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民众国家认同变迁中的新闻传播因素分析

2014-04-29 20:19黄嘉树刘文科
关键词:国家认同新闻传播

黄嘉树 刘文科

[摘要]台湾政治转型之后,台湾民众的国家认同发生了重大变迁。发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固然受到历史、政治、民族、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但新闻传播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政治信息多元化、政治议题设置、政治话语和媒体立场构成了新闻传播影响台湾民众国家认同变迁的基本因素。以政治信息多元化分裂民众政治认知为逻辑起点,新闻传播通过政治议题设置引导公共舆论,以“台独”话语霸权影响民众政治话语,以媒体立场劝服和改变民众政治立场等方式,导致了台湾民众的国家认同变迁。

[关键词]台湾民众;国家认同;新闻传播

[中图分类号]D675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4917(2014)04003706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民众的国家认同因政治转型、李登辉和陈水扁当局实行的“宪政改革”和“独台”或“台独”政策而发生了重大变迁。而且,近年来的民意调查数据显示,台湾民众身份认同中的“台湾认同”已经成为台湾的主流民意,[1]而“统独”认同总体趋向是“统降独升”。[2]尽管“在台湾的‘台湾人和‘中国人的认同,可以和政治上的‘统、‘独偏向有区隔”,[1]“台湾认同”不等于“台独认同”,但不可忽视的是,以“台湾主体意识”为心理基础的“台湾认同”与“台独认同”之间“仍存在极大的模糊空间,从而容易为岛内分裂势力留有操作空间”。[2]同时,台湾民众对于台湾主体性的身份认同不断强化,“认为自己是台湾人而非中国人的比率不断上升”,且“这种现象是超越党派的”,[1]说明“台湾问题的本质”已有所变化,“两岸矛盾不再只是我们与台湾上层少数统治者的矛盾,我们与台湾人民存在着一定的对抗性关系。台湾问题固然表现为我们同台湾当局的政治分歧,但更深层次上已经变成中央政府与台湾人民的关系问题。”[3]164再则,坚持“台独”意识形态的民进党能够上台“执政”,而且在民进党贪腐成性的情况下,仍然得到南台湾“基本盘”的鼎力支持,也说明“台独认同”在台湾具有相当程度的市场分布。因此,“台湾认同”和“台独认同”的双重上升已经使台湾民众在国家认同上越来越背离“一个中国”认同。[4]34-35

关于发生上述现象的原因,可以从不同层面予以详细剖析。比如,从“历史”层面来看,历史上的“台湾人其实是中国人中很特殊的一个群体”,他们“对‘中央政府特别是‘中原政权存在相对疏离感”等,是产生上述现象的重要原因。从“现代”层面来看,台湾民众认为“一个中国是中华民国”,“统一”实际是“被统”,“没有真正有说服力的‘一中论述”,“民主化选举使台湾人感到2300万台湾人就是‘主权在民的‘民”,大陆在“政治、法理、军事上是台湾的敌人”,以及台湾民众所具有的“民主的傲慢”和“国际舆论环境以批判中国为时髦”等,也是产生上述现象的重要原因。[3]166-169另外,有学者从“内部因素”“国际因素”和“大陆因素”三个层面剖析了上述现象发生的原因,认为从“内部因素”上来看,“‘台湾认同的关键因素在于台湾执政当局”;从“国际因素”上来看,“由于国际公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代表中国,而‘中华民国则不是主权国家,于是台湾在所谓‘国际活动空间方面的处境,也对台湾认同起了刺激作用”;从“大陆因素”来看,“两岸的社会制度不同,台湾民众很难认同大陆的制度”,大陆的和平崛起,使台湾民众对“中国”“心情恐惧和不信任”,大陆惠台政策使台湾部分民众感受到“统战”压力,担心大陆用各种方式“吞并台湾”。[1]还有学者从台湾“国家认同”的原生基础、政治干扰、变化因素、反向引导、现实因素、国际干扰和片面引导等诸层面剖析了产生上述现象的影响因素。[4]43-109

