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在琴
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否合理、教学策略的遴选是否适切,在很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教材解读和运用的科学程度。教材仅仅是为了呈现具体的某一种知识而创编出来的读物,是呈现知识的载体,但绝不是不可挑战的圣经。因此,教师要学会从教学中汲取营养,更需要以批判的视角对教材进行调整,以更加契合学生的学习需求,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
一、剔除:变教材的被动要求为迫切的自身需求
教材是编著者根据课标精神精心设计而成,体现了群体智慧下的成果,有着其严谨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但是教材本身并不一定完全适切所有的班级和学生。教师在教学时,应该充分考虑自身教学风格和学生的实际特点,从教材内容的增删上进行调整,以契合更多学生的需求。
如苏教版四上“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时出示了这样的例题:小明买3本笔记本耗费18元,小华买5本需要多少钱?如果以教材行事,学生直接将数据填入表内,难度不大,但学生并没有真正经历表格的形成过程,对表格的价值和性质毫无任何体验,也就失去了表格体验的价值。为此,教师在教学中省却了相应的数据,只呈现了两人购物的情境,删除了已知条件。当教师提问“小华需要多少钱”时,学生莫名其妙,纷纷将关注力聚焦在条件上。此时,教师快速播报条件,学生难以记忆,迅速用笔记录下来。紧接着,教师让学生比较记录数据还有什么更好的方法,从而顺势揭示出运用表格进行识记更加清晰完整,便于厘清思路。
通过对教材中例题的改变,学生在思路转换过程中成功地感悟到列表的价值,更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二、变值:由教材的模棱两可走向教学的清晰可辨
数学教材前后联系紧密,彼此融为一体,教师应该对整套教材的教学内容和编排体系拥有通透的把握,才能真正做到游刃有余。而对于教材中可能令学生产生歧义的相应数值,则应该根据需要灵活调整,避免学生认知歧义的产生。
例如“认识分数”中的例1旨在让学生了解将一些物体视为一个整体,再平均分成几份,尝试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而在例题内容中盘子中有4个桃,平均分给4个猴子,每个猴子得其中的几分之几?
很明显,每个猴子得1只桃,是其中的四分之一。但由于例题中的数字巧合,学生会在这样的数据下形成这样的认知误区:几分之一的实质是一份与总份的关系,却误解为一个与总数的关系。
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教师将例题中的4只变为了8只。这样一来,就完全规避了总份数和总个数、分成的个数与分成分数相等的巧合,学生也就更加容易辨析1只桃与其中的1份桃其内涵有着本质的区别,含义的理解也就更为清晰了。
三、拓展:由教材浅近走向方法的多维
教材在编著的过程中以学生的认知实际为起点,注重学生体验与感知的实践。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应该以此为准则,将能够有助于学生理解的内容与方法融入其中,从而提升教材中的使用效度。
如四上“混合运算”中有一道例题:笔记本5元,书包20元,购买3本笔记本和1个书包需要多少钱?
这一例题是学生进行两级综合运算的开始,而教材中所呈现的算式5×3+20却对综合运算中的基本法则并没有多大的价值。因为法则规定有乘除先算乘除,而这道题乘法恰巧是在左边,学生按照一般顺序演算照样正确,也就无法体验综合运算的法则。
因此,笔者对这一题的解决方法进行了拓展。首先,引导学生得出20+5×3的算式,形成按照顺序计算不符合题目内涵的情况,从而揭示计算法则,让学生进行乘法的运算,使学生通过这一道例题形成深刻的认知体验;其次,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变形处理,即20+5+5+5,是为了更方便运算,才提炼出3的数值。
如此一来,学生从另外的视角经历了方法的拓展,更加深刻地体验到了综合运算的法则,思维能力也逐渐走向了深刻。
四、调序:由教材的刻板化走向教学的本质化
作为数学教师,对教材研读的第一原则便是对教学的对象实际的认知起点进行准确考量,对教材中不契合学生认知起点的内容应该理直气壮地进行调整与规划。
例如苏教版四下“平行四边形”的内容设置来看,首先出示生活中具有平行四边形的事物,接着要求学生做出平行四边形,并提炼出其应有的特征。这样的内容设置已经严重偏离了学生的认知起点,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没有丝毫的接近。而笔者在教学这一内容时,通过课件直接出示了长方形,接着再通过拉长变现形成平行四边形,引导学生变化之后的异同,从而直接揭示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这样的过程引导学生利用形象的变化,鲜活地呈现出平行四边形特征,让学生在观察中不断体悟、感知,契合学生的认知实际,简洁而富有实效。
新课程改革以来,一直呼吁教师要做课程改革的创设者、建设者,不能一味地做教材的守“材”奴和教材内容的搬运工,而要在深度研读教材、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自身教学的切实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地调整与变化,在还原本真的过程中提升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生成才。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方巷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