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娟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我们应“帮助学生了解世界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强调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与发展。本文的教学探索正是基于这样的设想展开,尝试从英语文化在提升课堂趣味、助力知识理解与促进教学互动这三个特殊教学功能入手,就如何化“英语文化因素”为教学催化剂分享了自己几点教学经验。
一、英语文化提升课堂趣味
小学生好奇心强但是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学习积极性高但是情绪不稳定,而课堂趣味性则是解决之一难题的灵丹妙药。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缺乏趣味的英语操练活动往往会使学生们产生厌烦的消极情绪,导致朗读的声音拖拖拉拉,举手的学生稀稀拉拉,课堂气氛沉闷,不仅学生学得索然无味,教师也教得疲惫不堪。由此,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巧妙地运用学生感兴趣的西方文化因素,把它作为调剂课堂气氛的调味品。
教学译林版小学英语Unit 8“Dolls”时,为了顺其自然地导入“dolls”这个教学话题,笔者以外国儿童主题乐园——迪士尼(Disneyland Park)导入教学,在导入环节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们呈现了那些陪着我们成长的经典卡通形象,如米老鼠(Mickey?Mouse)、唐老鸭(Donald?Duck)、白雪公主(Snow?White)、小熊维尼(Winnie?the?Pooh)、跳跳虎(Tigger)、辛巴(Simba)、贝儿公主(Belle)等,旨在通过这些熟悉可爱的卡通形象激发起学生们英语学习的积极性,让“dolls”的形象更加直接生动,为本课的英语教学添上一抹童真的色彩,激发学生们对玩偶的喜爱之情,从而让教学更加顺利更加有趣。在学习外国卡通形象的基础上,笔者由此及彼,转换镜头,播放一些国产热播动画形象,如喜羊羊、灰太狼、光头强、海绵宝宝、大耳朵图图等,从文化的跳跃,拉近英语学习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距离,让学生们在英语学习中找到乐趣之源。
二、英语文化助力知识理解
中高年级的学生处于思维的转折点,在这个时期,他们具有极强的可塑性,认知中开始出现模糊的抽象成分,但是知识理解与概括的能力还不成熟。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借助一些浅显易懂、联系生活实际的文化现象,来帮助学生们理解书面上的英语知识,提高学生们对知识的亲切感,让学生们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找到共鸣。
如教学Unit2“Lets make a fruit salad”时,笔者发现“salad”这个音译词对于学生们而言既熟悉又陌生:说它熟悉,是因为现在越来越多的西餐厅都有“fruit salad”(水果沙拉)这道甜点,很多学生都见过、吃过;说它陌生,是因为在我们家庭生活中,往往没有做水果沙拉的习惯,只是简单地将水果切片摆盘,学生们对如何制作沙拉以及沙拉的真正含义很模糊。因此,在教学导入环节,笔者特地帮学生“恶补”了有关salad(沙拉)的相关背景知识,同时在这个环节中,笔者还利用多媒体课件介绍了这道“洋味十足”的呈现了各式各样的沙拉,如水果沙拉、蔬菜沙拉、鸡肉火腿沙拉等,让学生们大开眼界!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们走入“沙拉的世界”,增进了学生对本课教学内容的理解。
三、英语文化促进教学互动
生动活泼的互动课堂是新课程背景下我们极力探索的课堂教学模式。这无疑给我们出了一道难题,在实际英语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课堂的主动权往往攥在教师手中,互动处于单向的被动状态,一般是教师“说”,学生做出相应的“反应”。让学生们主动地参与到互动的过程中,会使学生有“话”按捺不住地想要去“说”,有“冲动”迫不及待地想要去“做”,实现了语言能力与文化意识的互为渗透。
如教学译林版小学英语四年级下册Unit 8“How are you?”时,本课的教学重点主要围绕“学生能运用英语电话用语询问对方的健康情况”展开,考虑到中英电话用语有着本质的差异性,为了扭转学生的语言学习,降低母语对目的语学习的干扰,笔者设计了“Lets make a call”的互动环节。在这个环节中,笔者引导班级学生认真观看动画视频(Watch the cartoon),然后以前后桌为单位,用大拇指与小拇指做出接电话的手势,尝试模仿动画,与小组成员互打电话(make a phone call to your partner)。在互动环节中,学生们模仿得有模有样,不仅电话姿势比得一本正经,就连询问的口气也模仿得非常到位,安静的课堂一下子热闹了起来。
总之,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英语文化素养,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文化元素,并积极地将文化因素渗透到英语教学中,创设生动活泼又接“地气儿”的生活情境,渲染英语教学气氛,让学生们在欢快的文化氛围中学习英语,在生动的文化情境中感受英语学习的乐趣与魅力。
(江苏省淮安市新区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