上述从历史的、民族的、制度的、文化心理的等多重层面所进行的剖析固然重要,也说明了很多问题,但台湾民众的国家认同变迁是各种因素产生合力的结果,新闻传播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毕竟,现代政治社会是媒体发达的社会,特别是台湾地区,媒体的发达程度甚至超过了美欧发达国家,[5]新闻传播对台湾民众国家认同变迁的影响也不容忽视。虽然许多学者注意到台湾媒体的影响,但从政治传播学的视角,运用新闻传播的相关概念深入解析台湾民众国家认同变迁的为数尚少。因此,以政治传播为视角,采用政治信息、议题设置、新闻话语、媒体立场等新闻传播的相关概念,深入解析台湾民众的国家认同变迁,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政治信息多元化分裂民众政治认知

在现代民主社会中,培育知情公民是民主政治运行的重要基础。因为“政治权力的分配建立在公众决定的基础上,公民的能力和理性极为重要。如果公民没有做出知情选择的能力,民主选举的合法性就会出现严重缺陷。”[6]而要实现公民对公共事务的知情,媒体则“有责任提供理性且平衡的新闻报道,以使人民能够作为民主政治中的投票公民在其能力范围内对公共事务做出基本的判断。”[7]因此,媒体传播反映民主社会多元利益主体诉求的多元政治信息,培育知情公民就成为民主政治运行的必然要求。

在理论意义上,媒体传播多元政治信息培育知情公民时,首先要使公民形成同质的政治认知,进而形成政治共同体“同质的政治文化”,以有利于民主制度的运行。[8]然而,在复杂多元的民主社会中,政治信息多元化并不是必然形成同质的政治认知,也可能分裂公民的政治认知,在政治共同体中产生异质的政治文化,民主化之后的台湾社会恰恰如此。

台湾作为民主社会,培育民主政治所需要的知情公民,以形成同质的政治认知和政治文化,政治信息多元化传播是题中应有之义。因此,自民主化转型以来,台湾当局解除了长达40年之久的报禁,为台湾的新闻自由发展提供了制度基础,也形成了政治信息多元传播的局面。民众通过媒体可以接触到各种丰富多元的政治信息,“为民众做出正确的判断夯实了知识储备的基础,特别是时政信息的丰富和时政评论观点的多元,对于提高民众的政治认知和参与民主政治,做出自己的选择是很有帮助的。”[9]168

但是,民主化之后的台湾社会已经被台湾当局严重撕裂,政治上形成了蓝绿对峙,媒体受政治生态的影响也形成蓝色媒体和绿色媒体。无论是什么颜色的媒体,在报道大陆时均存在片面性的问题,[4]113使台湾民众仍然感觉到“大陆人民还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没有饭吃,只能吃树皮,啃草根。”[10]令人可笑的是,2013年11月台湾综艺节目还曝出“大陆人民吃不起茶叶蛋”“大陆产妇不坐月子”的新闻。[11]这样,“在部分台湾民众中形成‘两岸的差异过大,走在一起台湾会吃亏、会被连累,基本权利会受到伤害的错误看法”。[4]113

同时,蓝绿媒体受蓝绿政党的操控,以非理性不平衡的新闻报道手段极力宣传“台湾主体意识”和“台独”主张。“台湾人出头天”“台湾主体意识”“台独意识”“去中国化”“文化台独”“法理台独”等各种不利于台湾民主制度运行的信息充斥于台湾媒体。在蓝绿媒体的综合作用下,“台湾认同”成为台湾的主流民意,“一个中国”认同被严重消解。

结果,政治信息多元化并未按照民主政治运行的要求,在台湾社会形成同质的政治认知和政治文化,反而形成了分裂的政治认知和异质的政治文化,并集中体现在国家认同上的认知分裂,即台湾民众只认同“中华民国”或“台湾共和国”,难以认同国际社会承认的“一个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12]即使是认同“中华民国”,也存在“宪法一中”和“中华民国在台湾”的认知分裂。[13]毫无疑问,政治信息多元化所形成的分裂型政治认知,是台湾民众国家认同发生变迁的逻辑起点。

