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东琦 李忠国
[摘 要]阅读课和写作课在英语教学中一直占有举足轻重的比例,这两门课程直接影响学生掌握英语综合运用能力,而对于学生读写能力的评估也直接指向英语教学的质量,然而当前的英语读写教学却存在着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对英语读写教学现状的分析,以建构主义为理论支撑,结合多媒体网络资源辅助教学,提出解决整合英语阅读和写作两项能力的途径和方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优化课堂效果。
[关键词]读写教学;多媒体;建构主义理论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4 — 0176 — 02
英语阅读课程和写作课程是英语专业的两门主要基础课程,在英语专业的课程配置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各自的教学质量也都直接影响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目前,英语专业读、写教学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如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陈旧等。随着科技时代的到来,多媒体网络资源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开始显现出越来越多的优势,很多高校教师以及相关专家也开始不断尝试将多媒体引入英语专业阅读和写作课堂,实现新型教学模式,活跃课堂气氛,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本文试图将读、写两种能力整合探究,使得两种课堂在多媒体教学的帮助下相辅相成,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一、英语读、写教学现状分析
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是英语专业教学的基本任务,也是重要任务之一。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以及对教学效果的检验,笔者发现多数教师和学生都非常重视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在阅读和写作两方面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也最多, 但这样的努力却收效甚微, 教学效果依然差强人意, 主要表现在学生阅读速度提高较慢,阅读范围较窄,而学生作文多是生搬硬套的“八股”,不仅缺少谋篇布局的逻辑性,而且语法词汇错误连篇。
造成这种状况主要有两个原因:1. 英语阅读和写作课堂教学缺乏真实交际语境,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不足。在课堂上,教师受到“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和有限的教学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缺少语言交流活动,大部分学生都只是一味听老师讲授, 记笔记,而不愿主动提问和发言,学生阅读不是为了获得个体感兴趣的信息, 写作也不是为了表达个人思想,学生体会不到正常阅读和写作表达带来的快乐, 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因此,学生很难获得融会贯通的语言应用能力,灵活、正确地运用英语阅读技巧,从宏观上理解、把握语篇结构与谋篇方式,学生在阅读课堂的语料输入不畅就很难做到将语言灵活输出,也就无法在写作课上学会构思整体框架和观点,加上受到长期汉语表达习惯的影响,学生在英语作文中充斥着错误的中式英语表达。
2. 英语阅读和写作教材内容现实感不强,语言相对滞后。虽然阅读课采用的教学材料多选自当代的英文报刊、杂志或其他资料, 但教材经制作到使用需要经过几年时间, 造成教材内容和语言相对滞后。另外教材内容多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脱节,缺乏时代感。写作课的教材则多重视理论和技巧讲述,而写作实践训练和写作素材即写作语言等方面的内容描述较少,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只能是纸上谈兵。
二、多媒体辅助英语读写能力整合研究的理论依据——建构主义理论
20世纪60年代,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Piaget)结合维果斯基(Vygotsky) 的历史文化心理学理论、奥斯贝尔(Ausubel)的意义学习理论以及布鲁纳(Bruner)的发现学习理论等多种学习理论提出建构主义理论,该理论很大程度上揭示了人类学习的认知规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认为学生应该是主动意义上的学习认知、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的建构者。
建构主义理论可以作为现代多媒体技术整合英语读写教学的理论基础。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学生学习知识需在相应的情境下,在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下,辅以必要的学习资料,最后通过意义建构获得知识。首先,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协作学习”对于建构知识意义至关重要。多媒体网络资源辅助教学课堂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平台和更广泛的学习空间,学生可以自由地按照自身经验去发展和提高个体建构知识的能力, 教师主要承担协助和督促的角色,这种相对轻松的语言环境,让枯燥乏味的学习变得趣味横生,能够明显降低学生学习的压抑情绪,提高学习效率。
其次,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情境的重要性,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与真实的或类似于真实的情境相联系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多媒体课件等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料,创设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大大弥补教材不足,而且,较为真实的语言情境可以有效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获得更为真实的语言运用经历和功能交际经验, 快捷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多媒体网络资源辅助阅读、写作教学的整合途径和方法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应充分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探索未知领域,随时发现新问题。在多媒体网络资源辅助的教学课堂中,教师根据课堂网络环境和课堂时间,整合读写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整个学习群体群策群力共同实现各项能力的同步提高。
