理”还给社会。为此,首先要转变统治理念,变“统治”、“专政”为“治理”,真正落实群众路线,使人民团体成为人民群众表达诉求、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的群众组织;其次,要大力推动各级各类人民团体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创新实践,面对社会问题,不断改革创新,在社会治理的实践中找准定位,发挥枢纽型社会组织的作用,不断探索自身的改革转型。

猜你喜欢
人民团体顶层格局
汽车顶层上的乘客
格局
联手共建 努力打造大调解工作格局
县级学会建设与发展
顶层设计
加快顶层设计
小人物的大格局
点评:人民团体改革路径
健康卡“卡”在顶层没联网
论人民团体的民主协商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