二、政治议题设置引导公共舆论

政治信息多元化分裂民众政治认知,形成了台湾民众国家认同变迁的逻辑起点,而政治议题设置却是台湾民众国家认同变迁的具体作用机制。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媒体发挥着重要的政治议题设置功能。媒体对政治议题的设置表明:“媒体通过政治信息的传播,突出显示某些政治议题的重要性,并在公众或政府中建立这种显要性,即把某个政治议题或话题置于公众议程或者政府议程之中,使之成为公众或政府关注、思考甚至采取行动的重点。”而“媒体之所以能够设置政治议程,在于‘它们报道什么,不报道什么,就决定了什么是新闻;采取何种方式报道,就决定了该新闻的地位和重要性”,更为重要的是,媒体“不仅告诉我们想什么,还告诉我们如何想”,从而成为“公共舆论的启动者和组织者”,[14]并引导着公共舆论。

媒体发挥政治议题设置功能,引导公共舆论时,首先在于“它报道什么”。而“报道什么”就需要新闻记者进行新闻选择,新闻选择的职业标准则是新闻价值。“新闻价值决定着一个事件成为新闻的机会,事件的新闻价值越高,则成为新闻的可能性就越高”,而事件的新闻价值则突出表现为事件的“冲突性、人格化、显著性和不确定性”特征。[15]只要事件符合新闻价值的这些特征,就有可能成为新闻议题,进入并引导公共舆论。

在台湾的新闻传播实践中,以国家认同争议为核心的“统独”议题始终具有鲜明的冲突性、人格化、显著性和不确定性特征,且始终是台湾社会的显要政治议题。首先,“统独”议题具有强烈的冲突性,是蓝绿政治势力进行政治斗争的焦点,决定着台湾的未来;其次,“统独”议题具有明显的人格化特征,是李登辉和陈水扁及其政党人为推动的政治议题,对相关问题的报道均可以落实到政治人物或政党的具体活动当中;再次,受两岸关系的影响,“统独”议题具有显著性特征,特别是台湾尴尬的国际地位更是加剧了“统独”议题在民众政治讨论中的重要性;最后,“统独”走向在台湾民众心目中具有显然的不确定性,两岸关系的曲折发展、岛内政治势力的分化,以及国际势力的干扰都增加了台湾未来的不确定性。正是以国家认同争议为核心的“统独”议题具有新闻价值所要求的基本特征,所有相关政治事件基本都会成为台湾媒体争相报道的新闻。

20世纪90年代开始,“统独”议题在新闻价值的作用下,成为新闻传播中的主要政治议题。李登辉的“宪政改革”“台湾主体意识”的盛行,“两国论”的提出均成为新闻报道中的“国家大事”。同时,整个90年代是民进党实力上升的阶段。以“台独”起家,把“台独”作为党纲的民进党,极力推动“统独”议题在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甚至存在“炒作”的情况,并挟持“统独”议题锁定南台湾的“基本盘”,形成岛内蓝绿对立的政治生态。

2000年,民进党上台“执政”,“统独”议题进一步“发酵”。除了“统独”议题所具有的新闻价值之外,“执政”的民进党还充分利用政治经济资源,扶植绿色媒体,打压蓝色媒体,直接影响新闻媒体的报道议题,突出“台独”在台湾社会的显要性。[16]在新闻价值和政府操控的共同作用下,与陈水扁当局贯彻“台独”路线有关的政治事件,从“文化台独”到“法理台独”,均成为新闻记者首选的报道内容。相反,有关“统一”的政治议题受到排斥,甚至国民党的政治人物也曾一度不敢触及“统一”议题,以免遭到失去民意的下场。结果,新闻传播中的“言论自由主要成为‘台独的言论自由”,[17]媒体的议题设置成为倾向于“台独”的议题设置。

2008年,国民党“卷土重来”,尽管“统独”议题总体上削弱了“台独”倾向,但国民党当局并没有减弱“台湾主体意识”的宣传,坚持把“‘以台湾为主,对人民有利作为重要原则”,“‘台湾认同得到国民党的支持和鼓励”。而民进党仍然“高喊‘爱台湾‘守护台湾”,继续推动“台独”议题。[1]于是,在两个政党的共同推动下,媒体政治议题依然保持着“台湾认同”以及“台独”认同对“一个中国”认同的高压状态。