1. 以写带读
建构主义理论重视学习资源的多样性和真实性,认为学习环境不仅要向学习者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而且学习材料应该真实可靠。教师在写作课上应设计更多的真实写作活动,让学生有机会表达关于他们感兴趣的话题的真实信息。所谓真实的写作,是指有交流信息意图的、读者明确的写作。
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辅助写作教学在形式上可灵活多样。课堂上,教师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播放新闻片段、电影视频等,让学生以写作的方式进行重述新闻内容或电影故事情节,也可呈现风景、人物等图片,让学生对其进行描述,这些训练因其具有直观性和趣味性,可以一定程度上削弱写作课的枯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展示学生的写作作品,要求全班同学进行阅读、点评,也可以通过布置读书报告、新闻评论等专题写作形式促使学生主动阅读,实现以写带读。
课堂外,教师要借助网络提高英语写作能力,最直接便利的方式就是要求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经常互发电子邮件。最初的邮件教师可以不限定体裁和题材,给学生最大的表达个人思想观点和真实感情的写作空间,这种真实、有交际价值的写作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把写作当成一种乐趣并形成习惯,在多多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写作水平,而且在每日不断的接收阅读电子邮件的过程中,学生的阅读能力也会相应提高。
总之,通过互联网长期进行真实性写作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写作兴趣,形成写作习惯,逐渐提高英语写作能力,这种互动性的写作活动中有读有写,不拘泥于形式,更重视思想交流,真正实现了用英语交际的目标,以写带读,使读写能力同步发展。
2.以读促写
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需要大量的阅读实践,传统的阅读课主要利用纸质教材来训练阅读技能, 但纸质教材资料有限,无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而且语言相对滞后,无法提供足够的真实材料,利用多媒体网络辅助阅读课, 可以帮助弥补不足。
课堂上,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播放不同题材、不同体裁的精读材料,拓展课堂阅读空间,培养学生的精读能力。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语言、体裁和框架结构,并找出各段的主题句,理解文章主旨大意,训练学生通过语境信息猜测词义和语篇推断理解能力。学生在反复阅读中可以逐渐体会作者谋篇布局的巧妙心思,以及整个篇章的逻辑安排,提高自身写作的逻辑性。
课堂外,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轻松地读到每天最新的英语时事报刊,不仅可以了解最新的时事和知识信息, 还可以学习到最时尚的语言信息。在不断的泛读过程中, 学生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英语语言特征, 同时还会在不知不觉中习得许多新的词汇和地道的英语表达手法,为写作积累有效素材。教师也可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为学生从网上筛选、下载相关阅读资料,要求学生在课后规定时间内阅读,同时,教师将学生分成几组回答不同的问题,学生通过分工合作,在网上阅读相关材料,最后经讨论分析整理汇总成书面材料,为发言做好准备。这样,在对媒体网络资源的协助下,教师可以将读写两种学习能力有机整合,互促互进,共同提高。
总而言之, 在课外广泛阅读的基础上, 配合课内的精读活动, 这样精泛结合的阅读方式, 完全可以培养学生在写作上构思语篇结构的敏感性,以读促写。
四、结论
多媒体网络资源辅助英语读、写教学能够有效地整合利用有限的资源为英语学习者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课堂上有效地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 设置与学习相关的语言情境, 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建构性和创新性,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英语教学质量。但是,多媒体辅助英语读、写教学中应扬长避短。首先明确教师和学生角色,在多媒体辅助下的英语读写课堂中,教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和督促者,同时也是多媒体课件的设计者和课堂活动组织者,教师本人和学生都要清楚地了解多媒体设备只是教学辅助手段,学生才是课堂自主学习的主体。其次,避免多媒体课件“喧宾夺主”,教师在制作课件的时候要注意避免使用过于华丽的色彩和过多的动画效果, 在利用网络资源制作课件时要选取质量高,有助于教学活动本身的材料,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教学质量的提升。最后,教师还要对学生进行合理有效的“监控”,通过课堂组织讨论、提问,课后作业量化评价等多种方式促进学生自主提高学生英语阅读和写作能力。
总之, 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整合英语读写课堂教学的方法和途径还有很多,广大英语教师和教育专家还需不断努力探索, 使之完善。
〔参 考 文 献〕
〔1〕 何克抗.多媒体课件及网络课程在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大学教学, 2007,(05).
〔2〕 冯岚,多媒体辅助—支架式教学模式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平顶山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4).
〔3〕 朱菊芬.非英语专业新生英语学习现状调查〔J〕.外语界,2003,(01).
〔4〕 王学华,郑玉琪.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外语电化教学,2005,(03).
〔5〕 陈 玫.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应用实证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8,(16).
〔责任编辑:侯庆海〕