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预设理论与大学生英语阅读

2014-04-29 20:40杨欣榕
科教导刊 2014年11期
关键词:英语阅读

杨欣榕

摘 要 本文通过探讨语用预设的共知性与合适性在英语阅读中的体现,揭示其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 语用预设 共知性 合适性 英语阅读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Pragmatic Presupposition Theory and College English Reading

YANG Xinrong

(Department of Foreign Studies, Shaanxi Xueqian Normal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100)

Abstract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mutual knowledge and appropriateness of presupposition in English reading and its value in teaching.

Key words pragmatic presupposition; mutual knowledge; appropriateness; English reading

0 引言

如今,在大学英语的学习中最令学生们困扰的就是英语期末考试、英语四六级和英语A、B级考试。而在各类英语考试中,阅读理解都占有较大的比重,很多学生都想靠提高这一部分的分数来增加考试通过率。而学生若想提高阅读的分数,就必须要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水平。在教学中不难发现,阻碍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因素有很多,例如词汇量的贫乏、对长句结构的分析不当等。然而,最让学生们感到无力的阻碍因素则是明明单词都认识,句子结构也都清楚,却还是不能正确推断出作者意图、理解文字背后所要传达的内容。语用预设可提供言语交际的相应背景知识,使交际双方深刻理解文字以外的深层含义。阅读实则亦是一种特殊的交际互动,交际双方是作者与读者,若要准确理解作者写作的意图和思想,读者则需充分运用预设知识。因此,本文试图从语用预设的角度来探讨其对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有何种意义。

1 语用预设

“预设”,亦可称作“前提”,作为一个哲学研究的课题,这一概念最早于1892年由德国哲学家Frege提出。虽然人们对预设的研究起源于哲学界,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这一概念被引入到语言学领域来研究,语言学家从语义和语用角度对其作了大量的研究。因此,语言学领域的预设可分为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语义预设是从语义学的角度来分析预设,从真值条件出发,把预设看作语义中稳定而不受语境约束的部分,是命题的真值意义。它依赖于语言的形式和结构,与特定的词、短语及语法结构有关。语用预设则从语境、说话者和受话者的角度来分析预设,是指“那些对语境敏感的、与说话人(有时包括说话对象)的信念、意图、态度有关的前提关系”(何自然,1997)。首次提出语用预设这一概念的语言学家是Stalnaker,他在Pragmatic Presupposition一书中明确指出语用预设不但和语境有关,而且同说话对象有关。何兆熊(2000)也归纳了对语用预设的两种理解:

第一种认为语用预设是交际双方所共有的知识或背景知识,因而它是言语交际活动发生之前的已知信息(given information);第二种把语用预设看作是施行一个言语行为所必须满足的恰当条件。虽然,对于语用预设这一概念的定义仍有争议,但Levinson(2009)概括了这些定义的两个明显特征,即共知性(mutual knowledge)和合适性(appropriateness)。

2 英语阅读中语用预设的体现

2.1 共知性在阅读中的体现

语用预设既然作为一种话语的前提,说话者若想在交際互动中顺利传递言语信息从而达到最终目的,他的预设或前提应该是信息的“共知”,也就是说,说话人的语用预设应是说话人对共知信息的假设或交际双方所共同接受的信息,例如:双方所共有的背景知识、交际互动的情景场合、交际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等。言语互动如果没有双方“共知”的这种预设做基础,那么,要想顺利实现交际活动则是不可能完成的。

例如,在《希望英语》第一册第一单元“College”中有一篇文章题目是“Dark Days”,作者通过这篇文章来描述一些大一新生在刚入校的一段时间由于思乡或对学校的不满而感觉到内心十分苦闷,其中最后一段这样写道:

Only 5% of students change schools, according to the Higher Education Funding Council for England—but that adds up to 14,000 students a year. Most do so after their first year and many take a gap year before restarting study at another school.

从这段信息中,很明显能够知道这篇文章的作者是一位英国人,若读者也是英国人,对于“take a gap year”这一短语理解起来会没有任何疑惑,意思就是高中毕业后至上大学前的那一空档年,人们利用这一年时间去旅游、做义工或临时工,为大学做准备。这些信息都是作者与读者所“共知”的,所以对于读者的理解没有任何困难,作者与读者的交际活动顺利完成。而当面对中国读者,学生们通过注释了解到单词“gap”是“间隔、间隙”的意思,可却把短语“take a gap year”翻译成“复读一年”,因为在中国,若觉得高考分数不理想或对大学不满意,多数学生都会选择复读。这是中国读者所共知的背景信息,所以很容易联想到这一背景,从而导致对于语句的理解偏差。

2.2 合适性在阅读中的体现

语用预设的合适性是和语境密切相关的。在交际活动中,说话人若想成功的实施一个言语行为,行为的顺利完成则必须具备合适的、他人认可的条件。例如,《希望英语》第一册第七单元“Happiness”中有一篇课文,文章的开篇这样写道:

Are you happy? Are you really content? Or are there many things that you wish you could change? Are there other changes which should give you happiness after having achieved them?

这样的开篇,虽然都是疑问句,但作者在提这些问题时,都有自己一系列的设想,例如:他相信一定有很多人不快乐、对生活不满意,他认为读者中对生活不满意的人一定想要有所改变,使自己过得更快乐。如果没有这些设想,作者的这一系列问题显然在开篇毫无意义。正因为有了这些设想,作者通过提问题的方式开篇,也能更加吸引读者去关注文章中接下来的内容。

3 结论

语用预设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不仅存在于言语双方面对面的交流中,也存在于英语文章中作者与读者的交流中。因此,若要学生充分理解一篇文章的含义和作者的写作用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仅要给学生讲解、分析文字表面的意思,如解释字、词、句,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分析句子、文章中所包含的预设信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根据所学文章的主题、文章中涉及到的专有名词、历史事件等等让学生自己去主动调研相关内容,使其更全面深入地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以及写作思想,同时,这种做法还能调动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参考文献

[1] 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2] Stalnaker R. Pragmatic presuppositions: Semantics and Philosophy[M].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1974.

[3] 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281-284.

[4]Levinson S. C. Pragmatics[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9.

[5] 劉伊俐.语用预设与跨文化语篇的理解[J].福州大学学报,2002(4):65-68.

猜你喜欢
英语阅读
以学生为中心的初中英语阅读有效教学研究
快乐学英语
浅谈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猜词能力
《大学英语阅读中的母语思维研究》课题结题报告(一)
将批判性思维融入英语专业阅读课程的教与学
基于输出假设的提高大学英语阅读教学途径
浅谈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英语报刊阅读的应用
探究性阅读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技工院校英语思维创新型阅读教学的探讨
初探利用讲故事的方式激发低年级小学生英语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