二十多年来,“统独”议题在新闻报道的主导地位,自然引导着台湾民众的公共舆论。新闻媒体的信息轰炸以及对台湾前途的关心,使民众不得不就“统独”议题做出反应,对“统独”问题做出思考,并对“国家认同”做出选择。于是,在媒体政治议题设置的作用下,“台湾认同”就成为台湾的主流民意,而“台独”认同也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公共舆论在国家认同上呈现“统降独升”的趋势也就成为令人“并不意外”的事实。[1]

三、新闻话语影响民众政治话语

政治新闻的报道离不开一定的政治话语,而政治话语内含一定的政治意识形态,并影响着民众的政治话语。从新闻来源上讲,政治话语主要来源于政府或政党,体现了政府、政党或政治人物对政治的理解和主张。政治新闻通过报道相关政府、政党和政治人物的政治话语,自然就传播着相应的政治话语,从而通过媒体的传播成为民众的政治话语。

然而,政治话语是政治思想的直接现实,它既是政治思维的反映,也是政治态度和政治立场的反映。这样,政治统治者往往通过影响民众的政治话语,进而影响民众的政治思维方式,甚至改变民众的政治态度、政治立场和政治行为。为了达到影响民众政治话语,进而影响民众政治态度、政治立场和政治行为的目的,政府、政党或政治人物往往通过各种方式“进入”新闻媒体,以政治新闻的形式传播其政治话语。正是在日常的新闻报道中,政治话语才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甚或改变民众的政治话语,而且这种政治话语的影响与改变是日积月累的结果。

在台湾地区,政治新闻中的政治话语主要是台湾当局、政党、政治人物创造的政治话语。民主化之后的台湾,有关“台湾人出头天”“台湾意识”“台湾主体意识”“台湾独立”“台湾认同”“两个中国”“一边一国”的政治话语成为政治新闻中的重要话语符号。根据新闻自由原则,无论支持还是反对,政治新闻都需要“客观地”把这些政治话语反映在新闻报道中,这无疑为上述“台独”政治话语的传播提供了渠道和平台。而民众阅听过相关政治新闻,会在不知不觉中对这些政治话语进行理解、使用甚或接受。

换句话说,即使政治新闻以理性平衡的方式报道台湾社会的政治话语,也为“台独”政治话语提供了传播空间,为影响民众的政治话语提供了机会。但事实上,民主化之后的台湾,“台独”势力通过各种方式建构起了“台独”话语霸权,新闻中的政治话语平衡演变成“台独”话语“独步天下”的局势。

在李登辉时代,“台独”势力逐渐活跃起来,“‘台独活动从公开化到合法化,从社会走向政坛”,“并通过各种手段在岛内不遗余力地营造‘台独话语体系”。2000年之后,“‘台独势力全面掌控了岛内的政治行政资源,更是开始了系统的‘台独话语环境与体系建构”,并“营造起‘台独话语霸权”。“影响所及,昔日在台湾‘一个中国、‘两岸统一的社会认知被‘污名化乃至‘妖魔化,相反,‘台独诉求与主张则大行其道,俨然成为今日台湾社会的‘主流论述”。[18]66在营造“台独”话语体系的同时,民进党“采用各种手段‘绿化媒体,甚至利用中南部的地下电台来攻击抹黑对手,向民众灌输‘台独话语”。[18]72结果,在“台独”势力的强力影响下,新闻传播成为传播“台独”话语的工具,并“在台湾民众中形成一种‘集体无意识,在不自觉中失去鉴别、批判、抵制‘台独的能力”。[18]75

于是,通过“台独”话语的传播,台湾政党和政治人物改变了部分台湾民众的政治思维,使他们自觉不自觉地接受了“台独”话语叙述,支持“台独”认同,从而“引导”了台湾民众的国家认同变迁。

