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
编辑约我为2013年NOC网络教研团队竞赛初中语文组作品写点评,我因不是语文科班出身,自然有点不太敢接手。后来记起一位曾经担任教研室主任的朋友说过:教师把握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一般不是问题(有教参帮忙),方法的指点更加重要。于是自赶“鸭子”上架,对《枣核》的两份自主学习任务单试作评说。
亮点:
亮点一:“达成目标”清晰明了,让学生对任务有一个总体了解
淄博市桓台县实验学校参赛团队(以下简称“桓实团队”)的设计如下:
①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明确重点词语的音、形、义;②借助教学资源中概括方法指导,概括文章内容,理清文章层次;③结合语境,品析语言,体悟思乡之情;④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
深圳市罗湖中学参赛团队(以下简称“罗湖团队”)的设计更简练:
登录习网学习平台,观看教学资源,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规定的任务,学会层进式批注阅读方法,达到迁移写作的目的。
两个团队的目标设计都有让学生很快发现怎样学习达到目标的效果。原因就在于简单,简单背后是教师的功底。从格式上看,“条件状语+动宾结构”是个好方法。
亮点二:“学习任务”可操作,能支持“达成目标”落到实处
“学习任务”是《自主学习任务单》(以下简称《任务单》)设计的主体,学生通过完成《任务单》给出的任务之后能否达成目标是衡量《任务单》是否有效的客观标准。因此,《任务单》必须具有可操作性,这是“微课程教学法”的灵魂之所在。
两个团队在任务的可操作性方面都有合理的设计。例如,桓实团队的“阅读课文,圈画字词,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给下列字词注音”;“仿照教学资源例句及赏析方法,自选文中至少3处进行品析”;“文中记叙了索枣核、见枣核、种枣核三件事,在结构上能否颠倒?(笔者注:假如加问一个‘为什么就更好了)”。又如,罗湖团队的“通过完成批注式阅读,我对这篇文章有什么新的感悟吗?”的设计,都与目标相关,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又符合语文教学要求,容易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中收到效果。
亮点三:融技术于学习之中,优化教学目标实现
桓实团队的“仿照教学资源例句及赏析方法,自选文中至少3处进行品析(可利用教学资源中的课文电子稿,用‘审阅批注功能批阅)”,罗湖团队的“运用层进式批注法,分类勾画出情感关键词和句并作批注”,都是采用了Word中的批注功能。批注功能简单易学,方便记录学习时产生的评析思考,有利于学生高级思维能力的培养。罗湖团队还提供网络平台支持学生协作学习与展示,把三通两平台与学生学习结合起来。
亮点四:资源搭建自主学习支架,帮助完成《任务单》给出的任务
桓实团队提供“文意概括”、“品析语言”等学习资源,给自主学习提供方法指导与案例参照;罗湖团队提供“作者简介”、“生活背景”、“教师范例:层进式批注”、“教师范例:写作散文诗”等资源,帮助学生完成任务,使自主学习能够成为高效学习方式。
值得一提的是,罗湖团队引入微视频帮助学生学习,这种创新精神值得倡导。
亮点五:重视“协作探究/展示”对于学生发展的作用
由于美国缅因州贝瑟尔国家实验室公布了不同方法指导学生学习24小时之后学习材料保持率的研究成果(见下图),建构主义学习方式越来越深入人心,协作、探究、展示在教学中得到更多的应用。
从罗湖团队“课堂学习形式预告”中设计的流程图可见,他们大胆采用协作探究、展示方法,摒弃讲授为主的传统教法,为教学方式创新创造了条件。
亮点六:学习方法指导开始得到重视
《任务单》中有一栏“学习方法建议”,一是突出方法指导的重要性,二是突出学生采纳方法建议的自主权,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悟方法指导的重要性,或者发现或坚持自己的学习方法。
罗湖团队提出了三条很好的学习方法建议:小组合作探究、层进式批注阅读、利用习网自主学习平台。其中除“小组合作探究”可能会使学生不甚清楚怎么合作探究、合作探究什么之外,其余两条建议都因为有配套资源的支持而具有可操作性。
问题
当然,问题是存在的。
问题一:无效任务让学生摸不着北
例如,罗湖团队的“通过浏览网络资源,查找作者相关资料,掌握重点内容”。这个重点内容指的是什么?学生并不清楚,不如直接要求掌握实质性的内容来得有效。
还有:“我能做好准备,通过课上十分钟与小组成员的探究,将整合后完成的批注内容提炼,揭开文字的面纱,透析作者的情感,在讲台上跟学习伙伴们分享我的学习成果吗?”这类问题表面上体现新课程理念,实际上让学生无法想象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如果学生自我评价为“不能”,教师设计意图将付之东流。因此,这样的问题交给学生没有价值。
问题二:无效问题影响自主学习质量