四、媒体立场劝服民众政治立场

新闻媒体的主要职能是传播政治信息,培育知情公民。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要求媒体秉持中立的政治立场。然而,在实际的新闻传播过程中,媒体针对政治事务所进行的报道不可能客观、中立。新闻自由理念要求的客观中立,只是在一定范围内的客观中立,是要求媒体不能超越其职能范围而对政治事务进行不恰当、不合时宜的或者是政府和人民不需要或不希望发生的干预。从宏观的层面来看,一个政治体系中的新闻媒体有其最终的、根本的政治立场,那就是维护现存的政治体系和政治制度。这是新闻媒体的使命,它要符合政治体系中统治阶级的利益,否则,媒体生存就可能成为问题。同时,政治新闻报道中客观、中立的价值追求,并不妨碍媒体在具体政治问题上采取具体的政治立场。

因此,新闻报道是有政治立场的,而且最终是为了影响民众而设定的政治立场,以便“告诉人们如何想”。不过,新闻传播在“告诉人们如何想”时,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既可以直接声明自己是支持或反对某种政治立场,也可以通过新闻故事渗透相应的政治立场。无论这些政治立场是政府的(为政府说话)、新闻媒体自身的(自主的立场)还是民众的(为民众说话),均可以透过新闻故事予以表明和传播,甚至采用说服性的语言劝服民众的政治立场。

另外,政治新闻对民众政治立场的影响还常常通过评论的方式。新闻媒体往往通过专家、新闻评论员对政治事件的评论来表明政治立场,以影响民众的政治立场。毕竟,普通民众对政治事务的认识和理解程度,远不如专家和评论员那么专业和全面,民众自然而然地把新闻媒体中专家和评论员的立场当成权威立场予以接受,从而完成本应由民众自己完成的“如何想”。

在台湾地区,民主化之后的台湾媒体形成了蓝绿对立,蓝绿媒体均持有明确的政治立场。首先,无论是蓝色媒体还是绿色媒体,“台湾认同”已经成为它们的共同立场,在“反中”“反共”方面基本保持一致,坚持所谓的“政治正确”。这与国民党和民进党共同推动“台湾认同”有着密切的联系。

其次,在“台湾认同”和“台独”认同层面,蓝绿媒体仍然持有不同的“统”“独”立场。从岛内的媒体生态来看,蓝色媒体主要持“一个中国”认同或“台湾认同”的政治立场,偏向统派。比如,以《中国时报》为代表的蓝色媒体,“赞成反对党制衡功能的正常运作,但反对脱法行为,更反对台独思想。”[9]130而以《自由时报》为代表的绿色媒体,则旗帜鲜明的反对统一,“成为公开支持陈水扁与‘台独”的媒体,“还提供专版供激进‘台独人士发表‘台独言论和文章”。[19]

在“统独”立场鲜明的台湾媒体的影响下,民众不受媒体立场的影响甚至“左右”是不可能的。相反,倡导“新闻自由”的台湾社会,媒体已经严重偏离了新闻伦理要求,往往以既定的政治立场报道、阐释甚至是扭曲政治事件,或者采用语言暴力相互攻讦,以分别劝服和争取民众对“统”“独”立场的支持。

五、结语

通过上述影响台湾民众国家认同变迁的新闻传播因素的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政治信息多元化分裂了台湾民众有关国家认同的政治认知,政治议题设置引导了公共舆论向“台湾认同”和“台独”认同的转变,以“台独”话语霸权影响了民众的话语习惯,媒体所持有的“统”“独”立场努力劝服民众支持相应的政治立场,从而共同作用于台湾民众的国家认同变迁。

但是,也应当清楚地看到,台湾民众的国家认同发生变迁的根本原因,是台湾政治社会结构和内外政治生态发生了根本改变。[20]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也是诸多学者从台湾的政治社会层面解释台湾民众国家认同变迁的主要原因。然而,如果这些根本改变不能通过政治信息的形式反映出来,就不会形成支持新的政治社会结构和内外政治生态的公共舆论,也就不会促使台湾的政治现实发生进一步的变革。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在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过程中,社会意识内部的诸多要素之间也形成一种系统的因果联系。新闻传播影响台湾民众的国家认同变迁,正是这种社会意识内部诸要素彼此发生因素联系的具体表现之一。通过他们之间的相互因果作用,并共同作用于台湾的政治社会结构和内外政治生态,使其发生进一步的改变。因此,新闻传播影响台湾民众国家认同发生变迁的过程,只是社会意识内部诸要素相互作用的具体结果。