例如:罗湖团队的“我扫清字词的障碍了吗?能利用这些字词和成语造句吗?(运用资源:课本和字典)”,“我需要查找背景知识来帮助理解这篇课文吗?(运用资源:登录习网观看资源一作者简介与资源二生活背景)”,类似的问题,无论学生内心给予肯定或否定的回答,都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意义。这些情况表明,问题设计还是一个软肋,而这个问题又是自主学习取得实效的重要手段,教师必须在问题导向上下工夫。
问题三:贪大求全,不切实际,没有考虑学生完成任务的可能性
竞赛要求做《枣核》第一课时的设计。但是从两个团队设计程序的繁杂性可见,可能是基于课文全部教学课时的设计。从字词句章、时代背景到语言、文章的品析,以及填充、答题、写作、拓展等,几乎无所不包。这样的方案表面上看起来近乎“完美”,实际上只是美丽的空中楼阁无法实现。因为,没有哪一个学生有可能把所有的课外学习时间让位给语文,也没有哪一位非语文教师愿意让学生把所有的课外时间用于语文学习。
罗湖团队在“达成目标”中的设计是比较现实的,但是到了具体的“学习任务”中,仍然走了与桓实团队基本一致的路线,与“达成目标”中的要求不一致。
需要指出的是,一旦自主学习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上课不得不花时间补课,但此时学生已无新鲜感,还可能因为学习挫败感而丧失学习兴趣。所以,此乃下策。
“微课程教学法”要求教师冲破“先学后教”的禁锢。因为“先学”如果需要“后教”,那“先学”一定是花架子,没有多少成效;如果“先学”有效,那么“后教”就成了非常滑稽的“添足”之笔,这时候,真正需要的是教师的引领与指导,从而保证学生的兴趣与发展。
问题四:不甚了解“课堂学习形式预告”的用意
本次竞赛要求教师设计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既然是课前使用,一般没有教师在旁边陪伴,要使自主学习有效,必须使学习材料有足够的重要性和趣味性,或者其他足以引起学生学习欲望的因素。“课堂学习形式预告”(以下简称“预告”)的意图在于帮助学生把当前要完成的《任务单》给出的任务与将要在课堂上发生的教学事实联系起来,使之感悟重要性而自觉从事自主学习,使自主学习落到实处。实际上是隐在后台的“重要性”“预告”。
桓实团队设计的“预告”无视学生完成“任务”的可能性,设计的课堂学习形式与《任务单》中的流程高度重合,必然影响学生在课堂上内化知识、拓展能力的质量。也许他们深受“先教后学”论的影响,导致无法从更为重要的教师的“导”上去下工夫,在从“演员型”教师向“导演型”教师进化的半途中又折返了回来。
努力方向
我们发现亮点,有助于在课程改革的征途上不断汲取力量;发现问题,则有助于我们发现努力的方向,拙以为,以下诸方面值得努力。
努力方向一:关注“任务”的可操作性,提高问题的质量,为翻转课堂、微课程实验打好基础
“任务单”在微课程教学法中起着引领的灵魂作用。好的任务和问题,能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支架。解决了自主学习的效果问题,课堂教学方式创新就成为“釜底抽薪”之后的“必须”,于是翻转课堂、微课程实验得以实施,学生身心健康得以发展。这一点,已经为昆山培本实小和苏州工业园区星港学校的实验所证明。
努力方向二:微视频制作要遵循可视化学习规律,真正成为有效的学习支架
“微课程教学法”认为,《任务单》是高效自主学习的必要保证,微视频则是帮助学生完成《任务单》给出任务的重要手段。判断微视频是否有效,不能以是不是一个知识点来衡量,也不能以是不是好看、技术是不是高深来衡量,而是需要根据学习目标、突破学习重点和化解难点的需要,看其能否支持学生完成好“任务”来判定。
要成为好的支架,就要在信息化教学、可视化教学、视听认知心理研究、视音频技术和艺术修养等诸方面下工夫,使教学视频不仅具有重要性,而且具有趣味性或其他意义,成为学生学习的好伙伴。
努力方向三:教师只有突破自我,才有可能实现从“演员”到“导演”的转型
从“微课程教学法”实践来看,教师“转型”,不像理念认同那样来得简便。往往需要经历“实验—工作坊研讨—再设计—再实践”、如此循环往复的多次磨炼才能完成。而每一次实验,都为教师本人带来震撼,这震撼成为他们继续实践、反思、研究的动力;每一次反思,都为他们带来新信心、新冲动;每一次再设计、再实验,都使他们发掘出自身的潜力,看到离未来越来越近的曙光。这几乎是参与实验者欲罢不能的共同写照。如此几番磨炼,从演员型教师到导演型教师的转型完全是可能的和现实的。
努力方向四:重视“学习方法指导”研究
“学习方法建议”是《任务单》的精华之一,它能帮助学生感悟方法,少走弯路,终身受益。桓实团队的《任务单》中,“学习方法建议”一栏留空,反映出教师对于学习方法的重要性没有足够的认识,或者在学习方法指导方面捉襟见肘。问题这样严峻:学生需要我们指导,我们能够给予学生有益的指导吗?如果我们因此关注方法指导,不失时机地在实践中小试牛刀、总结提炼,那么完全有能力发现指导方法、发展指导方法,很好地帮助学生发展。
由于《任务单》在整个微课程体系中起着灵魂作用。它不仅影响微视频开发的目标和方法,而且直接影响微课程实施的质量。在实践中,设计清晰明了的目标、切实可操作的任务、创新课堂教学方式,以及让学生少走弯路的巧妙方法,才能拎起翻转课堂的纲,推动课程改革深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