但是,具体到社会意识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新闻传播与台湾民众国家认同变迁之间,也并非是一个自变量单纯影响因变量的单向直线过程,而是一个互为因果、互相强化、螺旋“上升”的过程。首先是台湾民众国家认同的变迁受政治社会结构的影响已经成为可能或事实,比如“台湾人出头天”“台湾主体意识”和“台独”意识的出现。然后这种社会意识反映到新闻传播当中,新闻传播再通过政治信息的多元化传播,为异质的政治认知和政治文化提供了发展空间,并通过政治议题的设置,政治话语的影响和政治立场的引导,影响台湾民众有关“统独”的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最终集中体现为台湾民众国家认同朝着“台湾认同”甚至“台独”认同的变迁。

总之,在台湾地区的政治转型中,新闻传播中的政治信息多元化、议题设置、政治话语和政治立场等,是深刻影响台湾民众国家认同变迁的重要因素。采用新闻传播的这些概念观察和分析台湾问题,可以更为深刻地理解台湾政治发展的基本规律,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同时,以此视角研究台湾民众的国家认同变迁,可以找到理解台湾民意变化的新途径,对于实现“对人民的引导和教育”,[3]165和平发展两岸关系,顺利促进祖国统一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孔立:《台湾民意的三个层次》,《台湾研究集刊》2012年第1期。

[2]张华:《台湾民意的变与不变》,《两岸关系》2012年第4期。

[3]黄嘉树:《大棋局》,北京:中国评论出版社2013年版。

[4]刘红:《台湾“国家认同”问题概论》,北京:九州出版社2013年版。

[5]尹茂祥:《台湾媒体之现状及影响》,《两岸关系》2010年第6期。

[6]Katrin Voltmer. Mass Media and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in New Democracies, London/New York: Routledge, 2006, p.5.

[7]Ralph Negrine. The Communication of Politics, London/Thousand Oaks/New Delhi: Sage Publications, 1996, p.1.

[8]乔万尼·萨托利:《民主新论》,冯克利,阎克文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06页。

[9]杨久华:《台湾政治转型过程中表达自由问题研究》,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年版。

[10]刘国深:《台湾政治概论》,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年版,第10页。

[11]麻乐:《台湾电视节目误解大陆,网友欢乐吐槽》,南都网:http://epaper.oeeee.com/C/html/2013-11/04/content _1963735.htm.

[12]陈孔立:《台湾民意与群体认同》,北京:九州出版社2013年版,第72-75页。

[13]鞠海涛:《当代台湾民众“国家认同”透视》,《台湾研究》2005年第3期。

[14]刘文科:《论大众媒体的政治影响力》,《政治学研究》2012年第2期。

[15]Lynda Lee Kaid, Christina HoltzBacha. Encyclopedia of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Volume 2), Los Angeles/London/New Delhi/Singapore, Sage Publications, 2008, p.511.

[16]佟文娟:《过程与分析:媒体与台湾政治民主化(1949-2007)》,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16-123页。

[17]余克礼、石勇:《化异求同,培植共同价值认同,携手推进民族复兴》,《台湾研究》2012年第3期。

[18]陈星:《民进党权力结构与变迁研究》,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年版。

[19]王建民:《民进党政商关系研究》,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年版,第192页。

[20]鞠海涛:《民进党社会基础研究》,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年版,第1-44页。

猜你喜欢
国家认同新闻传播
全球化会削弱国家认同感吗
国家认同视域下的核心价值观构建
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和谐关系建构取向
我国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现象研究
媒介融合下的手机媒体新闻传播研究
自媒体与传统媒体新闻传播的互补性研究
当传播遇上新技术,媒体人需怎样的新闻坚守?
运用科技手段提升传播力
新闻传播专业硕士产学对接路径重构
历史教育与国家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